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第I卷(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890年,一艘满载冻羊肉和毛绒的货船—―“马尔波号”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结果中途失踪。20年后人们在火地岛岸边发现了这艘船,死去的人各就其位,没有任何搏斗的痕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件神秘案件终于被人们侦破了。原来凶手不是人,而是一种听不到的次声波。科学家告诉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其频率在30~2×104赫兹范围内,超过2×104赫兹的叫超声波,人耳听不到;低于30赫兹的叫次声波,次声波人耳听不到,但却有极大的破坏效应。次声波不仅来源广、传播远,而且穿透能力很强。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躁、耳鸣、恶心、心悸、视线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等现象,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次声波对心脏影响最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为什么次声波能致人于死地呢?原来,当外来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极其接近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极大的现象,叫共振。而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0.01~20赫兹),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身体内脏的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特别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的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开头提到的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船在驶进该海域时,恰遇海上起风暴,风暴与海浪摩擦,产生了次声波。次声波使人的心脏及其他内脏剧烈抖动、狂跳,以致血管破裂,最后死亡。
有些专家猜测:一些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突然死亡和一些不明原因的空难,也不排除和次声波有关。有些所谓的“死亡谷”也极有可能和次声波有关。某些谷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风暴通过时易产生强大的次声波,杀死谷内生物。当然,并不是所有次声波都能成为杀手,它必须达到一定能量,并在一定条件下,才是可怕的。就像子弹能打死人,只有在高速飞行时一样。正因为次声有如此神秘的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次声武器,不过至今没有关于装备部队的报道。现在一些国家开始研究次声炸弹,
尽管还在研制阶段,但科学家坦言,只要次声炸弹一声爆炸,瞬间,在方圆十几千米的地面上,所有人都将被杀死,无一能幸免。次声武器能够穿透15厘米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人即使躲到防空洞或钻进坦克的“肚子”里,也还是一样难逃厄运。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无损于建筑物。但两者相比,次声弹的杀伤力远比中子弹强得多。
1.下列对“共振”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一种可以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的次声波。
B. 能够使人和动物死亡,但不会摧毁建筑物和其他物品的,其频率超过2×104赫兹的超声波。
C.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外来驱动力的频率相同或极其接近,且物体的振幅达到极大时的现象。
D. 外来的次声频率与身体内脏的固有频率相同,从而引起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一系列不适的现象。
2.作者认为次声波能造成人员的伤亡,下列不属于支撑这一说法的科学依据的一项是( )
A. 次声波穿透人体时,可能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次声波对心脏影响最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B. 因为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的次声频率一致时,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C. 某些谷地在风暴通过时会产生强大的次声波,将谷地内的生命全部杀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亡谷”。
D. 并不是所有的次声波都能成为杀手,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且它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才能置人于死地。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1890年的“马尔波号”货轮中途失踪,20年后人们发现死去的船员各就各位,没有任何搏斗的痕迹,凶手是一种听不到的次声波。
B. 次声波人耳听不到,因为它低于30赫兹;超声波人耳也听不到,因为它超过2×104赫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其频率在30~2×104赫兹范围内。
C. 正因为次声波有如此神秘的力量,所以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研究次声武器,不过至今还没有关于装备部队的报道。
D. 发生在1890年的那桩惨案,就是因为这艘船在驶进该海域时,恰遇海上起风暴,风暴与船摩擦,产生了次声波。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山爆发,闪电鸣雷,地震引起的海啸都能产生次声波,并因此引起大量的人员死亡。
B. 在一定的空间内,如果将音响的超重低音开得很响,有些人会产生心悸等不适,原因可能是超重低音的音频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对接近。
C. 一些沿海地区发生的大量鲸鱼集体“自杀”的现象,大西洋百慕大地区一些船舶和飞机的神秘“失踪”与突然坠毁也是由次声波造成的。
D. 由于次声炸弹的威力很强,因此次声弹的破坏力远比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强得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8—14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彀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隐瞒
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易:换,代替
C.吾不忍其觳觫 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D.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褊小:狭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 |
B.
![]() |
C.
|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与例句的加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第 II 卷(共126分)
三、(24分)
9.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小题2分)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末见羊也。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2]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1)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__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浪漫主义特色。(3分)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际遇,谈谈你的理解。(5分)
11.默写(10分,每题1分,错漏1字本题不得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2)盘飧市远无兼味,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 。
(6)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
(7)君不见青海头, , ,天阴雨湿声啾啾。
(8)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自己高度自信的一句: , 。
(10)《兵车行》中的主旨句是: ,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2.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13.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14.(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五、(共12分)
16.概括下列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40个字) (6分)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3.15网上行动”专题网站今天开通。从此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快捷地投诉自己的不平遭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15”专题网站是由中央电视台2000年3.15晚会剧组联合国内7家知名网站共同设立的。这7家网站是CCTV网站、新浪网、首都在线、国中国、 找到啦、东方网站和焦点网。
据介绍,“3,15”网站开设了网上投诉、调查、论坛、消费知识等栏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将定期走进上述7家网站,解答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17.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词语、语法上有多处毛病,请找出四处并加以修改(如将正确处改错要扣分)。(4分)
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拒绝华丽,是为了追求质朴的天性;拒绝名利,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独立;拒绝放纵,是为了追求平凡安祥的人生;拒绝忧愁,是为了追求快乐向上的心情:有追求才有拒绝,有追求才能坚持独立的自我。
错处(摘抄原文) | 改 为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18、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70分)
19.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的为题,写800字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二(共24分,每小题3分)
题号 | 1 | 2 | 3 | 4 |
答案 | ||||
题号 | 5 | 6 | 7 | 8 |
答案 |
三、(24分)
9.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小题2分)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末见羊也。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__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浪漫主义特色。(3分)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际遇,谈谈你的理解。(5分)
11.默写(10分,每题1分,错漏1字本题不得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2)盘飧市远无兼味,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5)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 。
(6)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
(7)君不见青海头, , ,天阴雨湿声啾啾。
(8)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9)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自己高度自信的一句: , 。
(10)《兵车行》中的主旨句是: ,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12.答:
13.答:
14.答:(1)
(2)
15.( ) ( )
五、(共12分)
16. (6分)
17.(4分)
错处(摘抄原文) | 改 为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18、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万里河山迎丽日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作文(70分)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A 6.C 7.C 8.D
9.(6分 每小题2分)
①孔子的弟子们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
②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
③
10. (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 消极避世 直抒胸臆(每格1分)
(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3分)
四、(18分)
12.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4分)
13.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4分)
14.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3分)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3分)
15.B D(4分)
16. (6分)中央电视台与7家国内知名网站联合设立“3.15网上行动”,网站于1月15日开通。
答出 “中央电视台与7家国风知名网站”得2分,“3.15网上行动”得2分,“1月15日开通”得2分。
17.参考答案:
①“是为了追求淡泊的心境”与“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对调。
②“追求宁静的生活”后的句号改为分号。(或“。”改为“;”)
③“个性的独立”改为“独立的个性”。
④“有追求才有拒绝”改为“有拒绝才有追求”。
18 满园桃李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