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纯粹 淬火 翠绿 鞠躬尽瘁 出类拔萃
B.诅丧 诅咒 龃龉 含英咀华 减租减息
C.抠唆 讴歌 怄气 呕心沥血 并驾齐驱
D.茎叶 径庭 痉挛 经年累月 泾渭分明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酬酢 宫阕 靡烂 察颜观色 食不裹腹
B.偌大 撕打 安详 劈荆斩辣 坦荡如砥
C.瑕疵 衷肯 诠释 言简义赅 滥芋充数
D.匡谬 罹难 疏浚 开源截流 要言不烦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文章中有些_____的地方需要仔细琢磨,并了解当时的环境才能读懂。
②《广州日报》社花八亿巨资引进一套切片印刷,分装全自动设备,此举大大提高了新闻的_________性。
③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好奇的数学家,采用了种种计算方法,_______证明这个有趣的猜想。
④某杂技团试行了“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独立核算,________分成”的办法,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在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局面。
A.隐晦 实效 试图 节余
B.隐讳 实效 力图 节余
C.隐讳 时效 力图 结余
D.隐晦 时效 试图 结余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但凡尽平时抓紧一些,哪会弄得这么手忙脚乱。
B.这篇文章内容太庞杂,而且写得也过于不精练了。
C.他没有从上一次失败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以致这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D.昨天听报告的时候,我偶然遇到了一个大学同学。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站在门口微笑着说:“小王同志,你这样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可要注意身体啊!”
B.活水公园建成并免费对游人开放的消息传开后,广大市民弹冠相庆,称赞政府确实是办了件大事。
C.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D.她写完了作业以后还要洗衣、做饭,给邻居孙奶奶买药、熬药,整天忙得坐不重席。
6.下列各句中,没有浯病的一句是( )
A.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和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B.摩托罗拉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C.近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证明了我国古代社会关于古蜀国的传说,并非全是子虚乌有的。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欣赏中的创造
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的成分,因为欣赏活动中本来就有一个“共鸣”的过程,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欣赏作品之时,我们的情感思想和想象也达到了作者在创作时那样的境地,我们也就等于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一样,不过原作者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我们却又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凭借而有所创造罢了。譬如我们随便举一个作品为例: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当我们未读牛希济这首《生查子》以前,我们的感情是静的,我们的眼前也没有什么意象,但既已读过之后便不同了,我们的感情随着作品由静而动,在我们想 象中也就有了一种新鲜而具体的意象,假如你反复吟味,假使你也有和词中所写的同样的或近似的经验,你一定感觉非常激动,非常亲切,这不但唤起了你的回忆,也启发了你的想象。在这一刻,你的内在生命也许就和词人在创造的时候是一样的了,这时候我们不但觉得这首词作得真好,而且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扩大了,提高了,净化了,而这,也就正是创造的一种境界。
更进一步,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我们还可以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譬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也。
如照这三首词的文字上看,第一首不过说(甲),故曰:“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第二首不过说春日相思,第三首不过说“邂逅相遇”。关于这些内容,王国维自然懂得,他自然已是欣赏过的,然而他抛开这些,凭了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凭他自己在学问事业上的甘苦,他又作了新的说明。照他的意思,第一首是说眼光远大,立定目标,第二首是说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第三首是说(乙),是成功的愉快,这当然不是词人的原意,所以王国维接着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晏欧诸公所不许是一事,而自己凭了欣赏而有所创造,这实在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一种很大的愉快。
7.对下列各句中的“创造”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欣赏之中不但有批评的成分,其中也有创造 (a)的成分;
(2)我们却只是以作者的文字为凭借而有所创造 (b)罢了;
(3)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但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 (c)时同样的境界,而且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
(4)我们还可以另有所见,另有创造(d)
A.(a)(b)的含义相同,(c)(d)的含义也相同。
B.(a)(b)的含义不同,(c)(d)的含义也不同。
C.(a)(b)的含义相同,(c)(d)的含义不同。
D.(a)(b)的含义不同,(c)(d)的含义相同。
8.结合上下文,依次填人甲、乙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恨 水到渠成
B.高瞻远瞩 不期而遇
C.登高望远 水落石出
D.叶落知秋 冥思苦索
9.“而这,也就正是创造的一种境界。”“这实在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一种很大的愉快。”对这两句话中的“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两句话中的“这”都是指我们“还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B.两句话中的“这”都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
C.前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后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
D.前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和作者创造时同样的境界。”后一句的“这”是指我们“可以凭借了作者而又超越作者”,“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欣赏中既有批评的成分,又有创造的成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B.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是“再现”,也可以有新的发现,并且后者的层次更高。
C.读者可以完全不顾及原作乃至抛开原作,另有所见,另有所创造。
D.王国维先生对晏欧诸公词作的“说明”表明:“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欣赏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作作出新的理解。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盲文,完成11~15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遂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王,则群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平辟察孝廉 辟:征召
B.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赞:称赞
C.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楫而誓曰 楫:船桨。
1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
B.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C.逖则拥护救解之。
D.沉溺之士欣于来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后乃博览书记必以长安君质,兵乃出。
C.此非恶声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轻财好侠特点的一组是( )
①逖性豁荡,不修仪检。
②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贫乏。
③躬身徙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
④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
⑤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⑥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籍,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重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1)对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别君去兮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2)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初识大龙湫
黄天骥
大龙湫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大到还没有走近它,就感到心有些跳。气有些喘,好像我要见的,不是一条瀑布,而是一位睿智的哲人。
这时的心情便有些复杂,一面不由地加快了步伐,一面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以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面对那仰慕已久的龙湫之水。
这感觉还来自龙湫道上的景致。这条龙湫道究竟有多长,我至今说不清。片石砌就的道路,一踏上去,就获得一份好心情。更何况,整条龙湫道就是一幅绝佳的天然画图,让人应接不暇。一进道口,便遥见一列裸露的巨岩,莽苍苍直逼天穹,那乱插于青翠之中的霸蛮之气,让人感受到了雁荡山雄壮的一面。
山道渐行渐深,前面那一座状似剪刀的山峰忽然就接近了,但近前一看,又不像剪刀了,而是一面展开的风帆。容不得细细端详,山道一转,风帆倏忽又不见了,却是一根从草木葳蕤中耸起的石柱,挺拔遒劲,直指蓝天,不禁让人心旌摇摇。我很想回过头去探个究竟,但哪里收得住脚步。这便是著名的一帆峰,又叫剪刀峰、玉柱峰,是雁荡山水中移步换景的典范。
过了一帆峰,脚步便迟疑起来。是的,此时应该有些什么,而又少了什么。那当然是“一壑天云吼怒雷”的瀑布之声了。原因很简单,秋冬无雨,大龙湫自然没 有水。没有水的大龙湫空余一面森然的崖壁,以及石壁上凿刻着的“万泉惟一”的字样,就像一座没有演员表演的空空荡荡的舞台。真难想像,那“喧阗万壑雷”“涌若海潮来”的壮阔之瀑,竟然也如潜龙一般消失于空潭之中。
正怅然间,忽然听到耳畔掠来一阵轻轻的风声,紧接着便有霏细的雨丝,凉凉地落在我的头发和面颊上,乃至簌簌地敲打着双肩,仿佛邂逅一位热情的老朋友。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仔细一看,石壁上闪映着一道彩虹,极其绚丽。这一发现,让我为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大龙湫其实并没有消灭,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轻盈,缥缈,含情脉脉。
我欣喜地看到了有别于诗人和画家笔下的另一个大龙湫。
一个大龙湫,吞吐云烟,威镇山川;一个大龙湫,和风细雨,柔情万种。这两个大龙湫都是真实的,而正是真实又相悖的两面,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大龙湫。
大龙湫决无意向世人回避什么,而是世人自己要向世界遮掩什么,揄扬什么。这不是大龙湫的悲哀,这是世人的悲哀。
如此真情毕现的大龙湫,令我仰视再三,久久不愿离去。
19.在走向大龙湫时,作者为什么“不由地加快了步伐”?
为什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4分)
答:①“加快了步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4段写了一帆峰,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①特点是: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5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30个字)
21.本文通过记游,批评了哪种具有普遍性的错误?揭示了哪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写出两种哲理即可。)(5分)
答:①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把大龙湫比作“一位睿智的哲人”,既突出了大龙湫久负盛名,又与结尾部分形成呼应。
B.文中写龙湫美如画,但裸露的巨岩石有一股“霸蛮之气”,暗寓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C.龙湫瀑布来自雨水,作者在龙湫看到了“霏细的雨丝”,所以强调龙湫瀑布“其实并没消失”。
D.向往瀑布→来见瀑布→怅然之际发现另一种形态的瀑布。全文构思具有起伏跌宕、摇曳生姿之美。
E.名胜游记贵在不落窠臼。本文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角度,写出了人所未发的新意。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有前后脱节和成分残缺的毛病,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4分)
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是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把下面文字的划线部分改写成整句。(4分)
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在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里怒放,不是开在阳春三月和花坛暖房里;是凛冽的北风,而不是和煦的春风迎接它出生;春风秋露不滋育它成长,只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才滋育它成长。
改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以“创造”或以“爱心”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必须用比喻句和排比句,字数不少于4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19世纪时,人们制造玻璃的工艺不过关,玻璃里面常常有气泡。而当时只有德国的一家小厂制出的玻璃没有气泡。别的大工厂耗巨资,搞科研,研究来,研 究去,也没有研究出个名堂来。后来,那家小工厂公开了秘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多了一道工序:用木棍搅拌几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压根儿就不能称做技艺。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工作者们往往不会注意到这种方法,而总是从高深的科技方面去下工夫,结果绞尽脑汁也没有解决问题。
“简单”可以分为多种:生活的简单,头脑的简单,表面的简单,内在的简单等。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有许 多看似简单,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有的忽略了也 许无关大局,但有的忽略了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A中都读作cuì,B选项读音为jǔ zǔ jǔ jǔ zū,C选项读音分别为kōu ōu òu ǒu qū,D选项读音为jīng,jíng,jìng,jīng,jīng)
2.B(A选项中阕一阙,靡—糜,裹一果,B选项中,撕一厮,辣一棘,C选项中衷一中,义一意,芋一竽,D选项中截一节)
3.D(隐晦指生涩难懂,隐讳指因忌讳而隐去;实效指有实际的效用,时效着重于时间上比较早而有效用;力图指尽最大所能地努力完成,试图强调尝试着去完成;结余指结束后剩余,节余指因节约而省下的余物。)
4.B(“过于”不能同否定词连用)
5.C(A.“几天几夜”与“通宵达旦”意义重复。B.含贬义D.形容生活俭朴,不图享受。用在此句不妥)
6.A(B项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把“关于”放在“证明”之后。D项缺宾语,应在“改革”后加“措施”)
二、(12分,每小题3分)
7.C((a)、(b)的含义都是读书活动中的“共鸣”,(C)为文学创作,(d)指文学的再创造)
8.A 9.D(由上下文可判断)
10.C(不符合原文意思)
三、(15分,每小题3分)
11.B(赞:佐助。)
12.B(“绸缪”意为“缠绵”,古今义相同。A项“不行”文中义“没有去应召”;今义“不可以”。C项“拥护”文中义“保护”;今义“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D项“沉溺”文中义“消极悲观”;今义“陷入不良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13.D(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第二句中“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项中“以”是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B项中“乃”副词,译为“才”,C项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14.B
15.A(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后来才博览书籍。称赞他有济世之才的不是乡党宗族,而是到京师后见到他的人)。
四、(15分)
16.(1)乡里和宗族的人因此都敬重他。(2)半夜听到野外的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3)因此老少都敬重他,推举他做流民首领。[(1)题1分;(2)题2分;(3)题2分]
17.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心境无限凄凉;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每小题3分,共6分)
【思维发散】本题考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比较高。应注意加强诗歌阅读训练,并了解诗歌中常见的文学常识,才能做好这类题。另外,应该掌握语言表达的模式,让人一目了然。即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18.(1)且放白鹿青崖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写出4句即满分)
五、(18分)
19.①尽快见到大龙湫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面对仰慕已久的龙湫之水,有更多的时间去尽情欣赏龙湫道上的如画美景。
20.①移步换景(或“富于变化”)②为下文写大龙湫作铺垫,烘托大龙湫真实而又相悖的两面。
21.①人们为了揄扬事物的某一面,往往有意掩盖另一面。②a.事物往往是丰富复杂的,要全面地看待事物;b.对流行的说法不应盲从,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去判断真伪;C.盛名之下往往会失去本来面目。
22.AE(B项无暗寓“人无完人”的哲理,C项写雨丝并不是
为强调瀑布“并没有消失”,D项对思路的概括不全面。)(20题①2分,②3分,21题①2分,②3分)
【思维发散】19,20题考察对文章的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为B级;21题考察概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要求为B级;22题考察对文章的鉴赏和评价,要求为E级。
六、(12分)
23.在“提前”前加上“逐渐被”;在“未来发展”前加上“谋求”。(每个词语2分,共4分)
24.它是在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里怒放,而不是开在阳春三月和花坛暖房里;它是在凛冽的北风里成长,而不是产生在滋育它的春风雨露里。
25.创造是灰暗的夜空中划过的耀眼的流星,创造是早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创造缘于平凡,缘于思考。牛顿从苹果落地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鲁班在草丛中被叶片划破,创造了伐木工具——锯;毕昇从千百次的探索中,创造了泥质活字印刷术。
爱心是火种,能点燃心中的希望;爱心是清泉,能滋润即将枯萎的禾苗;爱心是绿荫,能撑起一片新的天地。爱心给我们勇气、力量和信心,爱心帮助我们一次 又一次战胜危险和困难。快快打开你我的心窗,让爱永驻你我的心间。(字数不少于40字,两个词语都用上,句子有比喻,有排比,即满分。未达到此要求适当扣分)
七、(60分)
(作文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思维发散】话题作文取材广泛,文体自由,给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除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可以进行文体的创新,如日记、剧本、书信甚至实验报告等。也可进行观点的发散,如“多角度观察问题”,“以小见大”,“头脑简单更快乐”,“人格不可被简化”等等。
【误区警示】话题作文给出的材料往往对文章的范围进行限制。本题中所给的短文中心思想是“小处也有大作用、不可忽视小问题”,所以作文的中心思想不能
与以上观点相悖。另外,作文千万不能出现文体分辨不清的问题,中心思想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