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 启用前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语文试验(二)
(试验修订教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曲解 曲尺 曲折 曲艺 B.着火 着迷 着笔 着凉
C.丧命 丧偶 丧志 丧葬
D.落脚 落座 落魄 落榜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股分公司 份内份外 省份年份 一份文件
B.反应灵活 反映情况 反应强烈 反映真实
C.致命一击 致关重要 闲情逸致 专心致志
D.理屈词穷 曲突徙薪 能曲能伸 屈打成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B.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既然是经典著作,都不适宜选作
中学语文教材。
C.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D.所闻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简单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
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现实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
B.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
落,求全责备自己。
C.每日上班无事可做,月月工资照拿不误,常使他有尸位素餐之感,心中颇不安宁。
D.外援和主教练在出场费和转会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片主要演员有古月、卢奇、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孙雏民、傅学诚等演员担
纲主演。
B.一批以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具有先进技术装备、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现代管理技术水
平的项目正落户昆山,初步形成了电子资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几大主导产业。
C.起初他只是为犯罪分子提供窝点,而后来则亲自上阵,打着推销保温材料的名义拐骗
妇女。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忘不了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甚至发展
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亿万观众看多年看滥了,不免生矫情、煽情之疑。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若是有人因为列宁说托尔斯泰“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地主”;若是有人因为恩格斯说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同时又在艺术上取得“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就认为 ;就认为 ,
那是天大的误解与曲解。
A.艺术和思想可以分割 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艺术内容无关
B.艺术和思想不可以分割 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艺术内容无关
C.艺术和思想可以分割 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艺术内容相关
D.艺术和思想不可以分割 作家的世界观和他的艺术内容相关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
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
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
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
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7.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
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8.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
A.把人当做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
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
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
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
9.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
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
达到互利。
10.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
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
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
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
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
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
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
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憨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
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最后病,庄助①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
去,虽自谓贲、育②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③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选自《史记·汲黯列传》)
注:①庄助:吴人。②贲、育:古勇士陈贲、夏育。③青:即卫青,平阳人,以出征匈
奴著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 面折:不给人留面子。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文学:指精通文献经典的人。
C.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爱:爱惜。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 时:时常。
1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上退,谓左右曰
B.数犯主之颜色
C.中二干石来拜谒
D.其见敬礼如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公卿皆为黯惧
庄助为请告
B.士亦以此不附焉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C.甚矣,汲黯之憨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无以逾人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汲黯秉正敢言、深为朝廷君臣所敬畏的一组是
①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②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③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④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⑤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A.②④⑤ B.①③ C.③④⑤ D.①②⑤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汲黯刚直不阿,遇事好犯颜直谏。
B.文中说,古代有许多能与国家共患难的忠臣,他们中很多就是近乎汲黯的人。
C.汲黯体弱多病,武帝曾多次特许他在家养病,但最终他的病还是不能好。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汲黯是很受武帝器重的。
第Ⅱ卷(共105分)
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 四 | 五 | 六 | 七 | 总分 |
分数 |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1)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3分)
译文:
(2)群臣或数黯。(2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
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
是什么事物?(2分)
答: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8.根据提示默写名言名句。(4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比方,运用对比说理的句子是 ,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乐曲弹奏艺术魅力的两句诗是:
,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南 京
余秋雨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
殷血火。
许多事,本来属于全国,但一到南京,便变得特别奇崛,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色彩?历代农民起义多得很,哪像葬身紫金山的朱元璋和把南京定都为天京的洪秀全,那样叱咤风云,闹成如此气象?历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现代还一会
儿被外寇血洗全城,一会儿在炮火中作历史性永诀,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
中华民族就其主干而言,挺身站起于黄河流域。北方是封建王朝的根基所在,一到南京,受到楚风夷习的侵染。情景自然就变得怪异起来。南京当然也要领受黄河文明,但它又偏偏紧贴长江,这条大河与黄河有不同的性格。南京的怪异,应归因于两条大河的强力冲撞,应
归因于一个庞大民族的异质聚汇。
这种冲撞和聚汇,激浪喧天,声势夺人。因此,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玄武湖边上的古城墙藤葛拂拂,明故宫的遗址仍可寻访,鸡鸣寺的钟声依稀能闻,明孝陵的石人石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庙的店铺重又繁密,栖霞山的秋叶年年飘落,紫金山的架势千载不移,去中山陵、灵尽寺的林阴道,
永远是那样令人心醉。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解读中国历史的大课题。我多次对南京的朋友说,一个对山水和历史同样寄情的中国文人,恰当的归宿地之一是南京。除了
夏天太热,语言不太好听之外,我从不掩饰对南京的喜爱。 (选自《文化苦旅》)
19.(1)这篇散文中的第一、二两段的关系是什么?(2)这两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6分)
答:(1)
(2)
20.第三段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这是什么写法?(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4分)
答:(1)
(2)
21.第四段第二句“深深铭刻着(1)南北交战的宏大的(2)悲剧性体验”中的加点的
词语各是什么意思?(4分)
答:(1)“南北交战”是指
(2)“悲剧性体验”是指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篇首就提到“六朝金粉”,下面又点出“秦淮八艳”,表明二者成为作者特别
喜爱的原因。
B.为了形象地描写南京“变得特别奇崛”,作者既列举典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又具体
写到现代的殷殷血火,表明了南京的政治文化既有艳丽的色彩,又有悲壮的情调。
C.作者提示南京怪异的原因是中华民族两大源流冲撞和融合的聚汇点在南京,文中是两
个分句表达的,这里用的是排比句式。
D.“玄武湖边上……令人心醉”,这里作者写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表明了南
京这个古都把自然溶于历史。
E.“我多次对南京朋友说……对南京的喜爱”,联系全文看,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卒章显
志的写法。
六、(12分)
2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一下,使之成为既有排比又有反问的句子。(4分)
原句: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
改句:
24.读下面一段文字,为它拟定一个适当的标题,其中包含有建设的原因和成就。(不超
过16字,4分)
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英国政府投资100多亿美元对伦敦进行了建设。希望能够在千年庆祝期间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伦敦旅游。在这些建筑物中,最有名的当属“千年大厅”、泰
晤士河世纪桥和“伦敦眼”。
耗资12亿美元的格林尼治“千年大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悬吊式拱形建筑,室内面积达8万平方米,包括14个展览馆,位于格林尼治半岛的本初子午线上。1999年除夕之夜,英国女王和首相,将在此揭开千年庆典的序幕。英国在整整一年庆祝活动中,计划要吸引
3100万观光客,仅此就可收入165亿美元。
泰晤士河世纪桥是泰晤士河岸边的主体建筑之一。这座行人桥连接伦敦首相府、圣保罗大教堂、莎士比亚全球剧院和现代画廊。预计每年将有400万人从这座桥上跨越泰晤士河。
远离城市的喧嚣,游人可以在这座桥上静静地欣赏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
“伦敦眼”是伦敦的又一大奇迹。它高达450英尺,是泰晤士河上最大的建筑,从“伦敦眼”上可以看到伦敦的全貌。“伦敦眼”上面有32个大的容器,可以供人们坐在上面参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把下面语句扩展成三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4分)
细雨悄悄走进北国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粒砂,见到周围的伙伴钻进蚌的体内后,都变成了珍珠,羡慕不已,于是下决心向它们学习,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请求一只蚌让自己钻进它的贝壳里,梦想着变成一粒美丽的珍珠。没过多久,砂的周身被蚌分泌出的白色粘液包裹起来,越裹越紧,让它透不过气来。砂想,原来变成珍珠的过程这么痛苦,我再也不要做什么珍珠了。砂终于禁不起痛苦的磨练,
被蚌吐回了海底,而它的伙伴们都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珍珠与砂的价值天壤之别,可细想想,它们之间相差的又只是短短的那么一段过程和经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个人原本都能成为一粒美丽的珍珠,却往往因为种种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偏差,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和慧质,而仅仅是一粒砂。为什么不现在就除
去人性中的弱点,使自己更加完美呢?你也是一颗珍珠,就应该照亮自己的人生。
请以“你也是一颗珍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
目自拟;④不准抄袭;⑤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