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及答案

2014-5-11 0:12:08下载本试卷

《雨中登泰山》课后模拟训练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崔(weí)   样(mú)   神(kān)  叱(chà)

  B. 封(shàn)  丽(guī)   防(dī)    水淋(lín)

  C. 丽(qǐ)   龙(qíu)  扶(yè)  经石(yù)

  D. 逶(yí)   石(jié)  超(dù)  岱宗(fǎng)

  2. 选出词语结构全不相同的一组(  )

  A. 河水淙淙  嶙嶙乱石  千姿百态  兴致勃勃

  B. 层峦叠嶂  奇形怪状  云海茫茫  万水奔腾

  C. 跳跃翻腾  乌云四合  豁然开朗  影影绰绰

  D. 望穿秋水  独得之乐  兴趣盎然  轻松愉快

  3. 选出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石:举       齐鲁青未:完毕。

  B. 怪:不真实。   层峦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C. 山石峥嵘:不平凡。 望穿秋水:喻人的眼睛。

  D. 宗坊:大。    吸翠霞而夭矫:屈伸的样子。

  4. 挑选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是烟是雾把老大一座高山_______(a抱、b裹、c盖)了一个严实。

  (2)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_______(a越、b跃、c流)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

  (3)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水沫_______(a喷、b洒、c淌)得老远。

  (4)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______(a撞、b碰、c见)个正着。

  A. a a b b   B. b b a a   C. b a c b   D. c a a c

  5. 许多散文都有“文眼”,文眼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选出本文的文眼。(  )

  A. 山没有水,如同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

  B. 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感到格外意兴盎然。

  C. 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

  D. 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

  6. 下列词语按表达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嶙嶙 (2)踉跄 (3)潺潺 (4)缓缓  (5)淙淙 (6)绮丽

  (7)峥嵘 (8)绚烂 (9)訇訇 (10)涓涓 (11)逶迤

  A. 描写声音:(3)(5)(9)(10)   B. 描写色彩:(1)(6)(8)

  C. 描写动态:(2)(4)(10)(11)  D. 描写静态:(1)(7)(11)

  7. 对下文划线词与括号中的词对比分析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奔)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冲)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溅)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落)在洄漩的水面。

  A. “跃”既有“奔”的急速貌,又更能形象地表现出在大水奔腾浩荡、汹涌澎湃的形态和气势。

  B. “铺”承“黄锦”比喻,比“冲”更形象、壮观。

  C. “激”比“溅”更显大水碰石奇观。

  D. “撒”比“落”更形象地写出水珠的飘落。

  8. 对“我同意你去泰山”这个意思,下面哪种表达语意最轻?(  )

  A. 我赞成你去泰山。

  B. 我不反对你去泰山。

  C. 我不是不赞成你去泰山。

  D. 难道我反对你去泰山吗?

  9. “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选出对这个复句中分句之间关系判断恰当的一项(  )

  A. 因果关系  B. 条件关系  C. 假设关系  D. 递进关系

 

  10. 文中作者称赞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选出对“传神之作”的“神”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神韵  B. 神仙   C. 精神  D. 内容

  11. 下面各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有(  )

  A. 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

  B. 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中。

  C. 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面头。   

  D.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12. 下列名句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

  B. “吸翠霞而夭矫”出自郭璞《江赋》。

  C. “云海四茫茫”和“荡胸生层云”都出杜甫《望岳》。

  D. “泰山岩岩”出自《诗经》。

  13. 对课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景物突出其特征,如写泰山顶上的小店突出其“奇”,写泰山岩石突出其“趣”。

  B. 开头引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意在点出作者登泰山的缘由与愿望。

  C. 文章以登山路线为顺序,也时时借“雨”(包括“水”)的变化来安排文章层次。

  D. 文章紧扣“雨”字写景抒情,既正面写“雨”,又侧面暗写“雨”。

  14. 选出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B. 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C. 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

  D. 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15. 本文用了多种视角和方法写景,下列各句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远望、动景)

  B. 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环顾、全景、正面写雨)

  C. 在底下望见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视、近看、全景)

  D. 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远眺、全景、仰视)

  16. 填写下列诗歌写景状物的观察点与所写的景物之间对应情况:

  A. 观察点变化,所写景物也变化(移步换景)

  B. 观察点变化,所写景物是同一对象(换点定景)

  C. 观察点不变,所写景物变化(定点换景)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2题

  我们才过贷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真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1)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2)跳跃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3)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呜叱咤,(4)仿佛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色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17. 文中四处划线词语前,均省略了主语,选择所给答案正确的一项(  )

  A. (1)水珠  (2)浪花  (3)湖水  (4)七股大水

  B. (1)水珠  (2)虬   (3)湖水  (4)七股大水

  C. (1)黄锦  (2)虬   (3)细雨  (4)千军万马

  D. (1)水珠  (2)浪花  (3)湖水  (4)七股大水

  18. 这段文字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  B. 描写  C. 记叙与描写

  19. 这段文字描写七股大水的立足点是(  )

  A. 大坝前面      B. 大坝前面、坝桥上

  C. 大坝前面、虎山  D. 大坝前面、虬在湾

  20. 选出对写虬的传说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B. 突出虬在湾的山水美景

  C. 突出泰山悠久的文化传统  D. 使内容更丰富,增添文章的神话色彩

 

  21. 这段文字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七股大水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流速、气势、颜色  B. 水声、水色、水趣

  C. 声势、形态、颜色  D. 声势、流速、颜色

  22. 选出对写七股大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是为了突出大坝的雄伟,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B. 是为了使文章产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C. 是为了反映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突出文章的主题。

  D. 作者写七股大水紧扣了题目中的“雨”字,突出了雨中泰山的壮丽风光,同时又使作品富于时代气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3~26题

  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1)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2)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3)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记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鹦鹉,有的是一根棒棰,有的是一条金牛,地方宽敞的摆着茶桌,地方狭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深渊。(4)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5)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6)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人这种感觉。(7)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怒目相向。(8)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9)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像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10)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11)。

  第(8)个句子是本来还有六个用“有的像……”和“有的……”组成的短句,请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顺序写入括号内。其具体内容是:(1)卧虎 (2)错落成桥 (3)侧身探海 (4)大象头 (5)老人 (6)兀立如柱

  23. 正确的顺序是 (  )

  A. (1)(5)(4)(2)(3)(6)  B. (5)(1)(4)(6)(2)(3)

  C. (4)(1)(5)(2)(6)(3)  D. (4)(1)(5)(3)(2)(6)

  24. 全段共十一个句子,层次如何划分?答案是 (  )

  A. (1) // (2) (3) (4) / (5) (6) (7) (8) (9) / (10)(11)

  B. (1) (2) // (3) (4) / (5) (6) (7) (8) (9) / (10)(11)

  C. (1) (2) (3) // (4) / (5) (6) (7) (8) (9) / (10)(11)

  D. (1) (2) (3) (4) // (5) (6) (7) (8) (9) / (10)(11)

  25. 文中描写“小店”的特点是 (  )

  A. 险峻狭窄  B. 新颖别致  C. 古朴别致  D. 贫穷简陋

  26. 下列句子用了哪组修辞手法?(  )

  (1)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个没事人一样。

  (2)有的石头错落成桥。

  (3)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

  (4)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

  (5)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A. 比喻     比喻     借代  什么都不是  拟人

  B. 夸张     什么都不是  拟人  比喻      拟人

  C. 什么都不是  比喻     拟人  什么都不是  拟人

  D. 什么都不是  夸张     拟人  什么都不是  拟人

【试题答案】

  1. C (A中chà为zhà,B中lín为līn,D中fǎng为fāng)

  2. D 词语结构分别为动宾、偏正、主谓、并列。

  3. C “峥嵘”应解释为“高峻”

  4. B

  5. B 课文围绕着“雨趣”写。

  6. D “嶙嶙”,形容山石突兀、重叠,也作“嶙峋”;“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动态;“逶迤”,形容山脉、山路、河流等弯曲延伸的样子,静态。

   7. C “激”比“溅”更准确地写出大水击石时的力度、声势。

  8. B 显两可间义,其余语义均很明显。

  9. B

  10. A

  11. B、D (A、C中“像”字是动词,非比喻句;B 是明喻,D 是暗喻)

  12. C “云海茫茫”是宋之问的诗句。

  13. A 写小店突出“趣”,写岩石突出“奇”。

  14. A (B 项冒号去掉,C项句号放在引号外,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以区分号次)

  15. C “近看”应为“远眺”

  16(1)A  (2)B  (3)C

  17. A (2)处是“浪花”,“像又回到了故居”省略的主语是“虬”。

  18. C

  19. B

  20. D

  21. C

  22. D 课文重点是突出“雨趣”,紧扣“雨”来写,“雨水”增添了虎山水库的气势。

  23. C 根据第(8)句首尾两句可看出“有的像……”句式在前,“有的……”句式在后。又(2) (3) (6)句已有动词,应放在“有的……”句式中,据此,可区分出(1) (4) (5)一组,(4)句偏长,应紧接“有的石头像莲花瓣”句。“有的怒目相向”是写情态,前应紧接(3)句,首尾句确定,此题答案为C。

  24. C (1)(2)(3)句写登上主峰后的心情,(4)句写小店,(5)(6)(7)(8)(9)句写石头,(10)(11)句写山池山岩。

  25. C

  26. C (1)(4)非比喻句,(2)是暗喻,(3)(5)是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