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丽江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4-5-11 0:12:08下载本试卷

            2003年丽江市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18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伶(pīnɡ)  蹰(zhī)   挥斥方(qiú)

B.勇(piāo)   回(shuò)   凝神息(bǐnɡ)

C.偻(ɡōu)   泰(pǐ)   每绝唱(zhēn)

D.罗(qǐ)   埋(zànɡ)   游目怀(chě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连累    连篇累牍    直接    直截了当

B、广大    发扬光大    精心    漫不经心

C、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D、风声    谈笑风生    剧增    与日俱增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落寞(冷落寂寞)佝偻(脊背弯曲)

B.倾圮(倾覆坍塌)眉黛(青黑色的颜料)

C.罗绮(色彩绚丽)漪沦(水上的波纹)

D.静谧(安静不语)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孙老师是我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他勤奋努力,工作认真,一丝不苟,无时不刻都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B. 只有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疾苦、问题和愿望,对情况作科学分析,切实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 这种根据我国中医传统理论研制出来的口服液,能改善学生因过重的课业负担造成的“考试综合症”。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死刑,其贪污受贿数额之巨令国人叹为观止

  B. 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幸福美满。

  C. 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临近期考,汪洋仍每日痴迷于电子游戏,他老爸只好给他个釜底抽薪—把电脑送人了。

6.下列作家作品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从集体创作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第一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B.曹植,与其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三曹”,其《白马篇》又名《游侠篇》。

  C.曹操,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其诗作主要表现了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

二、古诗词阅读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7.古诗常用赋、比、兴。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了同一手法的一项是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对文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   故意            B.施     用

C.白   告诉、禀告         D.公姥  公婆,这里专指婆婆

9.下面各句中的“相”与“及时相遣归”中“相”的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A.相见常日稀              B.好自相扶将

C.嬉戏莫相忘              D.儿已薄禄相

10.古诗中常用许多双声词、叠韵词或叠音词,使语言和谐优美,富有表现力,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五里一徘徊”中“徘徊”属同一类别的是

A.踯躅青骢马              B.自名为鸳鸯

C.窈窕世无双              D.二情同依依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1--13题:

七 哀

          曹 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①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①宕子,即游子。

11. 对这首诗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光正徘徊”:流水和月光都凝滞不前。

  B.“孤妾常独栖”:丈夫远去,思妇独相思。

  C.“浮沉各异势”:一个在外漂泊,一个在家独守,情况各不相同。

  D.“君怀良不开”:是担心丈夫已变心,不会欢迎她的到来。

 1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以写景起兴,引出所要叙写的思妇。

  B.“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一问一答,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身世。

  C.“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用比喻说明两夫妻的不同情况,一个用情不专,一个用情执着。

  D.“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思妇驾起幻想的翅膀,想象自己象风一样投入丈夫的怀抱。

 1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哀怨诗,描写了一个思妇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哀怨。

  B.诗的内容前六句写了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中间六句点明哀愁的原因,最后四句表明思妇的愿望和顾虑。

  C.本诗的语言朴实、委婉、含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很有感染力。

D.诗中兼用赋、比、兴的手法,句式也不断变化,使诗歌形象生动,跌宕多姿。

读下面两首词,回答14~17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故国”,指南唐都城长安。“故国”一词表明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

C.“雕栏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宫殿亭台,自己曾在此尽情享乐。

D.“朱颜”,指宫庭中的宫女,这一句是宫女们都老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15.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以实景起笔,然后转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和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B.词的下阙,以虚景开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愁”字之中。

C.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形象而真实。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流畅,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6.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层楼”,即“高楼”。“强说愁”,勉强去写心中愁苦。

B.“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却道”即“只说”。

C.词的上阕,写年轻时的纯真、幼稚,对社会缺乏深刻的感受,“不识愁滋味”,喜欢登高览景。

D.词的下阕,写出了自己如今年事已高,空怀报国之志的愁苦。

17.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少年时不知“愁”和而今识尽“愁”作对比,写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之后的心情。

B.词以生活为基础,两种创作经历对比真切,渗透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C.词的上下阕紧扣一个“愁”字,其含义是相同的。

D.这首四十四字的词,包含了纯真、幼稚、深沉、忧郁、激愤之情,情感真切,内容丰富。

三、现代诗阅读 (每小题3分)

1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母亲的手

         [白俄罗斯]唐克

            土地吻它们,

            用自己的垄沟,

            用沙土的嘴唇;

            天空吻它们

            用自己的热气、风吹和雨淋。

            不眠的夜晚,

            细长的纺线

            纺进了它们的多少温馨,

            早晨,它们多少次点燃美丽的霞光,

            照耀儿女和亲人!

            如今,

            它们显现出,

            乌黑的、深深的皱纹,

            纵横交织,像我们走过的道路

            在巴掌上留下了印痕。

            每当全家团聚,

            我们的母亲

            刚把双手放到餐桌上,

            立刻像有阳光

            照亮房间,温暖我们的心。

A.第一节,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用一个“吻”字生动地表现了土地、天空被充满母爱的双手所感动,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第二节,“细长的纺线,纺进了它们的多少温馨”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同样是截取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都表现了母亲的辛劳与崇高。

C.第三节,运用比喻写出了母亲无时无刻不在为成长中的子女而付出,讴歌了无私的母爱。

D.诗人通过写母亲的手,展现了一幅幅生活的画面,歌颂了母亲。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家庭亲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9题

痕迹

[英] 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注] 约翰·罗斯金(1819~1900)英国作家,批评家。

19、对上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一项是()

A.诗题“痕迹”,意即生命的轨迹,生命的意义。

B.全诗写得艳丽含蓄,深刻诚挚,堪称青春警语。

C.诗中包含作者成功的经验:心灵充实,事业有成是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的结果。

D.此诗启示我们:不懂得珍惜时间就是不懂得生命的意义。

2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

A.诗人用“煤”这个最能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和对话这种表现形式来抒发感情,诗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思想容量却很大。

B.人与煤的对话本是不会发生的事,但作者通过运用恰当的比喻,既使煤具备了人的感情与理智,又使诗歌的内容符合煤形成的实际。

C.诗中发问者平静不露的问话,与煤炽烈如火的回答构成了强烈的反差,激起了读者感情的波澜,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含义。

D.本诗含义深刻,通过树木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了煤后渴望在烈火中获得再生的陈说,咏赞了人民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按要求默写(填写)课内语句。(30分)

1.匪我愆期,子无良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________   ,______________。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粟深林兮惊层巅。

8.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9.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0._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1.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2.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1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

15.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17.          ,依依墟里烟。

18.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

19.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

20.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霖铃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粟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作文(60分)

乔叟说,真诚是人生的最高美德,而德莱塞却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陆星儿说,生命如井,尽情挖掘,你拥有的水会是一条滔滔的大河,而罗曼·罗兰却说,累累伤痕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白衣天使说,微笑,是生命给我最好的礼物,而诗人却说,磨难,是生命给我最好的财富;……那么你呢?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许多刻骨铭心的感动?是不是也有许多让人回味、让人珍惜的感受和经历?请以“   ,是生命给我最好的财富(或礼物)”为题,自己补全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700字。 (2)文体不限。

答  题  卡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