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语文试卷 -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南宁三中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14-5-11 0:12:08下载本试卷

南宁三中下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容发  亲密无 反计  字里行

B.崩离析  外妖娆 道扬镳 知识

C.失魂魄  丢三四 大大落 

D.崭头角  天野营 揭真相 凶相毕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摩 坚如盘石 璀璨  莫衷一是

B.树荫 绿草如茵 安祥  风靡一时

C.湮没 风声鹤唳 编纂  矢志不逾

D.广袤 泽被后世 涵养  微言大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委的成员,都必须坚决 ______党委的决定。

②不管鸟的翅膀多么________,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③他______职权,违法乱纪,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A.实行  完善  乱用

B.实行  完美  滥用

C.执行  完善  乱用

D.执行  完美  滥用

4.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的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B.你们所说的这些,都是杯弓蛇影,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C.《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感情,读来楚楚动人

D.在电子媒体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主导的21世纪,方兴未艾的网络出版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竟被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反复吟唱;调侃人生、戏弄人生,竟成了一些走红的通俗小说的时尚。

B.当我们中国30个省份在同一时期的收入分别进行衡量时,我们发现其中有20个省的人均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

C.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他突然想到阁楼上有条模型船,便根据描绘中的影片,亲手将它装饰成“泰坦尼克号”。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登上城头,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震慑了。只见_________________十分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①长城依势而筑,雄立峰脊

②依势而筑的长城,峰脊雄立

③城墙巍峨,垛楼高耸

④巍峨的城墙,高耸的垛楼

⑤阶道宽阔起伏

⑥宽阔起伏的阶道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文,完成7—10题。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  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它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的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  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网上任何一个“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有   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成为维护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7.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

8.下列对“‘滥言时代’注定的‘话语暴民’的时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出现以后,话语权失去了控制,人类社会步入“滥言时代”。

B.话语权的流失产生了“投稿赤潮”,“话语暴民”也应运而生。

C.话语权的无限度分散,势必使一个话语权拥有者沦为“话语暴民”。

D.“滥言”是话语权被极度分散的结果,而“滥言”的结果则在事实上造就了“话语暴民”。

9.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但法律完全可以做到全力遍罚,把“暴民”变“良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重11~15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踽,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者,籍由是不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皆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焉     造:赠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诣府,使取   称代前文的“作”

B.喜弟康闻   称代前文的嵇喜

C.裴楷往吊   称代前文的阮籍

D.乃赍酒挟琴造   称代前文的阮籍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这是一首托物______________的联体绝句。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3分)

(2)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怎样的深刻哲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下列各句各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4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4)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五、(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书海字潮

(1)书海茫茫。

(2)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去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3)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  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泄露、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4)在一个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管在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  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5)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 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主,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靠自己来完成。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6)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7)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交朋友也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8)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不难理解。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常常处于一种失落自我的被动态势,很少打开感觉的雷达。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其实即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轻时老师都说必须熟读,只能遵循,到了中年发觉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就  有权利拒读。人家好端端的一本书,你也是好端端的一个人,没有缘分就应该轻松地擦肩而过,如果明明别扭还要使劲缠在一起难受半天,多不好。

(9)总而言之,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化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   (10)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即便习惯了,由于时间和精  力的原因也可以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

(11)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

(12)文化是社会的一种定力,文化人不可自己乱了方寸。(选自余秋雨《山居笔记》,有删节)

19.第(7)段划线处作者用“交朋友”与“阅读”进行类比,请根据上下文补上类比的语句。(不超过50字)(4分)

 交朋友也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下面句子含义。(6分)

(1)文中(1)(2)段作者说“书海”“像真的海一样”。为什么“既赞美它,又害怕它”?(4分)

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害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文中(11)段作者为什么“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作者认为当今读书,必须“自设禁区”,请列举出作者认为的四条理由。(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痛感于当今书籍、报刊泛滥,对生命是一种威逼,告诫人们要精心选择,“自设禁区”,只读世所公认的好书籍、好报刊、好文章。

B.作者认为在当今社会,对于成熟的人来说,书籍(包括报刊、文章)再好,也要自设禁区,找到适合自己的。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C.作者认为书籍、报刊、文章不论好坏,我们只要能找到符合自己感觉的,就不至于在当今复杂的社会文化中乱了方寸。

D.作者认为,现代文化具有市场化、多元化的特点,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持自我,就不至于乱了方寸。

E.作者说理善于使用比喻,例如“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门外的风,天边的云”等,贴切、生动形象。

 

六、(12分)

23.接照提供的语段的句式,续写一段文字。(4分)

假如生命是云,不要炫耀色彩的绚丽,也不要放浪地漂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漂向大地,滋润万物。 假如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参照下列图表内容,归纳写出结论。(4分)

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年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沿海

西部

沿海为西部的倍数

沿海

西部

沿海为西部的倍数

1979

461     253   1.83

141   124     1.14

1985

2436    1369   1.78

448   312     1.43

1990

5116    2811   1.82

896   558     1.61

1995

18991   8116  2.34

2556   1316    1.94

1998

27032   11552  2.34

3109   1557    1.98

 

2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2字,副标题不超过22字)(4分)

北京消息:专家说,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1760立方米,接近国际承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标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李锐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中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北京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长江以北地区流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冯浩博士说,目前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最为严重。

资料显示,黄河、海河、淮河三流域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国内生产总值占32%,而水资源总量仅占7.7%,人均水资源量为500立方米,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

李锐说,现在华北地区正在用着一万年前形成的地下水。地下水的长期超采,已导致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和裂缝。

(1)(2分)正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2)(2分)副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2个字)

 

七、(60分)

著名作家冰心在她的《谈生命》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叶。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何感悟?请以“快乐和痛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意自立;②文体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一、(18分,每小题3分)

1.D(A“间不容发”、“字里行间”的“间”读作jiān,另两个读作jiàn;B“分崩离析”、“分道扬镳”的“分”读作fēn,另两个读作fèn;C“失魂落魄”的“落”读luò,“丢三落四”的“落”读là,“大大落落”的“落”读luō,“落枕”的“落”读lào;D都读作lù)。

2.A摩一摹盘—磐;B荫一阴,祥一详;C逾一渝)

3.词语辨析

D(“实行”强调用行动来实现计划、政策等;“执行”强调实施命令、判决等。“完美”与“完善”都有“完备、没有缺点”的意思,前者更有强调“美好”的意思,后者多形容设备、制度等。“乱用”和“滥用”都有胡乱地使用的意思,但后者更有“过度使用”的含义。)

4.D(A“耳提面命”指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句中误解为严厉而凶狠。B“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忧。C“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

5.A(B句缺虚词,“当我们”后应加“对”;C句句意不明确,无法演奏,“无法演唱”应指在现代;D句“描绘中的影片”应改为“影片中的描绘”。)

6.B(注意陈述角度和句式的协调一致)

 

二、

7.D(A项中造就话语权“滥言时代”的罪魁应该是“话语权的无限度分散”,而不是“话语暴民”。B项中“个性化”应为“个体化”;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够准确。)

8.A(“话语权失去了控制”说法过于笼统,应该加上一些限定成分,可以说成“话语权失去了官方及编辑的控制”;“人类社会”提法也太宽泛,应该说成“人类社会的话语领域步入”“滥言时代”。)

9.B(题干问的是原因,B项表述的是结果。)

10.C(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误;B项“……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有误;D项说法不合情理,法律不可能做到“全力遍罚”,因为根据“法不责众”常识可推出此结论。)

 

三、

11.B(A坏:拆除;C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D造:访问)

12.D(A而:①表承接;②表修饰;B与:①参与,动词,②跟,介词;C为:①替;②为了)

13.D(A称代前文的文辞,B称代前文,“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一事。C指前文有关母丧的内容)

14.B(①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④是“性至孝”,痛伤其母之逝的表现)

15.A(“什么事都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让阮籍替武帝司马炎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聊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认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生命。裴楷前往恁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四、(15分)

16.(1)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17.(6分)(1)(3分)言志(答“寓意”或“寓理”也可)“不辞”、“留”、“归”比拟(“拟人”或“人格化”也可。对一处得1分)。

(2)(3分)描绘了不辞艰难险阻,汇涓流以壮大自己,一心奔向大海的瀑布的形象。(此问1分)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①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1分)②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沉默,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意思对即可1分)

18.(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小楼一夜听春雨,小巷明朝卖杏花(4)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5)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五、(18分)

【标准解法】

19.(4分)天下交往的人很多,岂能都成为往来频繁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就够了,逢人便交,一个深友也没有。(要扣“不宜多,少易精”的意思上,意思对即可。)

20.(1)(4分)①(2分)赞美:书籍繁多,丰富多彩。害怕:书籍过多,也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或迷失自我。②(2分)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不应受外界的影响,进行纷争而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应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

21.(4分)(1)书籍太多,对生命是一种威逼。(2)书籍过多,很难选择,极易造成时间的浪费,生命的破碎,最终无所收获。(3)以读书营造斯文,假装神圣的社会风气,对人们造成不良影响。(4)不加选择地读书极易造成阅读领域里的价值系统的紊乱。

22.BD(A“是读世所公认的好书籍,好报刊、好文章”是错的。C“不论好坏”是错的。E不都是比喻。)

【考点透视】19题考察学生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类比仿写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20、21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总结归纳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22题考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领会,能力层次为B级。

【标准解法】略

【思维发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不知所措。尤其对于对知识十分饥渴即时间宝贵的中学生来说,选书更是一件要紧的事情。本文

作者余秋雨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再加上独特的理性思维和睿智的语言,将“为什么选择”和“如何选择”娓娓道来,展现出作者非同一般的读书境界和智慧旷达的人生态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误区警示】对议论说理的文章,应首先弄清楚作者的主要观点,筛选主要信息;然后分清层次,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切忌没有弄清主要观点就凭主观感受盲目答题。

 

六、(12分)

23.(4分)示例①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卑,也不要小气;要联合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献出自己的一星浅绿。示例②: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在港湾里躲避风浪,也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朝着尚未到达的海域前进。

24.(4分)1978—1998年间(或“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西部快。

25.(4分)(1)(2分)华北地区缺水现象最为严重。

(2)(2分)专家称华北地区正在用着一万年前形成的地下水。

 

七、(12分)

26.作文(60分)

【考点透视】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用以测量写作的综合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依据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作文继续采用限制性长自主性多、鼓励发挥写作个性和写作特色的话题作文;评分继续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

【标准答案】符合作文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评分标准参看《2004年考试说明》。

【思维发散】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你如何体会和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囚犯透过监狱的铁窗向外望。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和砂砾,而另一个看到的是天空中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