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 |
第 Ⅰ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喇叭 辣手 竦立 毛骨悚然 不速之客
B.禅宗 邯郸 不惮 殚精竭虑 箪食壶浆
C.茧绸 浑浊 蛰伏 风烛残年 风雪不蚀
D.憧憬 瞳孔 潼关 招摇撞骗 灯影幢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慰藉 蔚然成风 戳刺 擢发难数 B.暮霭 蔼然可亲 橘子 谲诈多端
C.惭愧 崭露头角 遐迩 钻之弥坚 D.磨砺 老骥伏枥 闲暇 目不瑕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儿个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这时候风景觉得更好。
②追忆往事的功用__________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
③年轻人面对困难可挫折,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__________用事。
④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__________不是一个堂堂发号施令的高级干部所为,然而成汉杰却恰恰起劲地做了。
A.徜徉 常常 义气 决然 B.徘徊 常常 义气 绝然
C.徜徉 往往 意气 绝然 D.徘徊 往往 意气 决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B.大家对我的剧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尤其是张教授的一番建议,真可谓是狗尾续貂。
C.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D.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一直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因此他十分重视儿童文艺创作。
B.我们不妨把赋予崭新含义的“生无所息”这句格言,写在时代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全年迸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比同期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6.填入下面语段画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项是( )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____________________。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
A.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B.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
C.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
D.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聊,谁更无赖,谁更无情,谁更无理,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现代都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正是这些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了“风灾”。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100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因此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形状、地面状况以及所处地区30年一遇大风的标准,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比如架设高度在20米以上的广告牌,它的风压负荷系数应约为200千克每平方米,如果广告业主没有按这一规定施工,则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另外,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这就是令人烦恼和生畏的“楼宇风”。研究者发现,楼宇风是由“文杜里效应”造成的。“文杜里效应”指的是:当管道中流动的气体或液体途中遇到突然收径的狭窄处时,流速会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同样道理,当阵风从开阔地带穿进大楼间的小夹道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如果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一些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就可以削弱这种效应。再有由于地表障碍物可能会迫使风速减缓,进而导致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研究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才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不是出自一个合格建筑师之手,起码是设计上存在隐患。一些发达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有关试验,力求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物体、行人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发现,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3倍,如果对塔楼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使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其落到街面时就会大幅削弱,行人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7.第一段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风灾”的一项是( )
A.高层建筑正处在风力增强最“有力”的位置,会因强风造成倒塌伤害。
B.由于建筑行业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
C.由于“文杜里效应”导致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有明显增加。
D.由于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而形成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满流。
8.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值”:这里指随高度而增大的风速增加值,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
B.“风压负荷系数”:指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最大的风的压强数,这是个常量。
C.“文杜里效应”:流体流经突然狭窄处时,流速急剧加快,内部压力减小。
D.“收径处理”:“收径”即“收口”,“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
9.不属于为避免由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给城市带来的“风灾”所采取的措施的一项是( )
A.制定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以保证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在抗风方面的质量。
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
C.在楼宇设计时,适当做收径处理,并尽量减少楼房下面的露天空地。
D.适当改变高层楼房外墙面的设计,减缓沿墙体向下的气流冲击速度。
10.综观全文,对本文作者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
B.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调整建筑布局,限制建筑商和广告商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
C.要根据现代都市高层建筑群密集的特点,严格管理,改进设计,加强防范,减缓“风灾”。
D.现代都市饱受“风灾”之苦,减缓“风灾”的措施不力,说明现代化城市建设尚存弊端。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司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循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城州,周十三里 周:筑城 B.当济以威 济:成功
C.度其费为估 估:价格 D.丹覆其粮 覆:审察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 B.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D.吏岂自费邪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不足于资,宜上请
具疏所宜费
A. B.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C. D.
因拔刀斫前奏案 遇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大行仁化的一组是( )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工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验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第 Ⅱ 卷(共105分)
四、(15分)
1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第八章)
(1)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 ___,我劝天公重抖擞,__ 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 ,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 ____,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 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花 未 眠 〔日〕 川端康成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的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于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
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89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唯一的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瞬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正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的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色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形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侯,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19.(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B.文章借“花未眠”,批评了当时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常出现拙劣之作。因此作者慨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C.文章通过描述罗丹与玛伊约尔的创作风格的不同,进一步强调细致观察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又通过“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象的叙述,表明艺术需要“高尚的写实精神”。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答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E.作者从凌晨发现花未眠写起,引导读者思考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文章具有启发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这样的形象来阐述自己对美、对感受美的认识,可谓深入浅出。
六、(12分)
23.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4分)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于2002年5月在北京举办。新形势、新机遇给此届“科博会”带来了新的内容。
本届“科博会”是中国人世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国际科贸活动。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市场运作为重点,本届科博会将推出WTO与21世纪中国经济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官员、学者对入世后中国的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多层次研讨。以“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为视点,本届科博会将首次推出规模较大的“奥运会及相关建设项目推介洽谈”活动。“世界体育论坛”将以体育科技和体育经济为主题,请国内外专家为办好2008年奥运会出谋划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把下面长句改成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浏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5. 按语言连贯、句式相近的要求,完成下列填空。(4分)
“春天和青春,这是生命中两片最美的风景。
春天铺展在我们身外, ① ,青春, ② ,时时鼓荡着活力。”
诗人在这里紧扣春天和青春的相似特点,提示出它们共同的魅力,激励人们要像迎接春天那样迎接青春,要像 ③ ,双重的意蕴,一样的主旨,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自生命萌动之初,你在人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你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
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2003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1)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C(A项中“竦”、“悚”均读song,“喇”读la,“辣”读là,“速”读sù;B项中“郸”、“殚”、“箪”均读dan,“禅”读chán,“惮”读dàn;C项全不相同,分别读jian、zhuó、zhé、zhú、shí;D项中“瞳”、“潼”均读tóng,“憧”读chong,“撞”读zhuàng,“幢”读chuáng)。 2.D(“目不瑕接”中的“瑕”应为“暇”)。 3.C(“徜徉”意为“安闲自在地步行”,也作“倘佯”,而“徘徊”一般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①句的语境突出了“悠闲而轻松”应选“徜徉”;“常常”的意思是“(事情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②句强调的不是数量、时间和频率,而是“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应用“往往”;“意气”常指“因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而“义气”意为“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③句从常规搭配上看,应是“意气用事”;“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而“决然”有两种意思:一是形容很坚决,二是表示必然、一定,④句表示“绝对”之意,应选“绝然”,答案为C)。 4.C(A未雨绸缪:趁着还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子门窗,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工作;B狗尾续貂:谦辞,比喻事物的美丑前后不相称;D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5.B(A“儿童文艺创作”有歧义;C错在“与同期相比,比同期增长7.5%”,语义重复,应去掉“与同期相比”或“比同期”;D错在“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成分残缺,应为“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6.A(从“音节和谐”角度考虑,一般字数少的分句在前,字数多的分句在后,可排除B、C两项;从“语意连贯”角度考虑,“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句更能体现庄子对“黑暗”世界的主观认识程度上的差异,故D项也不对。)。 7.B(“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既不会“使广告业主受损失”,更不属于“风灾”。)。 8.C(A项中“高度越高,风速增值越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中“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100米之间的风速增值相当于距地面100—300米的增值”的意思;B项中所说“风压负荷系数”是“常量”不符合原文,根据原文句“建筑行业按照建筑物高度……制定了高层建筑的风压负荷系数”,可见出“风压负荷系数”是根据不同条件制定的,应为“变量”,而表示“常量”;D项中所说“‘收径处理’是让楼宇间的距离缩小些”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应为“让楼宇间的距离增大些”,或“从开阔地带”到“大楼间的小夹道”之间缩小幅度要小一些。)。 9.B(“利用相应法规,对不符合抗风标准的建筑物的业主,实施经济制裁”,不是文中信息,文中提到的是:在建筑物倒塌后,“要承担因风倒塌所造成的伤害损失的责任”。)。 10.C(A项“是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前提”太空泛,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B项中所说“必须限制现代都市建筑群的高度”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D项中“饱受”一词言重了,“措施不力”不符合原文意思,“现代化建设尚存弊端”的结论不是作者所要表明的意思。)。 11.B(“济”意为“救助”)。 12.C(此处古代汉语意和现代汉语意同,均为所获利润的意思。A此处“故事”古代汉语意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汉语“故事”意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B“使”古代汉语意为命令、管辖;“者”,用于组成名词性短语。此处应断句为“可使者”,意为能够管辖的地区。现代汉语“使者”意为奉使命办事的人,多指外交人员;D“自费”此处古代汉语意为自己耗费,现代汉语“自费”意为自己负担费用)。 13.A(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在……方面”“对于……方面”;后者也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译为“给”。B均用作助词。“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C均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D均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和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4. D(排除①⑥,①是说韦丹力主革除陈规旧法,⑥为叙述韦丹查获证据)。 15. C(“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应是”权吏”而非“主仓吏”,被韦丹“责令限期归还”的也应是“权吏”们而非“主仓吏”)。 16.(1)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放:流放,诸:“之乎”的合音,各1分)(2)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毁灭仁爱、正义的殷纣,没有听说他杀过君主。(给分点为“一夫”、“弑”和省略成分“周武王”,各1分)
附文段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商汤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古代人的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说:“为臣的人杀掉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答道:“毁灭仁爱的人叫做贼,毁灭正义的人叫做残,残贼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个‘独夫’的殷纣,没有听说杀过君主。”
17.(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2分,没有扣住关键词“神情”,不给分)(2)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3分,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入分析,从“用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两方面酌情给分)。 18.(1)万马齐喑究可哀,不拘一格降人才。(2)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3)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每句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句不得分)。 19.(1)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2)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各3分,提示: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第一问摘录原文中的“发现花未眠”“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两句话来回答也可给满分,只答出一句给1分;第二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酌情给分)。 20.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或“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切入,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21.“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22.B、C(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提示:B项对艺术创作的批评已显牵强,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扯上关系,更属无稽之谈;C项句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之美”,而“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相似的叙述,则是为了说明艺术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样可以使人领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23.“科博会”于5月在京举办(1分),其主要内容是:就中国入世后的发展与办好2008年奥运会进行研讨,并对有关项目推介洽谈(3分)。(语言不通顺扣1分,字数每超1字扣1分,扣完为止)。 24.我是通过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1分)。这把折扇是由一位到过杭州的前辈带到乡间来的(1分)。折扇上印着的一幅题为“人间天堂”的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1分)。 25.(1)处处充满着生机(1分),(2)洋溢在我们体内(1分),(3)珍惜青春那样珍惜春天(2分)。 26.参考200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司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其后就把这种做法写在法令制度中。还未出行,新罗国继位的国君又去世了,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城,城垣周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就只剩下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和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因贫穷无力建瓦屋的百姓,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录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帐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凡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侯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兵卒告发的罪名,都不符实,韦丹的为政的功绩就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