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01-02年下学期高三语文模拟(四)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戮力同心(lù) 寥若星辰(liáo) 惊厥万分(jué) 退避三舍(shě)
B.精雕细镂(lòu) 高屋建瓴(línɡ) 槁木死灰(ɡǎo) 封妻荫子(yìn)
C.焚膏继晷(ɡuǐ) 颓垣断壁(yuán) 鹬蚌相争(yù) 泥古不化(nì)
D.嘉言懿行(yì) 附庸风雅(yōnɡ) 死伤枕藉(jiè) 所向披靡(mǐ)
2.下列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谐调 栉风沐雨 竣工 嗔目结舌
B.粗犷 气宇轩昂 陨落 飞扬跋扈
C.寒暄 金榜提名 遐想 耳提面命
D.慰藉 性命悠关 毗邻 功败垂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78%的学生表示对城市的污染,特别是噪音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宁静的山水以_____________身心。
②对中学生恋爱,老师、家长等成年人采取默许甚至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失职,而教学生把握成长才是良策。
③取一个坐标,以人生为横轴,以奋斗为纵轴,那么每一个坐标点,都是人生与奋斗_
_____________的亮丽与成功。
④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_____________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
A.保养 纵容 撞击 赋予 B.休养 纵容 碰撞 赋予
C.保养 放纵 碰撞 给予 D.休养 放纵 撞击 给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了理想,你就会特别注重诚信;确立了目标,你就不会再为小事斤斤计较,而让诚实在目标设定下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出来。
B.他性格孤僻内向,成天寡言少语的,而且也从不与同学来往,卓而不群。
C.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D.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公安干警采取先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总统布什对鲍威尔此行“非常满意”。从美方的角度看,鲍威尔的确不虚此行。但论公理、道义和实效,谁能不说鲍威尔不是白跑了一趟?
B.不仅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有现实的紧迫性,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丰富的内容。
C.谈话指出,在台湾问题上,决议称欧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是同“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不能接受中国保留使用武力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
D.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除了给我们以崭新的视听享受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语辞,单由“因特网”,就生出了“网吧、网民、网友、网址、网恋、网页、网虫、网上书店”等等。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搭配合理、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入夜,山中万籁俱静。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风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泉声,被一枝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①那柔曼如提琴者 ②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
③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④那清脆如弹拨者
a.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b.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c.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d.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A.④c ①a ③b ②d B.①c ④a ②d ③b
C.③d ①c ②b ④a D.②b ③d ④c ①a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十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不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即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也?”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决:决断
B.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挠:扰乱
C.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殊:不同
D.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 惜:可惜
8.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时朝廷大开选举
B.太宗令其自首
C.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D.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 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C.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D.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俄有诈伪者事泄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②误不如法者,皆死
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
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判长孙无忌服劳役二十年,罚铜二十斤,与法典相悖,敢于据理力争,足见其忠直不阿。
C.封德彝因长孙无忌是皇上的亲戚,所以讨好皇上,判长孙无忌为有期徒刑而判校尉为死罪,在戴胄的反复辩驳下,才免了校尉死罪。
D.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一旦查出就是死罪。戴胄却依法判他们为流放,以此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在发展旅游中注意保护文物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漠孤烟、长城烽燧、丝绸古道、帝王陵寝、江河源头、葡萄美酒、古寺梵音、戈壁驼铃、敦煌艺术、雪域风情、峨眉佛光、丽江古城、三峡风光……无不引人入胜。就资源而论,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两者关系处理得当,就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果处理不好,破坏了文物,也破坏了旅游资源,就会两败俱伤。因此,在旅游业高速发展中,大声呼吁保护文物,声音高一点,也是不为过的。
首先,旅游业是经济产业,而旅游本身却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有时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其次,文物单位搞旅游,一定要适度,不可越出自己的容量。丽江1999年接待了280万游客,一些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太大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恩格尔哈特说:“当游客的人数超过一处古迹的承受能力时,就难以使文物保护工作达到作为世界遗产所要求的标准。”试想,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面积那样狭小,又不通风,如果几十人往里挤,那将是个什么局面?对壁画肯定是灾难。故宫在旅游高峰期曾一天接待12万人次,游客摩肩接踵,比赶庙会还要热闹。这哪里是参观博物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限制,不仅文物受到破坏,对参观者也是一种愚弄。第三,缺乏管理的文物单位,不可贸然开放旅游。例如楼兰故城、尼雅遗址,没有全面发掘清理,甚至有文物暴露于地表,在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贸然开放旅游,其后果可想而知。第四,在文物景点,防止乱拆乱建。《洛杉矶时报》载文提到,洛杉矶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负责人阿格纽(与我国文物单位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去年到泰山参观时“大吃一惊”的情况,因为他在那里发现了“缆车、废弃物和惟利是图的商业行为。”在外国人感到吃惊的地方,我们都习以为常。在文物景点架缆车、建商店甚至游乐设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总之,实施文物旅游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宣传,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好了文物,也就保护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12.全属于本文所论及的保护范围的一组是
A.大漠孤烟 长城烽燧 丝绸古道 帝王陵寝
B.长城烽燧 峨眉佛光 雪域风情 敦煌艺术
C.帝王陵寝 古寺梵音 敦煌艺术 丽江古城
D.三峡风光 江河源头 戈壁驼铃 葡萄美酒
13.为了说明文物单位接待游客要适度,作者举出的不适度的实际例子是
A.丽江1999年一年接待了280万游客;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
B.丽江1999年一年接待了280万游客;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C.敦煌一个石窟里一下子挤进了几十人;故宫高峰期一天接待了12万人。
D.泰山上居然有缆车;在文物景点居然建起了商店和娱乐设施。
14.洛杉矶盖蒂文物保护所负责人游泰山时“大吃一惊”,这个例子说明
A.泰山上真的有了缆车,人们登山览胜便捷多了。
B.文物旅游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喜人。
C.泰山在旅游高峰期游人严重超量,使人很扫兴。
D.文物景点上乱拆乱建现象相当严重。
15.假定下列旅游方式在参观文物景点时都是实际存在的,试根据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推断作者不赞成的一组旅游方式
①在国家森林公园坐缆车鸟瞰湖光山色。
②在北京八达岭坐缆车游览长城,将长城内外的风光尽收眼底。
③旅游景点组织游客乘敞蓬汽车进入曲阜的孔林参观游览。
④坐直升飞机盘旋于江河源头,观赏那里的奇异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走出地平线
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大,更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力气,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乃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灰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摸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的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 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界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间环闭,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6.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开头说自己对地平线“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摸它”。(4分)
(1)为什么“诅恨它?”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又“越要揣摸它”?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再往深处去想,它(指地平线)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在文末说:“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请你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简要地概括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对本文的思想观点及主要的艺术手法作简要的分析评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5分)
20.名篇默写(4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1.结合上下文,翻译第二大题文言文中两个画线句子。(5分)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为情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6分)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胡骑,安史之乱叛军。
②司徒,诗人做过司功参军。
(1)请就这首诗体裁形式的主要特点做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的形象、思想感情及艺术方面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6分)
23.下面这段话中克劳森先生向中国提出了建议。找出有关建议的重要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35个字。(3分)
十一月初,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先生在一次中国发展与国际经济学术会议上演讲时,盛赞了中国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也向中国提出建议,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关于社会发展,他得出了几项基本的指标,即诚实、透明度和讲道德。世界银行在过去10年内曾向数国贷款百亿美元,并通过赠款帮助中国培养人才,消除贫困,普及教育。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对目前我国经济提出的劝告,值得我们深切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下列调查材料,用一段话比较中国和印度“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超过90字)(5分)
决定人们快乐的主要因素(前五位)
中国:①工作 ②金钱 ③国家经济 ④有形资产 ⑤闲暇时间
印度:①金钱 ②工作 ③个人自信 ④有形资产 ⑤闲暇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处句式基本相同,内容符合语境。(4分)
当辉煌果真离你而去时,你不必伤心,更不要绝望。你要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终生辉煌的人,再高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一辈子坐在高位上;即使一辈子坐在高位上,也不可能年年都有惊人的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留恋,想念离去了的辉煌,总是为失去辉煌而痛苦、不满、耿耿于怀,不是一种好心态。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感谢上帝没有让我的好奇心硬化,好奇心让我渴望知道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好奇心,有如钟表发条、发电机、喷射机的推进器,它给了我全然的生命。(约翰·曼森·布朗)
是的,好奇心对于一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极为重要,它会改写你的人生,而且它对人类、对世界也极为重要。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和看法?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