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四 中 第二节 公民的储蓄 银行和储蓄者紧密相连,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吸收存款,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存款。因此在了解第一节关于银行知识的基础上,引出了第二节“公民的储蓄”。本节分为存款储蓄,利国利民及债券和商业保险两框。 一、主要观点和知识点 1、储蓄的含义。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以及手持现金等。狭义的储蓄即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存款储蓄。存款储蓄的定义分解一下:存什么钱——合法拥有的;为什么存——暂时不用;存到何处——银行或信用社等信用机构;有何收益——获取利息。利息是资金所有者将资金让渡给资金使用者一定时期所获取的报酬。利率就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时间(或贷款时间) 2、我国存款储蓄的种类及特点。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表 2002年2月21日开始执行
人民币通知存款,指个人通知存款的最低起存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存款人需一次性存入,可分次支取。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存期按客户提前通知银行支取款项的天数分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 协定存款的储蓄对象为企事业单位,非个人。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银行还办理保值储蓄业务。其目的是对储户3年以上的定期存款中因物价上涨而相应贬值的部分予以补偿,以吸引大量存款,支援国家建设。保值贴补率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保值储蓄带有间歇性,时停时办。 此外,为方便城乡居民储蓄理财,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指九年义务教育之外的全日制高中、大中专、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积蓄资金,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办了教育储蓄。 3、邮政储蓄。按照存款的种类分,储蓄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按照储蓄的地点分,有银行储蓄、信用社储蓄和邮政储蓄。邮政部门吸收的存款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支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可以方便群众,更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国家为了鼓励和保护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我国个人存款储蓄的重大作用。 4、债券的涵义、特点、种类。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比较
5、商业保险的分类、职能、主要业务,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都是减少危险、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 另外,大家再简单了解一下商业保险和储蓄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是由公民意愿决定的,其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国家和个人有重要作用。 不同点:前者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项必要措施,而后者是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者的投保人在遇到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可以得到补偿,最近开设的一些储蓄型保险、分红保险业可以获得利息收入。后者在储蓄者支取时,可按规定得到利息;前者在保险公司办理,后者到银行、信用社、邮局和储蓄所办理。 保险公司不是政府机关,是金融企业,要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和管理。 6、投资的渠道除了储蓄、债券、保险以外,还有很多,如股票、彩票、基金、收藏等等。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重难点问题分析 公民个人存款储蓄的重大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个人经济生活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增强投资意识,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银行以信用形式,吸收个人暂时不用的货币成为储蓄存款。货币在存入银行这一段时间,个人的消费资金不再以个人购买力形式出现,而被银行利用,相应地增加社会可用资金总量,支持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积累的形成或增长。这就是说,国家有偿地、有息地短期或长期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在不变更群众资金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多增加生产建设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储蓄事业本身考察,储蓄积累社会资金,支持生产;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群众生活的改善,增加了储蓄存款的储源。所以这种循环有利于群众,更有利于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①从个人来说,支付给个人的劳动报酬,个人可以随意支配,但为了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留作后备,这部分资金要退出流通,成为在一定时间之内被推迟的购买力。银行通过吸收储蓄,继续作为资金投入流通。为了保持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的平衡,国家在安排消费品供应时,要充分预计到在群众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可以转化为储蓄存款,在安排消费品生产中,就可以相应地减少一部分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保持货币流通量适应商品流通量的正常需要,从而稳定货币,调节流通。 ②当购买力的增长超过了商品供应量时,国家通过开展储蓄业务,把市场上多余的一部分纸币采取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过来,使货币流通趋于正常,保持物价稳定。 ③银行吸收公民个人储蓄存款,把这笔款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以后,又支持市场某些紧缺商品的生产,增加更多的商品供应,促进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的平衡。 截止到2004年2月,我国居民存款储蓄余额已达11万亿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80年代中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1992年出现了一个低点,1993年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治理调整、“软着陆”阶段,压缩信贷规模、控制通货膨胀,储蓄存款增速随即快速回升,1998年后,中国转轨经济的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的体制约束状态,供给出现了明显的过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需求膨胀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加之国际国内连续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储蓄存款增速回落到2000年的7.9%以后,2001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当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4.7%,进入2002年再次提速,1-5月各月月末同比增速分别为12.6%、16%、15.2%、16.2%、17.6%。 根据居民存款储蓄的数额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也相应的调整了存贷款的利率,我国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连续8次降息就说明了存款储蓄调节市场货币流通的作用。一般说来,在通货膨胀的时期,提高存贷款利率可以增加储蓄存款,减少需求,有效地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相反,降低存贷款利率则可以放缓储蓄增加的步伐,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因此,我们说,储蓄可以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一般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多了,是可喜的一件事,可是在目前的通货紧缩,内需不足的状况下,这么多的银行存款就令人担忧了,如果不利用,或者说利用不当,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国家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引导居民合理扩大消费。但是老百姓因为改革中的一些不确定性不敢花钱,又因为理财方式落后,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所以国家这几年发行国债搞建设,解决了许多以前一直想做有没有做的大事,如农村电网改造、南水北调、西部开发等等,这样,存到银行的货币就流通了,经济就动起来了。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货币收入逐步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开始上升,已开始从满足最基本的吃穿向享受过渡,消费心理逐步向添置高档耐用消费品转化,使原有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现在仍实行低工资制,要缩小这种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经过一定的积蓄来完成。所以,发展储蓄,是帮助群众有计划安排手指,实现消费愿望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