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单元试卷 第五课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单项选择题(60分) 2004年我国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国财政收入26355.88亿元,全国财政支出28360.79亿元。据此回答1—4题。 1.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税收 D.预算 2.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是 ( ) A.税收收入 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 D.各种服务费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 ) A.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 B.市场发达程度和供需状况 C.国家预算的质量和效果 D.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4.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规定了 ( ) A.财政分配的全过程 B. 国家的经济状况 C.财政筹集资金的过程 D.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通过了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回答5-7题。 5.国家预算是 ( ) ①由全国人大提出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②政府对年度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③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④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6.国家预算的批准程序表明 ( ) A.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 B.预算体现着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C.政府的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 D.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和财政的主要环节 7.财政部要求,2005年财政预算安排中,对于未完工项目所需资金,首先要用该项目结余资金抵项,仍有不足部分预算另行安排。可见,财政支出是国家对 进行分配的过程。 ( ) A.集中起来的个人消费品 B.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 C.各部门生产的社会总产品 D.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5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回答8--10题。 8.2005年国家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规模,有利于 ( ) A.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 B.加大社会投资规模,促进生产发展 C.保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充分利用财政资金 D.抑制生产性投资的增长,增强个人购买力 9.材料中拟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最终源自于 ( ) A.财政收入 B. 银行贷款 C.国民收入的一部分 D.民间投资 10.财政支出从动态角度讲是对财政资金分配的过程,下列现象中属于这种分配性质的有( ) ①我国支援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所拨款项 ②在肉、蔬菜等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国家直接给居民的价格补贴 ③国家规定按保护价收购粮食,而对收购粮食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 ④偿还国债,国家直接拨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11.在消费资料数量不增加情况下,如果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 ( ) A.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甚至使现有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出现短缺 B.生产资料的积压,减缓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C.消费品供应紧张,引起物价上涨,不利于经济稳定、社会稳定 D.消费品的积压,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扩大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2.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的税收征收机关是 ( ) A.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B.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 C.国家税务局和各级地方税务局 D.中央和地方各级执法、司法机关 13.目前,我国正在安徽农村进行费改税的改革。这项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取消农村中的一切行政性收费,把农民应当缴纳的各种费用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和农业附加,农民形象地把这种改革称作“一道税,一口清。”在农村,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之所以把“费”改为“税”是因为税收具有 ( ) A.固定性 B.强制性 C.灵活性 D.无偿性 “黑租”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北京市个人出租房屋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14.下列选项中,关于税收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 B.税收的主体的税务机关 C.税收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D.纳税人和对象是由税法规定的 15.北京个人出租房屋税率由原先的20%左右减少到了5%,将会产生 ( ) ①会使我国房屋出租税减少 ②房东纳税积极性会提高,国家税收可能增加 ③ 租房市场可能更加规范 ④房东和承租人则直接得了实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税率大降并不能完全杜绝“黑租”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北京市打 击“黑租”的力度还不够。因此必须 ( ) A.要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强化专政职能 C.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D.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透露,截至2003年12月上旬,我国财政收入已突两万亿元,达到20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增幅比2002年同期高7.1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7-18题。 17.今年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其根本原因是 ( ) A.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B.国家的税收收入的增加 C.我国分配政策的变化 D.国家提高了税率,加强了税收征管工作 18.金人庆在会上表示,今年,中央财政把更多的钱花在了困难群众身上:安排“两个确 保”补助资金608亿,比去年增长1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92亿元,比去 年增长100%。这体现了 ( ) A.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国家掌握的收入 D.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2004年我们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据此回答19-20题. 19.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国债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 ( ) A.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B.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有利于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 20.从过去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到今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的适度 收缩,都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其共同目标是 ( ) A.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控制经济过热增长 B.解决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抑制过快消费 C.实现社会经济的总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在市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顾客问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优惠你一个税钱.据此回答21-24题. 21.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国家税收的依据.商家不开发票 ( ) A.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 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浪费者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 D.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22.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 A.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要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 D.公民应自觉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23.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个人所得税 ( ) A.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B.它具有广泛的征税范围 C.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又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具有“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特点 24.从 ① 增加国民收入 ②增加财政收入 ③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④调节个人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25.我国税收呈现好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幅度提高生产率 B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企业效益好转 C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开始征收利息税 26.新化网北京 ①加重企业负担,不利于企业发展 ②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 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保障财政政策的实施 ④没有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7、赵薇2002年前7个月的收入是2160万港元。有人据此预测,她今年一年广告、唱片、影视剧的收入加起来,一年可达到3000万港元。则她一年应交的个人所得税额应为( ) A. 1500万港元 B. 1350万港元 C. 600万港元 D. 1200万港元 28、医生张五,看到有人在买福利奖券,他也购买了十张,结果中了特等奖。按规定在纳完税后,可获得桑塔纳轿车一辆,所缴纳的税款属于 ( ) A. 增殖税 B. 个人偶然所得税 C. 消费税款 D. 营业税款 2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决定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的是 ( ) A .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B .是否在我国境内居住 C .税法规定的企业和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D .是否具有纳税意识 30、副食品批发商应交纳的税种为 ( ) A .增殖税 B .营业税 C .企业所得税 D . 消费税 二、简答题 31、材料一、《经济日报》载文指出,企业的劳动者如何根据其劳动获得报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搞好了,能使企业和劳动者达到“双赢”。如果企业把盈余都给职工分光吃净,企业没钱去实现滚动发展,最终必将走向衰亡,企业和劳动者都将受到损失。 材料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我们建立了职工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企业就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道理?
(2)运用上述道理,谈谈企业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关系。
32、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响应中央号召,青岛市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至少投入230万元资金,用于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民,并通过“农民培训、政府埋单”帮助农民转行。 (1) 试分析农民转移就业的经济学意义。
(2)“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三、辨析题。 33、“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政府征税越多,其职能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论述题 34、材料一:
材料二:税收收入是国家按税法的规定而取得的财政收入。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我国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材料三:2005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28828亿元,增加2858亿元,增长11%,与国民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2005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及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合计达到1754亿元。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支持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二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公检法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四是加强边境国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需要国债资金支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项目。 应用经济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征的是哪一种税?征收这种税的意义是什么?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⑶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关系是什么?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单元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ADDB 6—10 BDACA 11—15 CCABC 16—20 DADAC 21—25 ADCBB 26—30 ABBCB 二、简答题。 31、(1)共同体现了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辩正统一关系。 (2)①积累和消费是辩正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②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关系,就必须在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能有所增长。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以增强企业大发展能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这也要求企业在分配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职工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④但在一定时期内,企业所创造的收入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造成消费萎缩,就会挫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相反,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多,甚至对生产成果“分光吃净”,生产发展就没有后劲,最终也不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 32、(1)农民转移就业能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①“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有助于农民转移就业,从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这表明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这表明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③“农民培训、政府埋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表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辨析题 33、(1)“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形象地说明了税收是国家机构存在并发挥其职能的物质条件,是正确的。因为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对“政府征税越多,其职能就越能得到发挥”的说法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通过强制性无偿性而取得的,在企业和个人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赋税过重,势必会加重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影响企业和个人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使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受阻,不利于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政府征税的多少,应该由国家税法和企业、个人的经济地位来决定,不能随意增加税收,所以笼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四、论述题。 34、 ⑴消费税。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调节、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对某些特殊消费品征收消费税,还具有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⑵材料二说明税收是最稳定、最可靠、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形式。国家必须依法征税,单位和个人应依法纳税。材料三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还说明了财政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⑶材料二和三的关系是:①只有依法纳税,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只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富裕。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也说明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说明了税收和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
文章录入:mayan405316 责任编辑:黄兆锋 | ||||||||||||||||
上一篇文章: 高一会考课课练 下一篇文章: HYPERLINK "http://www.zz6789.com/Article/C/C4/200604/Article_8.html" \o "文章标题: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