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2014-5-11 0:26:22下载本试卷

第七课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一.家庭消费的内容

居民消费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大件”的变化就是生动的事例。在20世纪50、60年代,“三大件”是指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以后“三大件”逐渐演变为彩色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电话、空调和计算机;轿车、房子和旅游。回答25~27题。

(2005·文综全国I卷·25)从消费内容来看,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的消费属于

A.物质生活消费  B.精神文化生活消费 C.劳务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2005·文综全国I卷·26)与彩色电视机相比,旅游商品属于 

A.物质商品  B.耐用消费品  C.服务商品  D.专用商品

(2005·文综全国I卷·27)决定居民消费从低级逐步向较高层次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财政收入状况  D.通货膨胀水平

(2005·上海政治试卷·14)2003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状况为观看电影等为14.0%,衣服等支出为 15.4%,其他支出为 33.4%, 食品支出为37.2%,显示的恩格尔系数为

A.14.0%      B.15.4%      C.33.4%      D.37.2%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06·全国Ⅱ)图4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图4  1990—200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

这种变化意味着 A

A.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B.物质消费将让位于精神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的主要性降低   D.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比增长

(06·广东政治卷·15)根据我国统计部门的资料,平均来说,在1985年用100元能够买到的消费品,至2005年大约需要353元才能买到。上述材料说明 C

A.人民币代表的黄金数量在减少

B.市场上消费品的供给在减少

C.物价水平高低对消费水平高低有影响

D.消费者在花钱方面变得越来越不理性

(06·重庆卷·38)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10分)

①材料中的浪费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不合理消费不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消费行为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或倡导正确的消费行为),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科学消费,反对不文明消费。

(2005·广东政治试卷·14)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针对这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 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

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  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05·江苏政治试卷·35)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针对这种情况,某校高三 (3) 班专门召开了“聚焦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主题班会。

(1) 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何动力,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应尊重个人生活消费的自主权。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

(2) 针对本班同学日常生活消费状况,拟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研究目的

和研究方法。

课题:中学生消费面面观或中学生消费现象透视等。研究目的:树立正确消费观并引导消费行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小组合作等。

(2004·湘鄂川渝卷·26).我国居民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说明:(B)

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2004上海卷)14.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C)

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2003年上海第25题*多项)25.随着个人按揭贷款等金融业务的广泛开展,上海居民购房热情大为高涨,房产价格持续上升,房地产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这说明(AB )

A.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B.消费对生产具有推动作用

C.个人按揭贷款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业务

D.房地产业属于第二产业

(2000年全国第31题)甲说:“谢天谢地,我的购房贷款申请终于被批准了。”

乙说:“好不容易,我多年积蓄的钱终于够买一套房子了。”

对话表明

A.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

B.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

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甲的消费方式

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乙的消费方式

(答案: C。利用贷款方式还是攒钱方式购房完全是个人消费自由。对消费者个人来说,两种消费方式各有利弊。但从目前国家的方针、政策来看,贷款也是扩大内需的一项得力的积极措施和政策,是鼓励消费的润滑剂。两种消费方式比较优劣是有条件的,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消费方式好或不好。)

(2000年全国第19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许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企业因商品滞销而减产甚至停产。这说明 (B)

A.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2000年上海地26题*多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消费结构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下列选项中符合这种趋势的产业结构变化有( AB )

A.发展住宅建设、家用轿车等产业    

B.发展服务业,重视“假日经济”

C.发展农村的家庭农副业,提高自给程度

D.发展技术含量低、见效快的小纺织厂、小造纸厂

(2003·全国文综·38)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牢记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既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应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简析:要求根据设问首先对该观点进行如实的判断,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当前,为什么要提倡艰苦奋斗,这是由什么决定的,提倡艰苦奋斗有什么现实意义等。课文相应的观点:经济常识第七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哲学常识第七课,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只有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总之,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不能丢掉。)

(参考答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003年江苏广东第39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9分)

表1我国城乡居民生活

(1)表1、表2和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综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和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

答案:(1)表1显示:从2001—2002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慢。

表2显示:从2001到2002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增长。我国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农村消费量不如城市消费量,且增长也慢;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集体经济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远远落在后面。

表3显示:从2001—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从2002年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投资和消费构成内需,净出口即为外需。在8%的经济增长率中,内需贡献了7.7%,外需贡献了0.3%,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

(2)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双拉动。在近期,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可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要积极引导增加集体经济和居民个人的投资。提高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2003年上海第30题)30.十三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华社记者用“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人轿车、低下来的食品支出比重、高起来的文化程度、热起来的假日旅游、快起来的通信方式”等词语来描绘这些变化。请简述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一般趋势。

答案:(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实物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劳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吕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003年上海第33题)33.图一:近年来上海GNP与职工工资总额情况。(图中单位为亿元,采用1990年不变价格)

(1)请分析图一反映的国民财富(即图中的GNP)与工资总额之间的关系。

(2)图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分析这一现象对上海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3)请结合图一、图二,谈谈你对上海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看法。

答案:(1)第一,工资总额低于GNP总额,说明国民财富不能全部用于社会成员的生活消费;第二,GNP总额与工资总额都在增长,说明国民财富的增长是社会成员收入提高的前提。

(2)目前上海职工平均年工资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对上海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吸引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较高的工资水平也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削弱上海经济的竞争力。

(3)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水平也在逐步升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实现上海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注:如果考生回答出:只有坚持“科技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才能提高上海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可给予加分。本大题总分不超过30分。

(2001年全国文综第30题)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长,家电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B)

A.消费促进生产 B.消费决定生产 C.生产创造消费 D.生产决定消费

(2001年上海第32题)32.上海市某中学举办了一次“我看上海这五年”的征文活动。高三学生许明为了写一篇关于上海市五年经济生活变化的文章,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于是他打开电脑,点击了一个相关网站,轻而易举地下载了上海市有关统计数据。

指标          1995年        1999年

国内生产总值        2462.57亿元      4034.96亿元

人均年消费性支出      5868.12元       8247.69元

人均年娱乐和文化服务消费  356.19元       711.62元

(1)假设你是许明,请根据以上数据,运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对上海市居民消费生活五年来的变化进行分析。

(2)在该网站上,一位专家正在就电脑网络未来的发展与网民对话。假设你是许明,请就电脑网络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向这位专家提一个问题。

答案:(1)①1995~1999年上海市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大幅增长,说明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4分)

②1995~1999年上海市人均娱乐和文化服务消费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在增大,说明居民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在增大。(4分)

③1995~1999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人均娱乐和文化服务消费的比重增大,说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4分)

(2)提问共3分。一般性提问给2分,有一定深度的提问给3分

一般性提问如,为什么要发展电脑网络;电脑网络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等等。

有一定深度的提问如,网络经济是不是泡沫经济;电脑网络的发展对法制和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网络经济是否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

(2000年广东高考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某大型冰箱生产企业负责人在总结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时曾谈到,为满足当今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选择的需求,已研制出三角形冰箱等多品种的冰箱。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减少周工作日数、增加假日时间等一系列措施,导致节假日期间商品销售额激增,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在庐山等著名旅游线路、旅游胜地出现了机票、车船票紧张,旅店生意火爆的状况。这些现象被统称为“假日经济”。它使得一系列行业的生产经营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结合我国目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简述你对以上材料的看法。

[破译思路] 本题属分析型简答题,该题采用两个材料,以我国某大型冰箱生产企业负责人总结自身成功经验和“假日经济”作为情境,要求考生从企业和政府、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本题所考查的知识涉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等内容。解答此题的思路如下:

首先,考生从材料一中的企业负责人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选择的需要研制出三角形冰箱等多品种的冰箱可看出,这个企业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生产的,这就涉及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原理,特别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其次,材料二是说政府在实施“假日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收到的效果。考生在分析这一材料时就要想到,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假日经济”?推行“假日经济”有什么积极意义?针对“假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还应想到怎样改进和完善。

[答案要点]

(1)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企业只有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组织生产,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在目前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注:考生若能答出“假日经济”的积极意义,又能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可酌情加2-3分。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表1 1978-199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情况  单位:元

表2 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电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 单位:台

注:我国农村人口为8.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2%。据测算,如果家电类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镇的水平,则农村市场将需要1.68亿台彩电、1.8亿台电冰箱和1.7亿台洗衣机。

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两个表格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应当如何认识这些现象?

(3)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家电类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办?

[破译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经济常识中企业及其经济效益、农业、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等内容的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首先,要准确的回答出两个表格各表明了什么及共同表明了什么。先说表1,从横向看,材料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水平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1%和6.2%;从纵向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大于农村居民,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再看表2,从横向看,城镇居民家电类产品的消费量已趋于饱和,像彩电每百户的拥有量已达100.5台;但农村居民的家电类产品的拥有量还较少,每百户拥有量仅为27.3台,综合两个表格和脚注的内容,说明两个问题:(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2)农村家电类产品的市场潜力大,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第二步,回答已概括出的两个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拉大?为什么农村家电类产品的市场潜力大?这是因为: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农民收入水平低,故农民消费水平也较弱,所以家电类产品在农村市场前景广阔。

第三步,结合试题设问,回答表格中的两个问题:怎样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企业怎样开拓农村市场?要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必须要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家电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做到:(1)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和生产出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产品。(2)已积压产品,根据农村的需要做适当的改进。如改进接收系统以满足山区农村居民收看电视的需要。

[答案要点]

(1)① 表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大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②表2表明,城市居民家电类产品的消费量已趋于饱和,而农村居民的家电类产品的拥有量还较少。

(2)① 对家电产品的消费量与收入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②目前家电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远未达到1997年城镇的水平,因此,家电类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③要开拓农村家电产品市场,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① 企业要大力开拓农村家电产品市场。

②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和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特别是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商品。

注:考生如果从企业根据农村市场特点,对积压产品作适当改进,以适应农村的需要等角度回答问题,也可酌情给分。

三.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06·江苏政治卷·30)近年来,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短信陷阱”。“短信陷阱”侵害了消费者的 BCD

A.求偿权  B.自主选择权  C.知情权  D.守公平交易权

(06·江苏政治卷·33)某煤气公司规定,凡安装管道煤气的用户,必须到其指定的企业购买煤气灶,否则不予安装。该公司的行为 AD

A.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维护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C.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

D.是法律所禁止并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06·四川文综卷·28)在某商场推出的“一等奖为价值2000元家电一台”的促销活动中,李先生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台旧冰箱。李先生要求更换新品,商场以“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商场”为由拒绝更换。此事表明 A

①商场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②规范市场秩序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商场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 ④商家竞争手段都是市场经济运行合理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2年文综江苏、河南卷第05题)某户居民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但发现所购买房子中午的阳光受到前面建筑物的遮挡,该住户据此认为自己享受中午阳光的权益受到损害,向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交涉。经协调,房地产开发商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在此案中,该住户的主张是基于 A

A.求偿权    B.自主选择权    C.知情权    D.安全权

(2001年全国文综第31题)近年来,接连发生日本东芝笔记本计算机纠纷、日航班机风波、三菱汽车事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消费者要求日方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不良后果。这是基于消费者的(B)

A.自由表达权    B.索取赔偿权    C.自主选择权    D.质量监督权

(2001年全国文综第32题)我国消费者的维权行为主要说明了消费者(A )

A.权利意识的觉醒      B.个人意识的强化

C.消费需求的提高      D.消费习惯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