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政治第十一次周周练
安阳一中 郭新峰
一、选择题
1.当今世界大约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都由一定的民族所组成,有的国家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国家由多民族组成,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下列对民族的认识正确的是
A.民族和国家都是以阶级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
B.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C.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D.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共同地域为基础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虽对各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不可能消灭他们之间的差异,地球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这说明
A.文化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载体具有稳定性
B.文化是识别和划分民族的基本依据
C.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D.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在精神面貌上的反映
3.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母语不单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民族凝聚力。都德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能牢牢地记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手中掌握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表明
A.共同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
B.只要有了共同语言就能形成为一个民族
C.共同语言是民族的最显著、最稳定的特征
D.掌握母语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因为
A.政治对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B.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C.民族平等、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6.在我国,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和民族平等最有效的形式是
A.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少数民族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D.少数民族有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权利
7.在我国,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由
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决定
B.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决定的
D.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8.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反对大民族主义
9.2002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第十届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名额分配方案。方案规定“对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各分配1个代表名额”。这体现了
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团结原则
C.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10.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这是因为各民族的大团结
①是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有利于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③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条件 ④有利于巩固边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现在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消灭了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③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④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
①坚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
②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④要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3.“十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西藏自治区将按照“三纵两横、六个通道”骨架公路网的设想,投资100多亿元。建设近100个工程项目。这一事实表明
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是分不开的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充分条件
④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2007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顺利通车。青藏铁路东起青海格尔木,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118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修建青藏铁路对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修建青藏铁路
①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 ②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④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依据是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
B.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C.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顺乎民意
D.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1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不同的是
①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②自治的程度不同
③设立的地区和目的不同 ④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17.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繁荣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18.2007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日子,同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走过60年。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B.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D. 民族区域自治是为各民族自治赋予了高度的自治权力
19.“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③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④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20.我国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
A.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B.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把宗教与邪教,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D.使宗教与政权、司法、教育相分离,宗教与政治互不干涉
21.在下列关于民族、宗教、国家之间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利益来决定其民族宗教政策的
B.民族、宗教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C.多民族国家的宗教信仰必定是多元的
D.民族和宗教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2.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
A.宗教中的神来自人类社会生活 B.宗教的内容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C.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宗教信仰问题属于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23.2006年11月30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为江苏徐州教区王仁雷神父举行了辅理主教祝圣仪式。天主教教皇称一做法违反了教规。我国国家宗教局回应说,自行祝圣是中国内部事务。这体现了我国
A.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B.充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C.支持宗教界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
24.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职业宗教人员20多万人,其中县级以上人大和政协机构中,来自宗教界的代表和委员共有1.7万多人。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政治地位平等 B.我国存在政教合一的现象
C.宗教信仰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倡导宗教信仰
25.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中国特色,这就是在实行单一制的前提下还实行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C.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6.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27.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因为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②正常的宗教活动有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③正常的宗教活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④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在西藏自治区县乡换届选举中,选民的参选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上;在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超过80%;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主席和各县县长,均由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担任;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拨专款3亿元维修和保护寺庙,全区藏传佛教等宗教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以上表明
①西藏人民充分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西藏自治区已实行全区范围内的直接选举
③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④西藏自治区政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
29.中国政府在国际场合谈到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时强调,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近代历史上长期遭受外强的入侵和欺凌,中国人民深知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主权,就根本谈不上人权。这表明
A.主权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B.人权是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
C.人权是主权的具体体现 D.国家主权是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30.研究人员预计2100年冰川消融后,海平面可能上升超过16厘米。南太平洋的岛屿国家图瓦卢,领土最高点仅海拔4.5米,一次大规模的潮汐就可能淹没它。这会直接威胁到
A.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家的性质
C.国家的独立权 D.主权国家的存在
31.第61届联合国大会于2006年10月13日下午召开全体会议,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代表以鼓掌的方法通过决议,正式任命现年62岁的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
A.是联合国各机构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B.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是为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重要机构D.由安理会推荐,经联合国大会任命
32.上海合作组织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强调组织各国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是指要
①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 ④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任何外国人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这段话主要说明
A.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C.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34.世界上各国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而我们的教材中说“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据。对有关“人类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利益和国家利益共同决定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
②国家的外交政策,归根到底还是依据国家利益制定的
③“国家利益”也不能脱离“人类利益”而单独存在
④“国家利益”应当与“人类利益”统一起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5.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
A.按照国际条约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B.根据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C.按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D.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36.关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决定外交政策
B.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决定国家职能
C.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和外交政策,国家职能和外交政策体现国家性质
D.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外交政策相互联系、相互决定
37.2006年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尽管我国和朝鲜是友好邻邦,但我国坚决反对朝方进行核试验。这说明
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我国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③我国对待朝核问题的态度是由联合国的宗旨决定的
④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8.关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国家外交政策的内在联系说法正确的有
①国家力量决定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也决定国家间的不同利益
②不同性质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外交政策,对国家力量的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③国家利益决定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也决定国家力量的使用方式
④国家力量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9.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C.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40.我国政府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实现途径是
A.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B.建立国际新秩序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41.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这表明,国家间存在着许多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它们是各国
A.进行国际合作的基础 B.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C.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处理国内事务的依据
42.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少数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一分歧主要表现在是否承认
A.主权平等和贸易平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首要人权
B.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首要人权
C.一定的人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D.人权的内容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和传统习惯决定的
43.当前,国际恐怖事件时起时伏,不断发生。我国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其意义在于
①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 ②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4.在反恐的旗帜下,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携手并肩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反映的政治学道理是
A.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B.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C.恐怖主义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D.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45. 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诗
①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是从现象看到了本质
③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④是合理运用想象思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监督体系上看,对我国政府具有外部监督职能的中央国家机关有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国家监察部和国家审计署
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③ B. ①④ C.③④ D.②④
47.住房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所,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好群众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这是因为政府
①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②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③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④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国家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属于
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②社会物资储备
③公共消费 ④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9.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良好增长趋势,接近5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50.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35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
A.165元 B.190元 C.400元 D.125元
51.2007年4月15日,北京奥运会门票发售工作正式启动。居民可以到奥组委指定的1000家中国银行订购门票。银行代售奥运会门票,反映了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是
A.吸收存款 B.发放贷款 C.回笼货币 D.办理结算
52.据研究发现,人的许多疾病都根源于基因的病变。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治疗方案能做到“对因下药”,人类整体的健康状况将会大大改善。这表明
A.正确把握因果联系,能提高人的活动的自觉性 B.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53.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60年走过来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 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包含的哲理主要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4.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近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国际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可能带来的挑战。这一分析体现了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关系
55. 绿色GDP的核心就是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发展决不能“一条腿短,一条腿长”,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说明
①做工作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2008届高三政治第十一次周周练
二、问答题
1.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自十八至二十世纪以来,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是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在上海召开,15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印尼召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均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2007年8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放眼今日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绝大多数群众摆脱了贫困开始迈入小康;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人民素质不断提高。
(1)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原因。
(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2007年9月3日—9日,胡锦涛主席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材料一:近年来,中澳关系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澳21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动了中澳关系的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形成了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良好发展格局。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科教、文化、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卓有成效,地方及民间交往十分活跃,促进了两国人民友谊。双方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保持良好的磋商和协调,两国关系的战略内涵不断充实。
材料二:气候变化问题是本次会议最突出的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受到高度关注。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教创新四项主张。与会各方称中方的倡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新思路。这表明,中国积极、平衡、合理的政策主张和建议为亚太各经济体接受和赞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真诚努力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结合材料一,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中澳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2)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我国提出的“四项主张”所体现的道理。
4.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对于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大七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义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我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5.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权利受到特殊照顾。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扶持。目前,国家每年对少数民族地区8个省、自治区的财政定额补贴近80亿元,其中给予西藏的达12亿元以上。国家还设立了若干专项资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还采取减轻负担、优惠投资等特殊措施,并设立了少数民族地区温饱基金。在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等方面,政府也制定了照顾少数民族的政策。
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为什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要采取特殊照顾政策?
6.材料一:2007年夏季,受强热带风暴影响,湖南、湖北、福建、安徽、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地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广大干部、武警部队官兵奋战在抗洪第一线,极力抢救受伤人员和群众财产。各级民政部门紧急调度救灾物资,卫生防疫部门在灾区组织防疫工作。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抢种补种经济作物,尽量将农民经济损失减小到最小程度。温家宝总理高度赞扬了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党员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要求他们进一步发扬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材料二:近年来,诸如流行性疾病,洪涝及地质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增多趋势。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编制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凝聚了几代人的经验,既是对客观规律的理性总结,也是一项制度创新,是指导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1)上述材料一反映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6分)
(2)试分析材料二中编制应急预案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8分)
2008届高三政治第十一次周周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CAB 6-10ABADD 11-15DCDAB 16-20CDBAA 21-25AADAB 26-30ACDDD
31-35DBAAB 36-40CBDCB 41-45ABCAB 46-50AADDD 51-55DADBB
二、问答题
1.①发挥我国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内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发挥我国国家对外交往职能,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如从加强法制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1)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内蒙古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内蒙古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发达地区省市加强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持和帮助。内蒙古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自治区建设。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
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信教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每个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做贡献。
3.(1)中澳发展21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对两国经济、社会等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国发展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坚持合作应对”体现国际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体现了世界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导地位”体现国际法对国际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综合国力中科技对于解决发展问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1)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它围绕科学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落实科学发展观。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4)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
5.(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必要条件。
(2)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很落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
(3)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推动那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改变其落后面貌,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6.(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②政府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履行了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三个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促进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总结经验并编制应急预案。
②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并向前推移,预案凝聚了几代人的经验,既是对客观规律的理性总结,也是一项制度创新。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认识并利用规律。
④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应急预案作为规范性文件,必将有效指导全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