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08年高三政治普通高考测试题

2014-5-11 0:26:24下载本试卷

08 高三政治普通高考测试题 ( )

本试卷共 8 页,41 小题 ,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一、选择题 I:本大题共 26 小题 , 每小题 2 分 , 满分 5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2007 年 , 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46619 亿元 , 比上年增长_________, 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 1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_________, 涨幅比上年提高 3.3 个百分点。

A.13%  4%  B.11.4%  4.8%  C.4.8%   11.4%   D.13.4%   4.8%

2.2007 年 12 月 1 日 , 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代表中共中央宣布_______同志接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的决定 , 随后召开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 , 带领全省再度吹响了进一步_________的号角。

A. 张德江 解放思想   B. 张德江 改革开放  C. 汪洋 改革开放  D. 汪洋 解放思想

3. 十七大对党章作了修改 , 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 , 增加了_______的内容。

A. 建设生态文明  B. 科学发展观    C. 和谐  D.文明

4. 获 2007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闵恩泽院士、吴征镒院士的科技成就和贡献分别在

A. 石油化工领域  动物学领域    B. 植物学领域   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领域

C. 动物学领域   石油化工领域  D. 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领域   植物学领域

5.2007 年 6 月 9 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此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

A. 保护文化遗产 , 构建和谐社会   B. 保护古都风貌 , 展示人文奥运

C. 保护文化遗产 , 守护精神家园   D. 保护古都风貌 , 构建和谐世界

6. 2007 年 12 月 3 日至 5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 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

A.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B. 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

C.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D. 防止消费品价格上涨 , 防止商品房价格上涨

7.2008 年 2 月 4 日 , 世界银行行长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_________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世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人士出任这一要职。

A. 厉以宁  B. 张维迎   C. 吴敬琏   D. 林毅夫

8. 2008 年 2 月份 ,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8.7% , 达到十一年来的新高 , 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基本走势。对此 , 正确的理解是

①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②当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

③商品价格越高 , 人民生活水平越低  ④居民消费价格增幅过高 , 加息预期增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         B. 在公有制前提下 , 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D. 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 , 最根本的措施是要

A.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大力发展生产力

C. 劳动者树立自主择业观          D. 党和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1.当前,过高的房价只能使工薪阶层“望房兴叹”, 这反映的经济学道理是

A. 价格既不反映价值 , 也不反映供求关系    B. 价格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C.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D. 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房价上涨的直接因素

12. 在今年 2 月 3 日的网上拜年信中 , 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说:“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 , 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 , 我们也欢迎大家‘拍砖’ ( 提出批评 )。”网民朋友通过互联网为广东又好又快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 是通过参与

A. 社会公示   民主管理       B.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决策

C. 信访举报制度 民主监督       D.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民主管理

由 35 个选举单位选出的 2987 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 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中国政治舞台。据此回答 13----15 题

13. 在 2987名代表中 , 少数民族代表 411 名 , 占代表总数的 13.76%。值得注意的是 ,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 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 1 名代表。在西藏 , 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 , 人口不足 3000 人 , 也拥有 1 名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我国坚持

A. 民族平等原则  B. 民族团结原则   C.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 民主集中制原则

14.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 , 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大幅增加。首次选出的 3 位农民工代表 , 成为中外媒体聚焦的“热点人物”。 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这一变化

A. 意味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B. 使人大代表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 能更好地聚集民意

C. 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D. 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15.2008 年 3 月 7 日 ,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 , 来自广东佛山的农民工代表胡小燕向温总理提了两点建议 , 一是优化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 增加农民工收入 ,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政府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 ,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农民工代表 , 胡小燕有

①审议权和表决权  ②提案权和质询权   ③立法权和决定权  ④任免权和监督权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 2008 年 3 月 14 日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③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④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是

A. 行使监督权   B. 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 保守国家机密   D. 享有政治自由

18. 荣辱观 , 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 , 以做怎样的事为荣 , 以做怎样的事为耻 , 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 , 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荣辱观

①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形成的

③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④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9.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 这是因为

A.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B.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统一性作用

C. 教育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 教育的发展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0.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 就应该

A.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 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到其他民族中去

C. 积极倡导本民族文化的个性   D. 把本民族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21. 中微子是宇宙间的“隐身人”, 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 , 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 , 因此尽管每秒有上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 , 但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早在 1930年著名物理学家泡利 (194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预言了这种神秘粒子的存在 , 但科学家用了 25 年的时间才证实了这一预言。这主要体现了

A.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D. 联系具有多样性

22. 漫画《事出有因》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实事求是

C.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 树立全局观念

23.2007 年 7 月底 ,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 , 并向全球金融市场深度蔓延。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影响 ,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2007 年 8 月第一周 , 全球股市市值蒸发 2. 1 万亿美元。上述材料体现了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 量变引起质变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4. 据了解 ,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工程通过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第二期工程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第三期工程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第一期工程已实施 , 我国科学家正在对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进衍论证 , 争取在 2010 年和 2020 年实现后两步。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说明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

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5. 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的话反映了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6.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①联系的普遍性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二、选择题 II: 本大题共 8 11 、题 , 每小题 3 分 , 满分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未选、错选不得分 , 少选得 1 分。

27.2007 年 , 中国人民银行 10 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目的有

A. 减少民间的借贷成本    B. 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C. 增加央行的利润       D. 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28.2007 年我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 51304.03 亿元 , 比上年同期增收 12543.83 亿元 , 增长 32.4%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多少的主要因素有

A. 经济发展水平  B. 消费水平  C. 国家分配政策   D. 社会保障水平

29.2008 年 3 月 14 日 , 拉萨市区发生了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打、砸、抢、烧等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事件发生后 , 西藏各族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采取坚决措施 ,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 , 基本平息了事态。这表明

A. 民族分裂主义不得人心             B.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D.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30.2008 年 1 月以来我国发生了极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 ,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 , 果断决策。 1 月 29 日 , 胡锦涛总书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 部署做好群众生产生活工作。 2 月 1 日 , 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 , 专门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和煤电油运保障工作 , 确保经济社会平衡运行 , 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春节。这一材料说明

A. 党中央、国务院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B.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D. 党和政府是抢险救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31.“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等传统文化理念 , 逐渐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 基本作用   B. 基本特征    C. 创造性   D. 包容性

32.2007 年 6 月 26 日 ,《民族英雄林则徐史迹与当代禁毒展览》在金门县文化中心隆重开幕。当日 , 恰逢国际禁毒日。展览形象地告诉人们 , 必须远离毒品 , 为创建美好家园共同努力 , 统计数据显示 , 我国内地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百万人 , 其中青少年居多。由此可见

A. 国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 要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 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C. 要在全体公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

D. 每个青少年都应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

33. 有人认为 , 要纪律就没有自由 , 要自由就不要强调纪律。这种观点

A. 割裂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夸大了矛盾双方对立性 , 否定了两者的统一

C.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34. 下列谚语或俗语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有

A. 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一一坚持两分法 , 反对一点论

B. 士别三日 , 刮目相看一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 射人先射马 , 擒贼先擒王一一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D. 入山问樵 , 入水问渔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筒答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35 、 36 题为选做题 , 考生只选做一题;作答前须将答题卡上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用 2B 铅笔涂黑;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35 .(7 分 )[ 选做题《经济常识》]

斯密指出 : 每个人都力图利用他的资本 , 使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 , 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 , 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但是 ,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 , 像在其他场合一样 , 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 , 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 , 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1) 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 (3 分〉

(2) 如何评价斯密上述观点 ? (4 分 )

36. (7 分 )[ 选做题《国家和国际组织》]

材料一 :2007 年 9 月 19 日 , 第 62 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举行首次正式会议 , 拒绝将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提交的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这是自 1993 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连续第 15次明确拒绝所谓涉台提案。

材料二 : 入联公投是台湾当局发起的所谓“以台湾名义加人联合国”。由陈水扁当局不顾海内外强烈反对而执意推动的所谓“入联公投”于 2008 年 3 月 22 日举行 , 离投票人数未达总投票人数的一半 , 投票率仅 35.8% , 公投未获通过。

问题:(1)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 (4 分 )

    (2) 台湾为什么不能“加入联合国”? (3 分 )

37. (10 分 )“在生命的长河里 , 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结合材料 ,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

四、辨析题 : 每题 11 分 , 共 22 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辨题 :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39.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 ,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就是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五、论述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 , 第 40 题 17 分 , 第 41 题 18 分 , 满分 35 分。要求紧扣题意 ,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 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40. (17 分〉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代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实践无止境 , 创新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 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 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问题 :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 , 结合材料 , 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依据。

41. (18 分 )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近四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

时间

内容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投资

42.8%

48.8%

40.7%

41. 6%

消费

36%

37.8%

38.9%

37%

注 : 中国近十年最终消费在 GDP 中所占比率平均为 59.5% , 而世界平均水平是 79 % 。1978 年----2005 年 , 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 38.9% , 世界各国投资率一般在 20% 左右。

表二 : 近四年货物进出口占 GDP 的比重

    时间

项目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进出口

59.8%

63.9%

73%

62.3%

材料 : 十七大报告指出 ,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 , 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问题 :(1) 表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 (6 分 )

(2) 表一、二和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 (3 分 )

(3) 请你为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9 分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B   2 、D   3 、C   4 、D   5 、A   6 、C   7 、D  8 、D   9 、C  10 、B

11 、B  12 、B  13 、A  14 、B   15 、A  16 、C  17 、B  18 、B  19 、A  20 、A

21 、C  22 、B  23 、A  24 、C   25 、B  26 、D

二、多选题

27 、BD  28 、AC  29 、ABD  30 、BCD  31 、BD  32 、ABCD  33 、ABC  34 、ABD

三、简答题 : 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 35 、 36 题为选做题 , 考生只选做一题;作答前须将答题卡上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用 2B 铅笔涂黑;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元效。

35 .(1)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 , 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1 分 ) 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 ;(1 分)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 , 是自由竞争。 (1 分 )

 (2)斯密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 , 会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2 分 ) 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2 分 )

36.(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 ,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 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台独”不得人心 , 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 , 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4 分 )

(2)联合国是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 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够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 不具有主权国家性质 , 所以不能入联。 (3 分 )

37.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难忘的经历 , 刻骨铭心的情感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 进而影响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 (3 分 )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终生难忘、刻骨铭心 , 体现了这一点。 (3 分 )

③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 (4 分 )

四、辨析题 : 每题 11 分 , 共 22 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8. (1) 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2 分 )

(2)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分 )

(3)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3 分 )

(4)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 我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 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 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永远不称霸 , 永远不搞扩张。因此 , 认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我国国家力量决定是不科学的。 (3 分 )

39. (1) 在当代中国 , 发展先进文化 ,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 是培养“四有”公民 ,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题目中观点肯定了这一点 , 是正确的。 (3 分 )

(2)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 , 人心凝聚 , 精神振奋 , 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 , 人心涣散 , 精神颓废 , 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所以 , 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3 分 )

(3) 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因此 ,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既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 又要搞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4 分 )

(4) 认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是片面的。(1 分〉

五、论述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 , 第 40 题 17 分 , 第 41 题 18 分 , 满分 35 分。要求紧扣题意 , 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 , 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40. (1) 物质决定意识 , 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发生了巨大变化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 , 主观符合变化了的客观。 (4 分 )

(2)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 (4 分 )

(3)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 规律具有客观性 ,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 做到实事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必须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 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5 分 )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无止境的 , 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 分 )

( 若从其他 角度回答 , 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41. (1) 表一、二反映了 2004 年至 2007 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 , 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4 分 ) 经济增长对外部依赖太大 , 内需外需结构不合理。 (2 分 )

(2) 材料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 是解决投资、消费、出口结构不合理的有效途径。 (3 分 )

(3)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 分 )

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 理顺分配关系 , 缩小收入差距 , 促进消费。 (2 分 )

③发挥财政、税收的调节作用 ,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分 )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分 )

( 考生如果从其他方面回答 , 只要言之成理 , 都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