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三政治上册周练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
66分。
1.有舆论指出,由于农村的文化生活匮乏,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致使一些农民转向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为此我们应该
A.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C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D.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200多年前,《周易》传到欧洲,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又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 B.文化创新需要文化多样性
C.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需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走向衰微。振兴中华需要有先进文化,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此而不懈努力,如魏源翻译了《海国图志》,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主动发起“文化自救”的先
行者。这说明魏源等人认识到了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B.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传承性
C.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5.胡锦涛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这是因为
A.文化是由政治和经济决定的 B.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
C.文化对实践活动有促进作用 D.文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6.京剧与歌剧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有人称京剧为“东方歌剧”,因为京剧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体,在形式上与歌剧很相似。这种现象说明了
A.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表现形式 B.不同文化需要相互交融
C.不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不同文化必须和谐共处
7.2007年10月2日,上海用一场盛况空前的开幕式演出为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揭幕,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活力和爱心,响彻夜空的千人鼓乐、和谐一致的武术表演、动人的民间传说,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说明文化创新
A.具有发展性,不受时代的影响
B.具有特殊性,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
C.具有主观性,是作者思维活动的体现
D.具有客观性,不受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是因为
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9.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国学经典《论语》,立足于“唯用”的角度,通过经典文学给现代人以宇宙观、人生观、处世之道、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启迪,受到中国国内大众的欢迎,这告诉我们
A.电视文化比传统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大众喜欢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创新形式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群众
D.电视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0.用文化的眼光看,奥林匹克运动从希腊走向世界,说明
A.民族文化有共性,是相同的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1.有位教授曾用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大江的文化特色,如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珠江文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此时”三字就很能体现广东文化的包容性与共时性。上述材料表明
A.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C.文化有地域之别,无先进与落后之分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10月24日下午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据此回答12—13题。
12.“嫦娥一号”卫星在到达绕月轨道以后,在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谁
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歌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B.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能够有利于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D.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13.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悠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
文化内涵。“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的神话。从哲学上看,神话故事
A.源自于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B.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C.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D.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14.AA制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里,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产物。在中国,总体上人们对AA
制的认同度并不高。这主要说明
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西方的交往方式优越于我国的交往方式
15.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通俗化、平民化、娱乐化是近些年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一些电
视娱乐节目的通俗已经逐步变味,有的甚至走向庸俗、低俗和恶俗。可见,发展电视产业要
A.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勇于吸收外来文化
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限制通俗文化的发展
17.对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正确的看法是
A.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18.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
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多读那些向你传递爱和真善美,传递博大精神、高尚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书,你的生命一定会浸透了书香,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发光体,能够创造文明和书写历史,能够引导、照耀、温暖别人和后人。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读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自己知识文化修养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书有高下优劣之分
20.在中国,很早的时候,龙就代表吉祥,成为皇帝乃至国家和民族的象征;直到今天,龙
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华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但在西方文化中,龙主要是一种
邪恶的动物,是魔鬼的化身。东西方文化对龙的不同理解要求我们
A.要勇于抛弃民族文化中的愚昧落后的龙文化情结
B.通过与西方文化学者的交流,在相互理解中达成文化共识
C.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D.学习和吸收异族文化,把龙文化改造成都能接受的世界文化
21.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 l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被表决通过,中国南方的这片村落一时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④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回答22—23题。
22.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
论视角是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3.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更
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今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暨“中韩交流年”。“动感韩国”活动于2 007年8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举措。回答24—25题。
24.中韩文化各有自己的特色.下列对中韩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①作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两国各自的发展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②都有其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③在不同的经济、政治基础上产生的
④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在中国举办“动感韩国”活动,其政治意义是
①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②有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清除文化差异
③有利于推动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和谐世界的构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⑧④ D.①②④
26.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7.近代中国,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的当天,香港、澳门多家报纸或发表社评,或以套红的国庆专版刊载庆祝文章;最近,我国许多学者专家积极编修台湾文献史料,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台湾历史及两岸同源一体的文化历史渊源。上述事例表明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化
①具有民族性、继承性 ②具有相对滞后性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9.下列对右图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A.对待传统文化要敢于创新
B.大众传媒不应该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30.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得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B.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31.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吸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表明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C.思想运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中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它
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和源泉
③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3.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可以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这说明:
A.国际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B.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政治渗透性
C.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D.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三政治答题卷
2008.3.29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6分。
题号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答案 | |||||||||||
题号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答案 | |||||||||||
题号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答案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4分
二、简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共36分。
34.近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着多种选择。
这种多样化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指导思想的冲击。
请你说说在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下,弘扬主旋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2分)
35.2007年10月24日18 时05分,“嫦娥一号”腾空飞起,直奔太空。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成为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见证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
(2)“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36. 32、某校高三(2)班学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以“弘扬和培
育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开展了探究活动。研究小组在活动中,收集到一系列材料和观点:
①在不知不觉之中,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也成为饮料市场的主要品牌。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外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②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③在德国,三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与十来个德国学生共瞻中秋。德国的同龄人问中国学生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很滑稽,如许多中国人是不是盘辫子;有些问题很“学术”,如日本、朝鲜的文化与中国的是不是一样的。“那么台湾呢?”当一个德国学生提出这一问题时,中国学生立即用不太流利的德语严肃地说:“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历史赋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只要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1)请你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
(2)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3)请你说说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探究题(本大题18分)
37.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一精神,某班开展了合作探究并收集到下列材料:
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③近年来,我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建文化大省。连续三年都有两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苏州的儿童戏《一二三,起步走》、无锡的舞剧《红河谷》正式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文物节、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假如你是研究组其中一员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2)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如皋的长寿文化是我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请你运用探究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如皋长寿文化的创新提几条建议
(4)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高三政治周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6分。
题号 | l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答案 | D | C | A | A | B | C | B | C | C | D | B |
题号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答案 | C | D | B | A | C | A | C | C | C | C | A |
题号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答案 | A | D | B | D | D | A | D | A | D | B | D |
34.答:(1)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多种文化
并存是客观事实。如果不弘扬主旋律,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陷入混乱,从而
失去正确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就会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
沼,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因而,在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弘扬主旋律是必要的。(6分)
(2)在我国,文化建设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
位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
取放任的态度。因而,在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弘扬主旋律是可能的。(6分)
35.(1)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嫦娥一号”发射成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既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又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见证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6分)
(2)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发射“嫦娥一号”是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新尝试,是中华民族和平利用太空的新探索。(2分)
②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射“嫦娥一号”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重要举措。(2分)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结果。(2分)
36.(1)第一,西方文化对我们国家的文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第二,年轻人求新、好奇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借洋节张扬自我,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第三,商家的推波助澜;等等。(3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
(2)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分)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摇“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6分)
37.(1)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古为今用”: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洋为中用”: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3)①面对市场竞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充分体现如皋地方长寿特色;
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吸取传统长寿文化的精华,同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等新的时代内容;
③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外长寿文化的有益经验和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①选题要切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
②要综合运用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收集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③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
⑤要把正确的认识运用于自己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