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政治模块过关测试卷

2014-5-11 0:26:24下载本试卷

高三政治模块过关测试卷(一)

说明:本卷主要测试必修4《生活与哲学》,满分100分,40分钟完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月4日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回答1—2题。

1.“没有中国和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说明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统率着部分 

B.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C.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会对整体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D.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2.温家宝总理在谈及提高对非援助水平时指出:中国将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逐步扩大对非洲国家援助规模,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述材料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 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2006年8月10日,《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贯彻这一决定,我们在学习《江泽民文选》中要重“武装”,忌“包装”。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会偏离学习的目的。这里强调怕是

A、科学理论离开实践是毫无意义的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

5.现代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许多产业的兴旺。但是在激烈的运动和竞争的背后,体育场上的故意伤害、裁判黑哨、兴奋剂丑闻、申办中的金钱交易等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两个方面       B、事物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D、学会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才能认识事物

6.2006年3月12日,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十一五’期间,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建设覆盖城乡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使老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让人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述举措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D、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

7.漫画《整齐划一》中的主人公

  A.做到整体把握事物

  B.没有坚持适度原则

   C.违背矛盾特殊性原理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8.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往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口号转变为“又好又快”。这表明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主、客观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9.漫画中的母亲把自己牌桌上的失利(“输”)迁怒于身后

看“书”的孩子,这一做法

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  ④违背了事物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0.“人知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心,如无知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之耻,耻者,治教三大端。”这表明                                              (  )

    A.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选择题Ⅱ: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错选、多选、少选,该题不得分。

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5日至12月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现在考察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经济增长,还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表明

A.全面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之和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发展

12.从滥垦滥伐到退耕还林,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这说明

A.错误规律阻碍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B.发展经济必须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C.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13.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该法历经20年,共收到222件代表议案,参与提出议案的代表4044人次,并历经四次审议,可谓“二十年磨一剑”。这表明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B.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C.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D.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14.西北某部队运输连的一匹大黄马突然倒毙。剖开马肚一看,肠里堆了14公斤沙子,显然,这是致命的原因。接着他们又发现许多马也患有同样的疾病。怎么办?部队的战士向当地老牧民请教。老牧民说,给马灌上一些猪油就行了。按此办法果然病马纷纷拉下沙子来,马的病都好了。老牧民说,因为水土关系,这里的马要多吃盐,沙中有盐分,所以马就吞沙。要预防这种病不能按老办法,喂马要在饲料里多加些盐。死了一匹大黄马,救了一群马。上述材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边形B.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15.在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努力实现三个“零增长”,即2030年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能源消耗“零增长”,2050年生态环境退化“零增长”。三个“零增长”目标的确立,所体现的哲理是        (  )

A.内因和外因的有机结合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C.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6.20世纪80年代,有针对“两个凡是”的极“左”路线而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有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肆意践踏人性、侵犯人权而开展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有为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清除障碍而开展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等等。这说明

A.哲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B.生活需要哲学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是无所不能的,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三、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6.材料:新华社北京2006年3月2日电,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颁奖大会2日在

北京举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获特别贡献奖,胡世祥等22名工程科研、管理人

员和杨利伟等12名航天员获突出贡献奖。这批获奖者都是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中,

特别是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

  辨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就能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6.答: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

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献身人

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确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这

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②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

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积极

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⑧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需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

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可见,题目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18.背景:在某中学高三(2)班“我们未来之畅想”的主题班会上,有同学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青年人不要在意小事,而要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辨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做大事。

18.关键词:大事、小事在于对社会贡献;要有小事积累;片面的。

  ①人生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人生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生就有意义。(4分)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小事的积累,就没有大事的辉煌。因此,做大事必须要脚踏实地,从具体小事做起,任何否认量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5分)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四、论述题: (20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材料一 生态恶劣,曾让陕西人吃够了苦头。因此,当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陕西各地市政府和人民都将其看做一个难得的机遇,积极落实。截至去年底,陕西省共完成退耕还林1336万亩、荒山造林14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治理水土流失3.34万平方公里,固定长城沿线风沙区流沙40万公顷。

  材料二 山封了、草种了、林造了,但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种下的草难免会被再次毁掉。退耕还林既要“退得下”,还要“稳得住、不反弹”。陕西一开始就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陕西省各级政府给600多万农民享受退耕还林补贴。他们通过兴修基本农田、开发新的主导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材料三 陕西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3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415亿元,增长27.1%,均创历史新高。

           ――据200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2) 根据哲学常识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8.(1)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使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1分)①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保护需要加大投入,虽在一定阶段会影响经济发展,但它可以使经济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陕西省加强生态保护使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陕西经济发展可以给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巩固生态保护的成果。(3分)(2)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加强环境保护。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正确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④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指导行动。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社会。⑤既要着重抓好主要矛盾,又要妥善处理好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经济发展是核心和关键,对其它方面工作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作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每点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