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政治第一学期统一考试试题
政 治 试 题
YCY
一、选择题(50分)
2005年5月,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将铁矿石价格上调了71.5%,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据此回答第1—2题。
1.从表面看来,铁矿石涨价是必然的,深层原因是 ( )
A.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 B.生产铁矿石的生产率下降
C.价值规律导致优胜劣汰 D.价格变化无常,无规律可循
2.我国也是铁矿石进口国,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结构优化因为 ( )
A.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企业利润增加
B.价值规律可以刺激钢铁企业改进技术
C.原材料价格上涨使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无利可图被淘汰
D.企业结构优化就靠价格上涨
3.国家这所以要打击制假行为是因为 ( )
①假货危害人民群众生命的财产安全; ②假货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③制假浪费了社会资源; ④制假不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海信集团十多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5亿元,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打破国外垄断。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 )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交换中获利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增大
5.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因素会拉动商品价格水平下降,主要是因为这样做可以 ( )
A.提高产品质量 B.提高商品价值量
C.降低劳动消耗 D.降低劳动生产率
6.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当货币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时是作为( )
A.价值的代表 B.社会财富的代表 C.购买手段 D.支付手段
7.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事事离不开钱,时时离不开钱。下列对货币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①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和象征;
②货币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③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货币的本质都是一般等价物;
④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各项中,对下面示意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
(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A.商品供不应求时形成买方市场
B.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C.商品的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D.商品的价格下跌时,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平衡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回答第9题。
9.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 ( )
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③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④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根据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将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请回答第10—11题。
10.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本上说是因为 ( )
A.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B.是我国经济的特征
C.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D.控制着我国的经济命脉
11.“国家将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和“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主要体现了 ( )
A.法规越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越快。
B.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和“平等性”特征
C.市场经济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
D.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和“开放性”特征
12.当前投资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反弹的可能,说明 ( )
A.单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
B.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C.国家的宏观调控强有力
D.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不够
13.继2004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试点之后,2005年4月21日,国务院又批准了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方案,下面对股份制认识正确的是 ( )
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②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③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还要看它的控投权掌握在谁手中;
④股份制只控制在非关键企业之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目前,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固此市政府决定提高水价市政府的这种做法
①是运用经济手段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增强人们节水意识
③供求关系决定水的价格;
④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受国家保护的个人收入有 ( )
①存款利息; ②回扣; ③股票收益; ④工资收入;
⑤传销收入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今天看来,这一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的启示有( )
①要高度重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 ②要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原则;
③要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 ④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切实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这个转变 ( )
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③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在我国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实现转变的关键在于 ( )
A.优化产品结构
B.降低劳动消耗
C.增加人力和资金投入
D.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19.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长三角一些地方在政府采购招标中,规定参与招标的企业必须提交信用报告,最后中标的往往是信用资质优良的企业,这说明 ( )
①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②信用是企业的重要市场竞争力
③信用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④信用制度对市场主体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世界办公室”的结合。联系下图分析,
相对于印度,中国的优势产业是 ( )
A.畜牧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种植业
21.2005年11月11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和燕子组成了五个“福娃”诞生。“福娃”横空出世,将为奥运经济增添“福”气,发展奥运经济有利于 ( )
①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 ②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④展示我国大国和强国形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问题上必须考虑 ( )
①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 ②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生活
③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④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我国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决定从2006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以上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
( )
①社会救济 ②社会保险 ③社会优抚 ④社会福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4.《国倍跃进》一书曾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汽车修理等,虽然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这表明 ( )
A.GDP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B.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只要经济增长即可
C.GDP增长是衡量政府活动的唯一指标
D.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浪费的GDP是错误的
25.“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专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国家之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因为 ( )
①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
②劳动者职业技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的生产力水平
③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
④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3分)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文中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在收入分配中,为什么又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7.(13分)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第六个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要扩大就业建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表1:我国就业和再就业情况
目标 年份 |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 “4050”人员再就业 | 城镇登记 | |
2003年完成情况 | 859万人 | 440万人 | 100万人 | 4.3% | |
2004 | 预期目标 | 900万人 | 500万人 | 100万人 | 4.3%左右 |
完成情况 | 980万人 | 510万人 | 140万人 | 5.2% | |
2005 | 预期目标 | 900万人 | 500万人 | 100万人 | 4.6%左右 |
完成情况 | 970万人 | 510万人 | 130万人 | 4.2% | |
2006年预期目标 | 900万人 | 500万人 | 100万人 | 4.6% |
注“4050”人员是指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
表2:我国近年城镇就业形势
年份 | 新增劳动力 | 上年结转的下岗失业人员 | 城镇就业劳动力总量 | 全年新增就业人数 | 年度就业岗位缺口 |
2004年 | 1000万人 | 1400万人 | 2400万人 | 980万人 | 1420万个 |
2005年 | 1000万人 | 1420万人 | 2420万人 | 970万人 | 450万个 |
注:我国21世纪前20年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就业难已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2005年大学毕业生307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结合材料,回答:
(1)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什么意义?
(2)表一、表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为什么我国要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结合所学经济常识说说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28.(24分)
材料一: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英才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材料二: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表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情况
内 容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6860元 | 7703元 | 8472元 | 9422元 | 10493元 |
比上年实际增长 | 8.5% | 13.4% | 9% | 7.7% | 9.6%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366元 | 2476元 | 2622元 | 2963元 | 3255元 |
比上年实际增长 | 4.2% | 4.8% | 4.3% | 6.8% | 6.2%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2.9:1 | 3.11:1 | 3.23:1 | 3.21:1 | 3.22:1 |
表2:2005年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大 | 前10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 | 全年又净减少耕地 | 农作物受灾面积 |
4月至10月同比下降0.8% | 上涨9.1% | 36.2万公顷 | 3382万公顷比上年上升4.6% |
(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一与表二有什么关系?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内容,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使农民持续增收?
(2)根据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又如何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道路发展现代农业?
(3)根据所学经济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9.(附加题)
材料一: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
、
、
、和
。我国资源消耗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锌、镍合计70.47公斤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强度强,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倍。为此党和国家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决策,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的向节约型的转变。
表1:A地区国有企业经营状况
亏损企业户数 | 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税收比例 | 盘活企业存量增产 | |
2001年 | 70 | 40% | 500亿元 |
2005年 | 13 | 60% | 2000亿元 |
注:2005年该地区通过市场重组企业8户,其中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表2:A地区国有资本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重(%)
金融、通信、电力、石油等 | 食品、服装、商业等 | |
2001年 | 82 | 78 |
2005年 | 95 | 26 |
注:2005年该地区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长值增长11.6%,比2001年高出30%。
表3:A地区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情况(%)
国有资本 | 集体资本 | 非公有资本 | |
2001年 | 30 | 12 | 8 |
2005年 | 51 | 23 | 26 |
(1)表1、表2、表3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上述各表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如何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3)什么是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结合材料一请你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几点建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A | C | B | D | C | D | C | A | D | C | B | A | C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D | D | B | D | D | A | B | B | D | A | D | D |
二、非选择题
26.(13分)
(1)①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合的;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②确主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当然也会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节。
(2)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中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有利于调动更多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②针对当前我国地区间和部分成员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必须通过税收政策和分配政策的完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稳定,有充满活力。
27.(13分)
(1)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建立这一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本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内容
(2)①表1反映我国把控制失业率和增加就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很大进展,2004年2005年确立的就业方面宏观调控目标已超额实现。表2和注反映近年和今后一从段长时期内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05年度就业岗位缺口1450万个,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②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第一,就业问题是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落实,其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第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业可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就业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使劳动力资源兖分利用,增加经济总量,使居民收入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第五,能巩固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成果,并引向深入。③解决;第一发展经济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第二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外劳务输出等灵活与多样形式,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四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就业再就业政策,第五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积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28.(24分)
(1)表一反映200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两表关系是05年粮价下行压力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扩大,这都是影响表一人均收入增长的因素。使农民增收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增收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矛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增收有利于保护种粮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增收务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④农村是一个广阔市场,农民增收,能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生产发展,整个经济平稳发展。⑤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全面小康,增收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是课本p101和p103—106每段首句。
(3)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略)社会主义质量(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大多数农民过上宽裕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③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人口众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④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现代化宏伟目标⑤略
29.(附加题)
(1)表1显示:A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户数减少,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税收比例上升,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增加,企业实现优胜劣汰,表明该地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3分)表2:A地区国有经济布局从一般性竞争性行业退出,加强了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控制,国民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不断增加。(3分)表3:A地区国有企业资本构成由国有资本为主转变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共同构成。说明该地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分)
(2)增强国有企业活力:①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3分)②要努力寻找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分)③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4)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使一部分国企有竞争中发展壮大,组建大集团公司。
(2)新型工业化道路定义(略)
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分)②必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1分)③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1分)④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1分)⑤深化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创新,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