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上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试题
高 三 政 治
命题:长葛二高 张功民 审题:长葛二高 魏立敏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计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答案写在第Ⅱ卷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从经济学上看,之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是因为( )
①社保工作任何时候都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②社保工作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③做好社保工作就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④加强社保工作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2、从根本上看,切实落实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 )
A、是价值规律的要求
B、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C、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
D、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基本权利
我国在1995—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在1998—2004年,实行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货紧缩。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共同原因是( )
A、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B、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应不平衡
C、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
D、社会动荡,币值不稳
4、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目的是( )
A、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B、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解决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
D、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
《经济时报》载文批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在不少地方,政府仍然过度参与经济活动,对经济生活全面干预。据此回答5—6题。
5、市场失灵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
①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②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③市场调节的滞后性 ④市场调节的灵活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政府过度参与经济活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
①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②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③有利于防止出现经济波动 ④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③④ C、① ② D、③④
2006年7月1日,国家投资修建的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开通运行,胡锦涛总书记为开通运行进行剪彩,并做重要讲话。
7、从经济学角度看,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 )
①体现了国家组织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②有利于加强西藏同内地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青藏铁路建成的政治意义是( )
①加快西藏地区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
②加快西藏等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实现民族平等和维护国家统一
④实现西藏自治区内外的优化资源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06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国家绝对控股,改善产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与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创新。据此回答9—10题。
9、下面对股份制认识正确的是( )
A、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B、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C、股份制必须由国家绝对控股 D、股份制具有公有性质
10、2005年交行、建行率先登陆香港交易所,其中建行成为国家以全流通方式在H股上市的国有银行,在上市后运行状况良好,受到国外投资者追捧。这表明改善产权结构( )
①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有利于吸引和吸收全球资本,巩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
④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核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出了8个“约束性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农村医疗合作覆盖率等。这些“约束性指标”集中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方面。据此回答11—12题。
11、“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出了8个“约束性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方面,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政府( )
A、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
C、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
D、进一步放松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12、经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批准后,“规划”具备了法律效力,政府要确保约束性指标的实现。这充分证明( )
A、全国人大是我国唯一有权制订法律的国家机关
B、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政事务的权力越来越小
C、实现约束性指标,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D、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
13、近几来,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在就,特别是基础教育,这是国家教育扶持政策逐步向边疆地区倾斜的结果。政府用于发展基础教育的费用属于“
基金”( )
A、扩大再生产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公共消费
C、社会物资储备和扩大再生产 D、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
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切实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此回答14—16题。
14、温家宝在报告中承诺,今后五年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这是国家履行 的体现。( )
①政治统治职能 ②社会管理职能 ③文化职能 ④经济职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5、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帮助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 )
A、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
B、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体现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D、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16、《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
A、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B、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C、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D、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的具体措施。据此回答17—18题。
17、我国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是( )
①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②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④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
①直接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②在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原则
④是建立其它管理制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在下列选项中,采用多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 )
A、加拿大、荷兰、意大利、日本
B、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柬埔寨
C、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
D、丹麦、比利时、西班牙、日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即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据此回答20—21题。
20、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 )
①政治领导 ②行政领导 ③思想领导 ④组织领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就必须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
A、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D、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22、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就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④人民群众是党领导下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05年2月4日,西部大开发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5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西部财政性建设资金约4600亿元,安排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约5000亿元。据此完成23—24题。
2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 )
①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②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③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④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4、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D、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5、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说明( )
①世界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首要条件
②和平崛起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和平崛起是对世界和平的新贡献
④和平崛起应该坚持自力更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高 三 政 治
命题:长葛二高 张功民 审题:长葛二高 魏立敏
题 号 | 一 | 二 | 总 分 | ||
26 | 27 | 28 | |||
得 分 |
|
第Ⅰ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计50分。)
得分 | 评卷人 |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
题号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答案 |
得分 | 评卷人 |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9日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施核试验发表声明。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
2006年10月9日
10月9日,朝鲜民主民义共和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持反对。
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为此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材料二:联合国安理会10月14日一致投票赞成对朝鲜核试验实行惩罚性制裁。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说,朝鲜的行动对国际和平和安全构成了明确的威胁。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
城镇居民 | 6860 | 7703 | 8472 | 9422 | 10493 |
农村居民 | 2366 | 2476 | 2622 | 2936 | 3255 |
注:据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为1.74:1。1996年达到2.74:1。2005年为3.22:1。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话,2020年按照预计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必须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现象?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分)
(2)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9分)
(3)从经济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亟须破解哪些难题?(1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称,2006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就业司透露,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材料二: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中央财政今年安排再就业补助251亿元,比上年增加42亿元,重视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退役人员的安置工作,搞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农民工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现象?(3分)
(2)运用经济学常识知识分析政府高度重视再就业问题的原因。(8分)
高三政治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计50分)
1—5:CDBAB 6—10:CBCBC 11—15:BDBCA
16—20:DACDB 21—25:BDCAC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2分)
①我国对朝鲜进行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及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4分)
②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要求朝鲜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呼吁有关方冷静应对,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体现了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基本准则。(4分)
③安理会一致投票赞成对朝鲜核试验实行惩罚性制裁,说明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也表明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4分)
27、(27分)
(1)材料一说明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城镇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村快,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2分)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2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分)
(2)①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协调人民内部矛盾。②政府应履行好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搞好经济调节。③政府应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分,每点3分)
(3)①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低扩中,要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②健全社保体系,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
③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④国家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每点3分)
28、(11分)
(1)材料一说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材料二说明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再就业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扩大就业。(3分)
(2)①就业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是国家的职责所在。
②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就业问题。
③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扩大就业和实现再就业,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