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上学期复习试卷
试卷分Ⅰ、Ⅱ卷 共37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6分 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66分)
1.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
宇宙观和建筑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B.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2.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代王令的这首《晚春》诗体现了
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应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3.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霍英东:“聚散有道,义利兼能,国旗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这表明:
A.人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 B.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C.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 D.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差异性
4.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她能使我们更加理性的面对社会,面对自己,
从而促进我们更加全面发展。辨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A.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B.继承别人、前人的经验
C.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D.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5.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上述论断表明 (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符合规律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6. “取消中医中药”的呼吁,是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的抹杀,违背了唯物论的
A.坚持矛盾的观点 B.坚持发展的观点
C.坚持哲学的观点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7.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
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8.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9. “桃花源”很有可能并不是一个真实地名。而仅仅是一座掩映在诗人内心深处的一个设想而已。一些地方在缺乏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然坚称本地“桃花源”乃陶渊明“桃花源”之正宗,这表明
A.某些观点不一定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错误观念是主观自生的
C.人的主观认识往往受其所处立场的影响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0.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观赏京剧可以根据脸谱区分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唱腔辨别不同的流派。这表明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11. 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13. 儒家学说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仁者爱人”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处理人与人的准则。这表明:
A.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B.事物处于历史联系中
C.社会意识的影响是第一性的 D.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14. 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②产业的合理布局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 2005年1月6 日,我国内地人口达到13亿,这使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17. 有人大代表将城市和农村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就要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制约作用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8. “因地制宜”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看水土、气候等,盲目种植,那么就必然导致失败。这说明:
①利用规律必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 ③任何规律的作用都是有利有弊、一分为二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 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这是因为: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
D.正是由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0. 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的哲学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执政为民
B.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D.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
21. “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体现的哲理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主观符合客观,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3. 红军长征的艰苦,今天的人们是难以想象的。在二万五千里行军和无数次殊死作战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草地,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长征路上。长征精神的精髓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精神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
D.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24.“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这—观点违背的哲理主要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物质的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25.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下列对这句古训理解不正确的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C.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D.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自1977年8月恢复高考,到2007年高考已进行了30年。回答26—27题。
26.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精神下,高考从未停止过改革:从1977年高校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到1990年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从2001年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到2003年为了避免天气炎热,考期提前一个月,再到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高考改革体现了
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分省命题是国家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决定的,2007年我国有16个省份实行分省命题。高考不再“一卷试天下”,使得分省命题省份可以根据本省实际编制试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这体现了
①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8. “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和谐世界’’崇尚海纳百川、开放包容,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同 B.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不同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9.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的正确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
A.真理与谬误就一步之遥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C.事物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 D.正确与错误是无法判断的
29. 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里提到了一种神奇的泥土,只需有一点点落在人间,即如酵母发面、核子裂变般生长不息,这就是“息壤"。青岛有个“微尘",数次为社会公共事业捐款,每次都不留真名。他(她)总是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的赞誉,一贯以低姿态回避媒体的追寻,却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伸出援手。人们都说他(她)就像爱的“息壤"。这一事例给我们青年学生的人生启示是
①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排斥追求个人利益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要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达人当顺境一视,而欣戚而忘。意思是豁达的人对于顺与不顺应该一视同仁,对于欣喜和悲戚要一起忘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31.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因为:
A.正确的认识高于实践 B.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认识
C.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32. 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对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对总纲作了个别修改;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总纲和条文作了部分修改。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再次对党章进行了修改。这表明:
A.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C.社会意识对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反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33. 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都以他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敬佩。这说明
A.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B.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D.“感动中国”杰出人物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决定作用
高三政治答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4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34.如果……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嫉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从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角度,谈谈《如果……》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要点。每点3分,只有观点不结合材料得1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35.利息税是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上个世纪90年末,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势头,经济增长动力缺乏,投资不足,消费不旺。为了刺激消费,我国从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征收储蓄利息税,税率为20%。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持续上涨,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甚至出现了负利率。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说明国务院调减利息税税率的合理性。(12分)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调减利息税,增加储蓄利息收入,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度投资,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物价指数持续上涨,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相对减少。利息税调整正是适应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同于以往,通货膨胀已取代通货紧缩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隐患。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经济措施也应该随着发生改变。国务院调减利息税税率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7分)
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的专著中,尖锐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某高二同学颜某暑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计划,下表是他暑期的主要安排及其实际效果。
主要安排 | 实际效果 |
利用暑假恶补数学。 | 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但其他学科的学习受到影响。 |
每天安排2小时打篮球或者上网。 | 由于约束不了自己,常常打篮球或上网超过4小时。 |
实施魔鬼瘦身计划(每天主要吃水果和喝水)。 | 体重有所下降,同时患上了轻微的厌食症。 |
参加2次社会实践活动。 | 应付任务,收获不大。 |
请运用有关《哲学与生活》有关道理,分析该同学在暑期安排与实施中的得与失。(12分)
(1)得:该同学能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自身的弱点,并有计划地安排、实施。(每角度2分,计6分)
(2)失: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该同学没有处理好数学补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没能实现系统优化。(也可从他抓住了主要矛盾,而忽视次要矛盾的角度回答。)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该同学没有正确发挥 意识的能动作用,增强打篮球或上网的自控能力。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同学使自己患上轻微的厌食症,不利于身体健康。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该同学对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楚,导致应付任 务,收获不大。(写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共6分。)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8分,结合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说明)
37.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几年前,由于企业的改革重组,小明妈下岗在家。温柔的她变了,常为些小事对小明发火!一次,她让小明学习,小明却对爸爸新买回的影碟很感兴趣,就多看了几分钟,没有想到他妈冲过来,把DVD机摔在了地上。
在一家人经历痛苦煎熬的时候,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他妈先是从市劳动部门领到了就业“绿卡”,凭这张《再就业优惠证》,可以享受到“再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等多种政策优惠。区里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还开展了“学习新技能,走上新岗位”的免费培训,他妈积极报名参加。通过充实和完善自我,借助再就业中心的帮助,去年他妈成功再就业!这对小明家来说真是一件大喜事。
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紧张状态得到了缓解,小明学习起来也更安心、更踏实和更刻苦。
人们都说,和谐社会来自和谐的家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好政策,改变了许许多多像小明一样的家庭。展望未来,小明一家信心十足。
(1)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温柔的她变了,常为些小事对小明发火”?(6分)
(2)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12分)(答案超过4个要点,按前4个要点给分)
(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企业的改革重组使小明妈下岗在家,这一现实使她无所事事,影响收入和心情,以至常为些小事对小明发火。(3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无奈,丧失斗志。小明妈对前途的担忧和悲观的情绪导致常为些小事发火。(3分)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小明妈的成功再就业就说明了这点。(3分)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谐社会来自和谐的家庭,就是生动的例证。(3分)
③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小明妈后来能够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就说明了这点。(3分)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小明妈参加区里组织的“学习新技能,走上新岗位”的免费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就是说明了这点。(3分)
⑤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小明妈先是从市劳动部门领到就业“绿卡”,凭这张《再就业优惠证》,可以享受到“再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等多种政策优惠就证明了社会的重要性。
⑥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小明妈从失业到再就业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只要答到其中任意四点可给满分。但如果考生答卷超过四个要点,请按照考生答案的前四个要点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