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政治第一轮复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答案选出填在答案表内,共30小题,每题2分,计60分)
1.2007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改善中日关系,从文化体育方面的交流入手.材料表明:
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③借助于文化渗透繁荣世界文化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2007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27个百分点
B.2007年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90号令,任命曾荫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
C.2007年3月19日第六轮朝核六方会谈在北京启动
D.2007年4月9日,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揭牌。
3、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4.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巧妙结合,是动和静的完美结合。它的设计别出心载,独树一帜,是目前最有神韵、最完美的奥运会会徽。由此可见( )
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C、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
6、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71周年的日子,红军在长征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D、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 )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D、文化创新的方法
8、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9、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2007年7月7日晚,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的万里长城以最多得票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据此回答10—11题
10.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璀璨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遗产( )
A.表明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
B.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C.体现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D.曾经历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11.出席评选结果揭晓仪式的中国长城学会代表韩国伟表示,万里长城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因其伟大的魅力而当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长城的当选,再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伟大魅力的原因是( )
①中华文化不像其他文明一样因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7年4月,一场网络“扫黄”专项行动再次席卷全国.这次“扫黄”活动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短短数日内便战绩频传,全国互联网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泛滥的势头被有效遏制.据此回答12--13
12.淫秽色情文化属于( )
A落后文化B腐朽文化C本土文化D外来文化
13.网络“扫黄”专项行动开始数日后,网民们的眉头便舒展了一些,“黄潮”大面积退却.网上不会动辄就强行跳出涉黄广告和图片;家长们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孩子一上网便被“情”“色”包围…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A对落后文化必须坚决铲除,防止其产生不利影响
B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腐朽文化会逐渐消失
C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文化市场应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 的要求
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据此回答14-15题
14、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②学习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 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之所以要重视学习,接受教育,这是因为( )
①教育可以使人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 ③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 ④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中华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下列能够反映这一民族品格的是( )
①昭君出塞 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援助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 ④派出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③
19.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
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0.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字、词对仗工整,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由此可见( )
A.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B.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2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后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23、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化自身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4、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仍然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原因在于( )
①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会有所反映 ②没有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③ 封建思想和文化还存在 ④丰富文化生活的必然结果 ⑤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00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风水术又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把风水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据此回答25——26题。
25.考察历史和现实,风水术从来都不是科学,它只是一种迷信。这说明
A.对待风水术,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风水术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已无立足之地
C.风水术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行消亡
D.风水术是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落后文化
26.面对一些学者把风水术说成是“环境科学”的观点,我们应( )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代从道德层面丰富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据此回答27—28题。
|
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B.“八荣八耻”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C.知荣辱是执政党衡量党员干部的最高标准
D.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28.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则国之大耻。”还有“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古训。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影响到青少年的终身发展 ③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要优于知识文化修养的教育 ④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文化修养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9.2006年4月16日,由全国青联和香港青年协会联合主办的“龙耀浦江”青年大型交流活动进入高潮。上午,三千多名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年相聚在上海浦东,出席“我们共同迈向世界”青年论坛;傍晚,两岸四地的青年参加“龙耀浦江”主题活动,在黄浦江畔共舞长达468米的“中华龙”。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目的是
①培养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弱化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2006年4月10日人民网载文指出,三峡移民精神是三峡库区的干部群众以及全国人民在整个三峡移民工作中共同创造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这表明A.中华民族精神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D.中华民族精神无论何时何地表现都是一样的
二、简答题
31.(10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三、简析题(12分)
3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
四、论述题
33、材料一:2006年国内游中,红色旅游是个亮点。在今年“五一”期间,山西省委宣传部、旅游局提出,黄金周期间,运用抗日战争的生动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红色旅游,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材料二: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只有把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才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向深入,在做好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材料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它给予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6分)
(2)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五、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探究和分析。
材料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理论创新实践的研究,推出一批理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材料三: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学习《决定》后,就“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组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并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倡议。
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的成员,请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完成以下问题:(20分)
(1)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分)
(2)就如何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向学校提出3条建议。(6分)
(3)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请谈谈你准备如何做。(6分)
政治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答案 | D | D | A | C | B |
题号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C | B | B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D | B | C | C | B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C | D | D | C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答案 | C | B | A | B | D |
题号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D | B | B | C |
31.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2.答案:(1)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分)
(2)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4分)
(3)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分)
33.(1) ①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它给予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
(2)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4.(1)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的环境所决定的。(6分)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2分)
(2)①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分)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感悟当代先进文化,使全体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2分)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2分)
(3)要严于律已,防微杜渐,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要从现在做起,想到做到;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要注重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6分)(也可从其他方面回答,但必须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城头高级中学高三第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诊断性试题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答案 | |||||
题号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答案 | |||||
题号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二、简答题(10分)
三、简析题(12分)
四、论述题(18分)
五、综合探究题(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