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综合测试政治试卷二

2014-5-11 0:26:33下载本试卷

高三综合测试政治试卷二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东北某市花费420万元巨资,从深山引进4200多株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400多株死掉,其余的要靠麻绳捆绑、支架支撑才能勉强活命。进城的这些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无论其外型、内部发育均为适应深山生活而形成。进城之后空气、土壤等生存环境全部改变了,因此导致部分大树死亡。回答4--5题。

4.深山能很好成活的大树因不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导致死亡,这一事实说明

A.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B.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活动的科学性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C.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D.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6.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7.黑洞是一种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特殊物质,但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对黑洞做出了科学的预言,并对黑洞的特征做了生动的描述。材料说明
  A.有时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回答8--9题。

8.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9.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性

10.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是情景交融,比如我们高兴时,仿佛骄阳在笑,花儿也在点头;我们悲伤时,又觉得雨如泪,风在哭。“移情”的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意识有正误之分

11.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的,终极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1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哲学依据是( )

A.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国家权力是法律赋予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3.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具体表现为(  )

① 否定是自我否定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②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还是否定一切

③ 否定是扬弃还是 “抛弃一切”   

④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还是全盘否定

A.①②  B.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信访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是人民群众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但近年来,电台直通车,电视对话,网上交流正逐渐成为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新途径,各地的电子政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从哲学上看,电子政务的出现表明( )

A.事物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B.联系可以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D.人们可以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5.下列关于真理和认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 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数年前,面对 “入世”,不少国人惊呼 “狼来了”;今天,面对汹涌的中国商品,许多外国人惊呼 “中国狼来了”.这一变化表明的哲学原理是(  )

A.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    

D.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

①前者分析的是同一事物内部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矛盾双方的关系

  ② 前者反映复杂事物中诸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

  ③ 前者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

  ④ 二者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体现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8.“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9.解决就业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促进就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②部分以合理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规律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1.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体表现在

①人大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人大制度保证每一位公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③人大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④人大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村委会干部直接选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表明

A.我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特色

C.我国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D.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4.“徒法不足以自行”告诉我们

A.必须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威

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D.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25.2005年7月10日,旨在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财产的《物权法》草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以征求广大群众意见,一个月内收到1万多条民众反馈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于2006年3月将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这主要表明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权力机关,也是行政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具有立法权 

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意志的国家机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选择题Ⅱ: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错选、多选、少选,该题不得分。

27.防止经济生活出现过高通货膨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出现(  )

A.商品普遍滞销         B.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被扰乱

C.居民纷纷抢购消费品   D.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28.作为文化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产物,奥运吉祥物“福娃”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据估计,它会创造数十亿的商业价值,其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普通玩具,这说明:          

A.文化创意的融入可以提高商品的价值 

B.非物质生产要素可以取代物质生产要素

C.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可促进消费增长 

D.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第二产业经济效益

29.2006年新华网指出,在世界风云变化,民族冲突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形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我国实行民族自治制度

C.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D.我国实现了民族共同繁荣

30.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 )

A.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B.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C.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D.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31.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合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规定:

A.有利干维护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B.重在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 

C.重在提高股份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 

D.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3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33.张云泉同志在信访岗位上工作了22年,始终践行 “绝不能让群众失望”的诺言,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C.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践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D.正确的价值观对人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34.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35.2006年9月23日《中国青年报》载文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从文化生活看,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0分)

答:(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的保证,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分)

(2)文化和政治相互交融。实施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使人们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3分)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实施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

36.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10 分)

答: 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农民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2分)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2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2分)党和政府有责任通过相应政策和措施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2 分)(若只答出上述一个或两个给分点,但分析有深度,可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 10分)

四.辨析题( 3710分,3811分,共21分)

37.(10分)辨析:收入差距越小,社会就越和谐。

答:(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社会公平,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或收入悬殊,防止两极分化。要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分)

(2)但取消或者否认收入差距,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3分)

(3)和谐社会不仅指经济领域收入分配的合理,还应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分)

38.辨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因此,重视量的积累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11分)

答:(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分)

(2)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4分)

(3)并非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分)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

五.论述题(3915分,4018分,共33分)

39.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设立改革试验区,其目的在于为成都、重庆两地提供一个“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平台,为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城乡谐调发展的机制,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距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发展道路。国家发改委要求成渝两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有益经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央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15分)

答:①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又要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普适性的发展道路,可以为全国其它地区的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5分)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成渝改革试验区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同时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5分)

③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渝改革试验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促进两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分)

40.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2001年~2005年广东省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变动状况。

材料2:2001年~2005年广东省人均GDP变动情况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广东省人均

 GDP(美元)

1660.22

1812.09

2081.38

2382.95

2882.0

 材料3: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变动状况

注:吨标准煤/万元是国际通用的能耗指标。

问题:

(1)材料1、材料2和材料3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6分)

(2)材料l、材料2和材料3之间有什么联系?(6分)

(3)材料2和材料3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6分)

答:(1)①材料1可以看出,广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5年能源消费的增速明显慢于2001-2003年。②材料2可以看出,广东省人均GDP稳步增长,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③材料3可以看出,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广东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降低能耗。(6分)

(2)随着广东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在增加,但单位能耗在逐步下降,说明我省经济发展向低能耗转型。(6分)

(3)①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6分)

答题卡

一,二选择题(1—26单选题,每题2分,共52分;27—34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35

36

四.辨析题( 3711分,389分,共20分)

37

38

五。论述题(3916分,4018分,共34分)

39 

 

(2)

40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A

B

B

A

B

D

A

A

B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D

C

B

A

C

B

B

B

B

D

D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D

D

BCD

ACD

AC

ACD

AD

AD

ABCD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