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014-5-11 0:26:34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政  治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任何独立国家都必须享有主权,没有主权就没有国家”。回答1—2题。

1.2006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针对印尼方允许台湾领导人在印尼停留一事向印度尼西

  亚政府提出了严正交涉,要求印尼以实际行动兑现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我国政府之所

  以向印尼方提出严正交涉以维护国家主权,这是因为                    (  )

    A.主权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B.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

    C.两岸走向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D.主权是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2.国家具有多种属性,其根本属性是                                  (  )

    A.主权属性      B.社会属性      C.阶级属性      D.全民属性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回答3—4题。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首要标志是                                   (  )

    A.工人阶级的领导                 B.工农联盟为基础

    C.社会主义国家                  D.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新型”是指                (  )

    ①人民民主专政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

    ②人民民主专政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③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有机统一

    ④人民民主专政不具有阶级性,是全民的民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04年2月22日,新华社发表了《“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的文章。回答5—6题。

5.“一国两制”与“两国论”“一中一台”等有根本的区别,即             (  )

    A.台湾是否保留自己的军队          B.台湾是否具有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C.台湾是否具有高度自治权          D.台湾能否保持现行的社会制度

6.文章指出,国家宪法以及根据宪法制定的香港基本法不仅是香港获得作为地方特别行政

  区法律地位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香港地方制度本身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香港政制的发

  展,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办事。原因在于Y              (  )

    A.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B.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全国只有一部宪法

    C.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

举世瞩目的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06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在德国隆重举行。回答7—8题。

7.德国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分别是                                  (  )

    A.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        B.议会制共和制、单一制

    C.总统制共和制、单一制           D.议会制共和制、联邦制

8.德国与美国的政体的主要差别是                                   (  )

    A.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    B.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关系不同

    C.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权力不同    D.国家元首的任期和产生方式不同

博客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看点。有的人大代表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公布自己的提案,广泛征集网友的意见。(注:博客指网络日志,用于记录个人经历、抒发情感、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等;也指写网络日志的人。)回答9—10题。

9.我国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有                                       (  )

    ①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②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C

    ④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博客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绝不仅仅是一种时髦的形式,它最终会有利于     (  )

    A.增加政治沟通的渠道             B.加强国家的政治管理

    C.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这一事实表明      (  )

    A.中国共产党行使着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C.中共中央在国家一切决策中行使最高决定权

    D.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思想领导

12.中共中央建议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进宪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

    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②经济立法的职能

    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对此,人民政府必须                                           (  )

    A.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B.科学决策,依法执政

    C.进行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          D.进一步强化行政手段

14.《建议》的起草起程,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广开言路,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发扬民主的一次生动的实践,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这体现了

                                                              (  )

    ①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②党充分发扬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③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足球比赛有“主客场”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我国民事案件的审判也出现了“主客场”制:同一案件,在不同的地方法院审判,却出现不同的判决,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致出现当事人全力争取本地法院审判的怪事。据此回答15—16题。

15.民事案件审判中出现的“主客场”制                               (  )

    A.是一种违法行政行为

    B.直接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C.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表现

    D.违背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6.地方法院决不是地方的法院,它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使审判权。这就要求各级法院必须                                            (  )

    ①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②摆脱其他机关的制约

    ③有法必依,忠于法律和制度         ④切实维护法律权威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中国与西班牙签署的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回答17—18题。

17.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签署的引渡条约,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  )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最高监督权    D.最高决定权

18.下列对全国人大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全国人大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D.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

2006年5月11日至15日,胡锦涛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同时要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坚定群众的信心,鼓舞群众的斗志。回答19—21题。

19.我国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原因是由                   (  )

    A.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        B.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决定的

    C.我国的国家基本职能决定的        D.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决定的

20.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原因在于

                                                              (  )

    ①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②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

    ①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②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

    ③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回答22—23题。

22.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                                      (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发言、表决免责权

    C.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权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23.卢梭说:“人生来是自由的,却无处不在枷锁中。”下列对政治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  )

    A.自由与法律是完全对立的         

    B.公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受约束

    D.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权力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应对,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初步得到控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回答21—22题。

24.材料突出体现了国家履行                                        (  )

    A.经济职能      B.文化职能      C.政治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5.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倡导,在中央部门和单位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此活动体现的政治学观点有      (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C.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第Ⅱ卷

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8分)2006年8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人们关注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161人到会,155人赞成的高票获得通过。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简要回答制定《监督法》的政治意义。

27.(16分)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月21日正式公布。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1)简要分析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学依据。(8分)

  (2)运用国家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8分)

28.(12分)2005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受贿一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田凤山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据统计,2003年我国有13名省部级官员落马,2004年有15名省部级高官被立案查处,2005年被“拿下”的省部级官员有8位。这些官员有的被判刑,有的正在司法程序进行中。

  (1)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6分)

  (2)如何才能将我国的依法治国落到实处?(6分)

29.(14分)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广泛征求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将根据《建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最后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在全国贯彻执行。

   材料二: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过热的苗头。党中央在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决定加强宏观调控。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牢牢把住信贷和土地这两个关键“闸门”。一方面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上调存贷款利率,依照党纪国法查处乱上项目和滥铺摊子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

  (1)材料一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知识?请简要说明。(8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在宏观调控中,我们党是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之政、依法执政”的?(6分)

参考答案

1—5 BCABB 6—10 BDAAD 11—15 BDCDB 16—20 CDBBB 21—25 CADDC

26.(8分)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制定《监督法》,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2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确体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做到有法可依;(2分)有利于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2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27.(1)(8分)①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2分)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2分)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现对国家的政治领导。(2分)

  (2)(8分)①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3分)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3分)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职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分)

28.(1)①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行使民主权利;(3分)②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坚决纠正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行为,维护宪法、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2分)③严惩高官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分)

  (2)①有法可依;②依法行政;③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完善法律监督体系;⑤普法教育;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各1分)

29.(1)(8分)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2分)②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2分)③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2分)④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2分)

  (2)(6分)①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做到了科学执政;(2分)②党中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宏观调控,做到了民主执政;(2分)③依照党纪国法查处乱上项目和滥铺摊子行为,做到依法执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