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强化测试(三)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查范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
3、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命题:杨长林 重庆市大足县第三中学 402360 e-mail:)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 (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以正确意识为指导,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D.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2.由于人们滥吃野生动物,使原本只在动物身上存在的疾病如“非典”“禽流感”等也在人们的身上传播,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这启示我们 ( )
A.不能再食用野生动物
B.不要过分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C.要顺其自然,不能再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004年,日本政府多位高官在东京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又一次伤害了战争被害国人民的感情,引起有关国家人民的强烈愤慨。今年4月12日,日首相小泉承认参拜靖国神社影响了中国人民感情。据此回答3—4题。
3.参拜靖国神社是要把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当作民族英雄,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否认侵略历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哲理 (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
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日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获得亚洲和世界人民的谅解,从而树立较好的国家形象,并有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这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意识活动虽然有很大差异,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
C.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D.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
200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原因在于 ( )
A.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B.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C.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D.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社会全面进行的基础
阅读下面漫画,完成6—7题。
6.漫画中的“造假干部” ( )
A.犯了主观主义错误,他们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B.犯了教条主义错误,他们只会照搬书本知识
C.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他们只强调个人的局部经验
D.犯了唯心主义错误,他们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7.上述工作方法违背了下列哲理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2005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一方面,去年经济发展很快,效益明显提高,活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8—10题。
8.温家宝总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坚持了 ( )
A.发展的观点 B.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C.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9.在概括今年和今后的工作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毛主席的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首诗教育我们要 ( )
A.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B.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勇于战胜困难
C.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D.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10.同时,温家宝总理又引用了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理的求索过程,也就是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B.认识世界的过程
C.认识和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D.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11.漫画《放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放 生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③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循环经济是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材料表明 (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遵循事物的客观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D.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据此回答13—15题。
13.中央针对中部地区出现的经济放缓趋势,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背景下,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凹陷之忧”,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略。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反作用 B.价值观对人生选择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人的意识有着无限的作用
14.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这说明 ( )
A.整体统帅部分,对部分有决定作用
B.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有决定作用
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D.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
15.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主要在于内部的驱动力。政府部门也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加强对
落后地区的开发和援助,通过金融政策向落后地区注入更多资金,通过收入政策平衡地区
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D.一切从实际出发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正成为一大环境公害。请回答16—17题。
16.垃圾是一大公害,但据科学测算,处理利用万吨废纸,避免砍伐300平方公里的森林,100吨垃圾回收取3—5吨有色金属,相当于开采冶炼30吨矿石。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复杂事物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不同事物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17.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处理得当,85%以上的垃圾能够在经济循环中重新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这说明 (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办事情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
有一种说法,叫做“青蛙效应”,是指先将青蛙置于常温水中,而后一点一点注入热水,青蛙就会在浑然不觉中,舒舒服服地被烫死。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据此回答18—19题。
18.“青蛙效应”对人们的警示中所蕴涵的哲理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 )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回答20—21题。
20.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 )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
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
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据此回答22—23题。
22.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 )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②事物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状况会影响事物整体的功能
③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成效。这是因为 (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培根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据此回答24—25题。
24.培根的这句话是说 ( )
A.原因和结果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相互转化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办事情能否成功
25.培根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向坏的方面转变B.要树立坚定信念,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C.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D.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某县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一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农业种植单一、粮食质量不高,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分析原因找症结,抓住关键定措施,紧紧围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在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他们一方面请来农业科技专家,拨专款推广科技和新品种,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根据材料问题回答: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怎样做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的?(10分)
27. 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年份 | 森林覆盖 率(%) | 耕地面积 (万亩) | 年降水量 (毫米) | 河流含沙 量(%) | 粮食总产量 (亿千克) |
1965 | 19 | 50 | 420 | 10 | 1.025 |
1977 | 65 | 65 | 350 | 35 | 0.975 |
2004 | 41 | 40 | 500 | 7 | 1.525 |
统计资料中蕴涵什么哲学道理?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2分)
28. 2004年,中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亮点。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欧洲,在回答“中欧是同在一条船上还是同在一座桥上”的问题时,温总理回答说,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我们共同利益广泛,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同在一条船上。但由于中欧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同在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中欧既是同在一条船上也是同在一座桥上这一观点的正确性。(10分)
29.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繁荣,这是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然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战争、紧张、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问题更趋突出。国际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观点?(8分)
(2)上述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A | B | C | C | D | A | D | B | A | C | D | B |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答案 | C | B | C | C | D | D | B | D | D | A | A | C |
题号 | 25 | |||||||||||
答案 | B |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①该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做到了在马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分)
②他们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立足本地实际,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做到了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4分)
③上述两方面都达到了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分)
27.(1) 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注重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尽管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仍然减少,反之粮食产量增加。
②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必然受到惩罚,尊重规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6分)
(2)给我们的启示有:①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②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③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分)
(每点2分,学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28. 中欧之间既有广泛的利益,又存在某些分歧,这是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中欧关系。中欧之间的历史、社会、文化传统存在差异,因而中欧之间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这是对中欧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共同利益和合作愿望是主流,分歧是支流,这是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看待中欧关系。(10分)
29. (1)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点2分,共8分)
(2)①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这反映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局部战乱、动荡此起彼伏,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体现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③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繁荣,推动时代进步,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④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但也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这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点2.5分,共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