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科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试题
考试范围:哲学生活1至3单元 总分:150分 时量: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答案是最合适的)
1、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都启迪了人们的心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A、产生于一定政治、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B、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对社会的变革、发展起推动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先导,推动社会进步。
D、对社会变革起进步作用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 的理论品质。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继承发展
5、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反映的哲理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物质具有可知性
C、人的主观意识改变不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在自然界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现象,人类社会包含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它们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 B、物质性 C、运动性 D、规律性
7、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 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8~9题: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9、“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0、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件事说明
A、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
C、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
D、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
11、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的改变。这说明
A.物质的客观性受到挑战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人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D。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科技的发展
小玲、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她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她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获救脱险。回答16~17题:
12、小玲、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她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13、小玲、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她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4、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15、中国建筑从汉代以后逐渐把屋檐做成微微向两侧升高的形状,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地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这个如鸟滑翔的造型,既可以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使雨水借抛物线流向远处,又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与阳光、雨水之间的联系,就事物的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属于
A、自在事物的联系 B、机械的联系 C、人为事物的联系 D、间接的联系
16、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整体离不开部分,但部分可以离开整体 B.部分高于整体,但也应服务于整体
C.部分对整体没有太大的影响 D.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
17、海啸袭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沿海地区,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说明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联系
C.关键的部分的性能与状态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 D.量变引起质变
18、一个球队要取胜,必须挑选各方面实力强的队员,讲究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每个队员熟悉对手的特点,认真贯彻教练的战术意图等,从哲学上讲,要求教练员
A、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 B、用综合思维方式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C、注重球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D、依靠核心球员的作用
19、随着电信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通讯方式由信件、电话、BP机到手机,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信息化正刷新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联系具有多样性 B、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普遍的 D、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的这句名言告诫我们:
A、要善于抓住机遇,完善自身 B、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善小与恶小的尺度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1、“先进典型的经验值得推广,放到哪里,哪里就出成果。”这个看法
A.懂得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B.懂得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首提
C.不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22、一首歌词中写道:“有时失去是一种拥有,有时跌倒是一种站起。”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23、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这一方针在哲学上就是坚持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全面的观点 C、辨证的否定观 D、联系的观点
24、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下列不符合创新的做法
A、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B、敢于破除一切思想观念的束缚,淡化理论的指导
C、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用批判的精神对待经典结论
D、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提出新问题,找到新方法。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8分,多选、漏选、错选不给分)
25、“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哲学寓意是
A.人的意识和客观事物不可能相一致
B.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根本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不起任何作用
D.客观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
2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做法
A.是主观主义的表现 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使主观与客观相脱节,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
D.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27.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有
A.事物的联系事普遍的、客观的 B.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方案
C.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主张和政策,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28.“守株待兔”的寓言中的农夫错误表现在
A. 没有认识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C. 想问题、办事情没能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D. 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2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词蕴含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0、“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上述材料体现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B、抓主要矛盾
C、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31、在中国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又开始向太空伸出更为广阔的触角。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多,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项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预计中国首次探月活动将在今后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上述材料体现了(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时大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2.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变化,实践在发展。因此,党必须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事物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
33.在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任务艰巨而繁重,破解这道难题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一认识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卷(非选择题75分)
三、简答题(20分)
1、材料一:费尔巴哈俏皮地说:“如果老鼠只在猫的眼睛里存在,猫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爪子去捉自己的眼睛,而是去捉老鼠呢?因为猫可不想为了爱戴这些唯心主义者而使自己挨饿。”
材料二:贝克莱说,任何认识都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人不能超出自己的感觉,因此“存在即被感知”。
(1) 费尔巴哈这段话主要是讽刺哪一种世界观的?请简要叙述这一世界观的根本观点。
(2)“存在即被感知”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人能够有意识地合理开采利用水资源、建造水库、大坝,用于防洪,灌溉,发电,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意识的作用角度看,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四、辨析题(23分)
1、背景:“卡特里娜”飓风肆孽美国;南亚大地震伤亡惨重;禽流感引起全球恐慌。。。。。。。。
辩题: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作用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2、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五、论述题(32分)
(答题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答案 |
二、不定项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答案 |
第二卷(非选择题75分)
三、简答题(20分)
1、
2、
四、辨析题(23分)
1、
2、
五、论述题(32分)
1、
2、
高三政治科试题(答案卷)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答案 | A | D | C | B | A | B | D | C | B | C | C | B | C | B | C |
题号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答案 | D | B | B | C | B | C | B | C | B |
二、不定项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答案 | BD | ACD | AB | BD | AB | BD | BCD | AD | BD |
三、简答题
1、答:(1)唯心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它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以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1)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们在认识水的外部现象的同时,能够通过思维把握水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人有意识地合理开采利用水资源、建造水库、大坝,用于防洪,灌溉,发电,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表明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