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专题检测

2014-5-11 0:26:37下载本试卷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专题检测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调整的统治秩序。据此回答1~4题:

1.一战时的盟友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其矛盾焦点在于

A.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B.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C.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D.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2.下列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国家是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   ④中国

A.①④         B.④         C.③④        D.①③

3.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分歧最大的问题是

A.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             B.处置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C.在多大程度上削弱德国            D.限制德国军备的问题

4.美国拆散英日同盟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和削弱英日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      B.向英日显示在经济上的雄厚实力

C.协调英日在瓜分中国势力范围上的矛盾     D.勾结英日共同对付苏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对外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据此回答5~11

5.英、法、美在十月革命发生后,竭力干涉苏俄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在1942年又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这表明当时的资本主义大国

A.外交政策摇摆不定              B.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对法西斯一直采取绥靖政策          D.对外政策以本国国家利益为转移

6.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7.在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的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A.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

B.英国统治者企图利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C.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国家形成了反西班牙联盟

D.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

8.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  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  划。造成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恢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

B.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C.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军事物资

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9.标志着“二战”的范围真正达到了世界规模的历史事件是

A.不列颠之战的爆发          B.苏德战争的爆发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0.“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

A.扶植资本主义。           B.抵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C.趁机掠夺殖民地           D.完成称霸世界的战略部署

11.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欧洲所产生的影响是 ①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得到恢复 ②欧洲资本

 主义秩序得以稳定  ③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加强 ④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更趋激烈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马汉在《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写道:“制海权是民族强盛和繁荣的纯物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也指出:“对于一种世界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据此回答12~15题:

12.18世纪中期,掌握海上霸权的国家是

 A .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西班牙

13.表明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     B.五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二十一条”

14.下列不属于制海权发生转移的战役

 A.黄海战役     B.日德兰海战    C.中途岛海战    D.诺曼底登陆

1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先破坏中国领海主权的是中美《望厦条约》

B.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C.马尾海战发生在甲午战争时期

D.不但提出“大陆政策”,而且确立“向南方海洋发展”国策的是日本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16~22

16.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17.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原因是

A.天皇不是战犯            B.在亚洲确立一种新政体

C.日本人民的强烈要求          D.有利于维护美国对日本的占领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动与20世纪上半期两次变动的相同之处是

A.都在世界大战后出现          B.新格局的形成呈现出一个渐进的过程

C.都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交替完成 D.都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变化

19.“欧洲中心格局”开始动摇,国际关系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此举发生在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C.两次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下列哪一项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

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     D.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1.20世纪50年代国际关系最突出特点是

A.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与斗争  B.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走向“世界大战”

C.两大阵营形成,尖锐对立        D.美苏争霸出现

22.由于英国的坚持,雅尔塔会议同意法国参加战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英国此举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政府为打败德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B.想借法国抗衡苏、美势力

C.法国是英国的盟国           D.法国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

   国际关系的焦点始终围绕着大国关系的演变而变化,竞争、冲突、勾结和合作构成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内容。据此回答23~26题:

23.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24.19世纪初英国曾多次组织反法同盟,20世纪又同法国结成同盟,这一变化突出说明了

A.法国放弃了与英国争霸的政策     B.英国对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政策

C.英法两国有共同的利益要求      D.英国对法国实行双重标准

25.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初期便破裂了,破裂的直接原因是

A.意识形态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破裂 

B.美苏称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C.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的称霸

D.美苏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矛盾重重

26.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纽约,这些事实表明

 ①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        ②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  

③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          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世纪 50—80年代末,美苏两国之间为取得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据此回答27~30题。

27.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第三世界兴起               D.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28.尼克松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实质是

A.改变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29.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军事占领,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A.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B.向美国显示了实力

C.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峰    D.直接威胁海湾和印度洋地区

30.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采取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是

A.金元外交,美国资本涌入          B.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C.首脑外交,拉拢独立后的非洲国家      D.控制拉美,保住美国后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10分,32题9分,33题8分,34题13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之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时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世界史》

  材料二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家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 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家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世界现代史》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分析它们失败的共同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3分)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点?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2分)

32.(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一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早在 20世纪 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尼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三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减军备方面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主要的贡献在于制止苏美之间发生直接冲突。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 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 说明美国倡导国联、联合国的真实目的。(2分)

(2)材料二中,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为什么?(2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国联和联合国的地位。(3分)

33.(8分)美国在1894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一战后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当 今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据此回答(1)~(3)题:

(1)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社会背景、条件是什么?(4分)

 

(2)在此期间,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了哪些对外政策?对中国又推行了哪些政策?(2分)

(3)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过哪几次重大调整?(2分)

34.(13分)江泽民曾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l)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世界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如何?(8分)

(2)40年代,美、英、苏、中四大盟国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法西斯的?(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5CACAD    6-----10DBACD   11----15DABDC

16---20CDCCB    21---25CBABC    26----30ABBDB

二.非选择题(40分,31题10分;32题9分;33题8分;34题13分)

31.(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企图独霸欧洲。失败原因:对外发动战争,损害欧洲各国人民利益,引起欧洲广泛反抗;都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民族意识;以英国为首的政治、军事同盟力量的强大和反对。(5分)

  (2)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削弱;苏联的威胁严重;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目的;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3分)

  (3)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步到政治统一。特点: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2分)

32.(l)依仗经济优势取得国际事务中的霸主地位。(2分)

  (2)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取得多数席位,并联合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2分)

  (3)问题: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 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的国际公约。(2分)

  (4)国联实质上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虽不能消除美苏矛盾,但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分)

33.(1)①美国幅员辽阔,西部开发扩大了市场;欧亚移民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国家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②一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工业中发生的技术革命、国家资本扩大、国内市场的开辟、对外投资的扩大,使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③二战后欧洲被严重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优势地位,关贸总协定控制了世界市场,利用新技术革命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宏观管理国民经济,这些都巩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4分)

  (2)大棒和金元并用的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 策、霸权主义等。对中国推行过“门户开放”政策、 扶蒋反共政策、干涉中国内政政策。(2分)

  (3)一次是19世纪末垄断组织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次是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推动了国家对基础工业、新兴工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分)

34.(l)态度;①德、意、日三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本国法西斯上台和对外侵略。②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不断高涨。共产国际“七大”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朝、埃、西等国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③苏联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加强国防建设,支持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后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法西斯侵略。④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德国进攻波兰,英法等虽宣战了,但采取“静坐战争”,坐视波兰灭亡。(8分;每小点2分)

(2)四大盟国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求同存异,加强多方合作。①政治上互相协商。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②经济上互相支援。四大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分)。③军事上互相配合。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作战略上的配合。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