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部分试题

2014-5-11 0:26:37下载本试卷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部分试题

24.2006年10月11日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在当前分配领域不能不重视效率、更要注重公平

B 要把物质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C 劳动、管理、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按贡献参与分配

D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5.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迈出新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新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②是国内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需要

③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④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⑤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6.2006年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出一则通知:要求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日本进口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原因是来自日本的进口化妆品SK-II等一系列产品被检出含违禁成分。从而引发了SK-Ⅱ的信任危机,迫使其退出中国大陆市场。SK-Ⅱ的信任危机说明  

A.SK-Ⅱ的价值变小了       B. SK-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D.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7. 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通常有  

①.增加税收   ②.增加财政支出  ③.减少银行贷款   ④.提高利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国之所以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  

①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我国在1995—1997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解通货膨胀。在1998

—2004年,实行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缓解通货紧缩。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据此回答6—7题。

29.造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共同原因是

A、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B、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应不平衡

C、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   D、社会动荡,币值不稳

30.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B、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C、解决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

D、控制投资增长,抑制过热消费

《经济时报》载文批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在不少地方,政府仍然过度参与经济活动,对经济生活全面干预。

31.政府过度参与经济活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①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②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③有利于防止出现经济波动     ④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A、①③      B、①③④      C、① ②     D、③④

32. 侵犯知识产权不仅会损害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而且对技术进步、文化传播和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见保护知识产权是  

①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②维护良好的贸易投资和公平竞争环境的客观需要 ③扩大内需、对外开放的根本措施   ④激励自主创新的内在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 下列措施可以扩大消费需求的有                    

①提高存贷利率    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③提高外汇利率    ④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34.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帮助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

  A、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

B、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体现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D、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35.《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A、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B、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C、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D、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城镇居民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农村居民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注:据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为1.74:1。1996年达到2.74:1。2005年为3.22:1。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话,2020年按照预计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

材料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为此必须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现象?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8分)

⑵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人民共享成果”(12分)

⑶从经济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亟须破解哪些难题?(12分)

39.(60分)

 材料二:面对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的“三大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首先确立了“生存重于施工”的原则,建立了物资生活储备基地和主食品加工车间,解决“吃饭大事”,还斥巨资配置了先进适用的医疗设备;围绕冻土施工技术立项近80个科研课题,先后在多年冻土隧道开挖、支护、衬砌、通风成套技术等多方面取得新成果,把成果用于指导施工;建立健全了环境管理体系,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保监理制度,对施工期长江源水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2005年10月,青藏铁路铺设下最后一根钢轨。

(7)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青藏铁路建设对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启示?(10分)

(8)简要分析青藏铁路建成的经济意义。(10分)

参考答案:24.A  25.D 26.C 27.C 28.C 29.B  30.A  31.C  32.C  33.B  34.A  35.D

38.(1)材料一说明2001—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城镇收入增长速度比农村快,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3分)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3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2分)

(2)①让人民共享成果,必须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总是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才能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让人民共享成果,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把“蛋糕”切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③让人民共享成果,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努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分到“蛋糕”。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一般有四个目标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增加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④让人民共享成果,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让困难群众也有“蛋糕”吃。社会保障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每要点4分,答出其中三点得全分)

(3)①理顺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低扩中,要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②健全社保体系,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

③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④国家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每点3分)

39. (7)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青藏铁路建设者确立了“生存重于施工”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环境保护,体现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5分)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青藏铁路建设者立足于沿线实际情况,先进行课题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施工,体现了一种科学求实的态度(5分)。

(8)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青藏铁路的建成有利于内地与西藏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沿线各地经济发展。(4分)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分)青藏铁路不仅成为西藏扩大对尼泊尔和印度边境贸易的强大助推器,还将使西藏逐步成为我国与南亚经济交流的前沿,促进南亚经贸大通道的形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