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中国近代史二轮复习模式探讨

2014-5-11 0:26:38下载本试卷

中国近代史二轮复习模式探讨

山东省潍坊市历史教研员  逄鸿伟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1840年—19世纪60年代)

一、考点

二、阶段特征(同时概括主要内容)

1、  基本特征

2、  具体特征

(1)      政治上

(2)      经济上

(3)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4)      革命任务、性质、时代

(5)      意识形态

(6)      阶级矛盾激化

(7)      中外关系新格局

(8)      其它(如无、资开始产生)

三、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原因(历史、根本、直接)

          性质

          经过

          失败原因

          影响

          教训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根本、直接)

               经过

               影响

               为什么说第二次是第一次的继续

(三)太平天国运动 (删:兴起原因、后期斗争) 

兴起原因

            经过(前期斗争、后期斗争)

           失败原因

           性质

           特点

           历史意义

           与义和团运动比较异同

(四)新思想的萌发

原因

表现(林则徐、魏源)

影响

特点

《资政新篇》 提出

内容

评价

与《天朝田亩制度》比较

四、重点知识解析(参见一轮提纲看书复习)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3、林、魏新思想与《资政新篇》(简要联想与其它探索的比较)

五、专题复习

1、 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史实、内容、危害、比较、废除)

2、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基本史实(见专题材料)

3、 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华特点

4、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

5、 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的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等)

6、 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7、关于台湾问题

(1)      三国

(2)      隋朝

(3)      元朝

(4)      明朝

(5)      清朝

     1661年——1662

     1683年——1684

     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

     《天津条约》

     中法战争形式示意图

     边疆危机时期

     〈马关条约〉

 

(6)      二战期间

(7)      二战后

(8)      解放战争后

(9)      朝鲜战争爆发

(10)    美国对台湾的态度

       1971

       1972

       1978

       1979

       198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问题基本立场

关于台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次被迫分离

近代史上台湾的爱国传统

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六、高考题研讨

第一组  (2001年全国文综)

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26~29题。

26、该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7、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相互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国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利益趋向一致

28、“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B、防止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29、10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二组  (2004年春季文综)

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支流,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保障。回答12~18题。

12、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订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14、过度削弱地方势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15、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16、孙中山晚年指出,“中国之统一和平”的主要障碍是

A、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        B、长期的军阀混战

C、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17、1979年,全国人大宣布的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现在  ①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  ②美国断绝与台湾外交关系,遏制了台独势力  ③两岸相互投资设厂  ④台湾当局对“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8、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在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签订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经过几代志士仁人艰苦卓绝的抗争,终于摆脱了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回答19~23题。

1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准许华工出洋

D、开放通商口岸

20、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21、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高级社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22、在1972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23、在当今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  ①关于人权的主张就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②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③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④因加入WTO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广东省的广州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40、读图5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5(略)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在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简述该地区的重镇广州在唐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3)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物产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而对广州的习惯规定,就是这一在的集中体现。试分析政策的制订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并对这一政策加以评价。

(4)1840~1856年,广州多次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扼要的说明这些和的原因及其影响。

(5)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6)在图5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7)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并分析“一国两制”在我国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意义。

附:

参考答案

第一组:26~29  D、C、B、A

第二组:12~18  A、A、C、C、A、D、D、

19~23  D、C、B、A、B、

40、(共50分)答案要点:

(1)图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在这里河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比较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2)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或答“经济发达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或答“是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珍贵商品,经由广州远达波斯湾等地区。

(3)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

(4)广东是当时对外通商区域,是外国商品及鸦片走私贸易的集散地。因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使广东成为主战场之一。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5)地理位置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