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4-5-11 0:26:38下载本试卷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
  C.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D.镇压反革命

3、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实行民主改革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生产改革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  )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
  C.南京长江大桥通车  D.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5、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

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倾错误               D、确定了实事求事的指导方针

8、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集体化       ④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哪些不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同之处(  )

A、引进外资       B、外向型经济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引进外国技术

11、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 ,最根本的转变是(  )

A、思想的转变       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C、企业产权的转变    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1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 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

①财政政策     ②货币政策    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5、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层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材料三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1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

(1)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初的美国都面临着大的社会动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俄、美解决问题时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怎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3)从上述各国的发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1—5、BADAD  6—10、ACABD   11—15、ABDDA

16、(1)状况: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提供了客观条件;群众性反帝斗争,“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3分)

      (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1分)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分)

     (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2分)

原 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3分)  

17、.(1)大动荡表现:俄: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经济濒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美:受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巨大;经济危机加深了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胡佛政府软弱无力。新思路: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用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自由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农业,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手段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无序竞争,达到渡过经济危机的目的。

(2)邓小平采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点: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3)感悟: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等(不必拘泥于本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