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专题测试

2014-5-11 0:26:38下载本试卷

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8~20世纪分别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生命和第三大科技革命,据此回答1~4题:

1.发电机和无线电报的问世,突出反映了

A.英国科学家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B.电学的发展落后于电的应用

C.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对技术和生产的指导作用 越来越大

D.科学理论的发展一定先于技术的应用

2.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     B.在各领域出现了一批新技术成果

C.对生产力产生巨大推动力           D.奠定了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3.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的因素是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 ②前两次科技革命奠

定的技术、物资基础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④二战后各国重视科学技术

A.①③        B.②③④       C .②④        D.①②③④

4.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最主要的科技进步在于 ①通讯技术  ②原子能技术  ③发电机出现   ④分子生物学   ⑤遗传工程  ⑥人工合成材料

A.②③⑤⑥      B ①②③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④⑤⑥

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或形态)是与一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的、据此回答5~8题:

5.重商主义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最主要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增加了资本积累  C.发展了工场手工业  D.拓展了海外贸易

6.以下各项,不属于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主张的是

A.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B.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事务

C.实行自由经营和自由竞争         D.彻底解除封建主义的束缚

7.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这主要是指

A.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C.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的产物          D.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战时体制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抗此回答9~12题:

9.19世纪中期,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0.19世纪末,促进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之一是

A.国内市场广阔,资源丰富            B.采纳科技革命的新成果

C.取得了巨额战争赔款              D.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

11.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与19世纪末的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A.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    B.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C.其他地区的战争提供了经济发展机会    D.重视并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12.下面哪项不是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

A.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为经济霸主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D.放任自由竞争取代宏观调控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表明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在新世纪迅速发展。据此回答13~16题:

13.当代经济区域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速的根源是

A.    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            B.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C.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D.世界各国经济差距的缩小

14.下列关于欧共体和欧佩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区域性的经济集团    B.都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大国对本地区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C.都有利于增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D.都是西欧为恢复持续发展经济而建立的

15.1989年.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欧共体宣告欧洲联盟诞生。这些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的发展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16.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是因为    

A.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起决定作用    B.可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

C.可使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D.可使经济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并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据此回答17~19题:

17.19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世界工厂”的发展要求

C.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D.都铎王朝和克伦威尔鼓励外贸

18.下列属于拿破它推行的经济政策的是

A .实行最高限价政策               B.推行“以工代赈”政策

C.采取“殖产兴业”政策             D.进行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19.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C.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D.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20.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时期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的认识程度不同

C.殖民主义的影响              D.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危机措施,下列对

于这些反危机措施的共同点的评价,最为正确的是都

A.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       B.采取国家干预的办法,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建立独裁经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D.主张缓和与自治领、殖民地的矛盾

22.罗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A.国家干预经济 B.保持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C.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   

D.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3.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

A.新兴产业的兴起 B.劳动生产率提高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D.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A.国内市场相对统一和扩大         B.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消除     D.利于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25.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不包括

A.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B.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      D.美苏两极经济格局

26.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关系由相互依赖转为竞争,这种变化反映出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在恢复发展     B.美、日之间的经济联系减弱

C.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   D.美国把日本变成了对抗社会主义的据点

27.英、法、美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的土地政策,对资本主义长远发展不利的是

A.推行圈地运动        B.把土地廉价卖给新贵族

C.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    D.农民缴付少数的手续费就可获得已耕种5年以上的土地

28.英国的“圈地运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是

A.给当地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C.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了市场    D.导致农村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化

29.英国工业革命得以首先发生的最直接因素是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B.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英国工场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扩大的需求

30.《宅地法》的实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它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加速了西部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D.打击了种植园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10分;32题19分;33题11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农业中

去。这主要是圈地运动造成的。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到17世纪上期仍在进行。圈地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赶走,这些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了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圈地运动的过程又是英国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出现的过程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国民公会在6月3日就颁布法令,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小块出售,地价10年付清。11月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按人口分配给居民,而且分配由各公社自行决定。7月17日颁布的土地法令最为重要,……宣布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就使全部永佃田成了农民的私产。――—刘祚昌《世界史》

  材料三:20世纪初,农业生产增长中依靠科 技进步作用的份额仅占5%。到了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将农业生产中依靠科技进步作用的份额提高到60~70%。……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估算,1972~1980年期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27%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1996~1997年达到47 %左右。          ---《百科知识》1999年第10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英法两国农业资本主义的道路及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2)列举出与材料二中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相同的两个例子.并说明它们与苏

  俄、中国等无产阶级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 的本质区别。(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农业 应如何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4分)

32.阅读下列表格的内容:

  材料一1820~18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 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请回答:

(l)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各国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和条件是什么?(5分)

(3)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变化给世界政治局势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它与美国相匹敌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发现。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后继工业化的法、德、意、俄、日等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其政府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从各国推动工业化主体力量的相 互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一代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工业化主体是国内的民间私人资本;而第二代工业化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业化主体是银行资本;第三代工业化国家如意大利、俄国、日本的工业化主体是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索》

  材料三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当现代化经济增长在英国出现,占人均国民收入1%,就算高增长率了。到 19 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这一增长率提高到l%~2%。

  材料四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 4%的增长速度从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   工业国。          ——《中国的经济革命》

(1)    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主体力量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2)    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材料三现象的原因。(4分)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60分)

1-----5CADCB   6-----10ACDAB  11----15CDADB  16-----20CBDCA

21---25BDCCD  26----30CCCDC

二.非选择题(40分,其中31题10分;32题19分;33题11分)

31(1)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土地大多数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促进了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法国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把土地卖给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住,另一方面造成法国农业落后和市场狭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4分)

(2)美国《宅地法》、俄国1861年改革都是用钱赎买土地,这与无产阶级的无偿分配土地的政策有本质区别。(2分)

(3)①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②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④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4分)

32.(1)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尽管在世界工业生 产中比重逐步下降,但仍是经济实力还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英国最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5分)

  (2)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美、 德迅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西欧向北美转移。原因和条件:英、法等国技术落后,资金外流;美国采用先进科技,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本。(5分)

  (3)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美国通过“金元外交”政策加强了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渗透。(4分)

(4)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等加强了对西欧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50年代起,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它们与美国相匹敌的局面开始形成。(5分)

33.(1)工业化主体力量从民间私人资本发展到银行资本.再发展到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4分

  (2)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由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后半期起、由于银行资本、国家资本、民族资本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4分).

 (3)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保护和扶植;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和掠夺.这些品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