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1)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1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新政权建立后都比较重视政治制度的建设,回答1-4题:

1.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  )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以法治理国家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D.加强了皇权

3.金朝统帅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                                  (  )

    A.适应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差距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表现

    C.有利于军事和地方行政的统一管理                  D.加强了民族融合

4.康有为提出的具有立法职能的“开制度新政局”的主张出自于             (  )

    A.《孔子改制考》            B.《变法通议》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定国是诏》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最终都未能成功。据此回答5~8题。

5.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真正实现,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B.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缺乏民主精神

6.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民主政治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是(  )

    A.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背叛了革命

    C.国民大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D.东北的奉系军阀依然存在

7.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失败再一次使民主政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主要原因是

                                                               (  )

    A.美帝国主义的阻挠           B.蒋介石对中共表示不满

    C.蒋介石坚持独裁的政策         D.中共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

8.近代中国人与民主政治擦肩而过,根本原因是                          (  )

    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国共合作的关系不稳定

    C.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化的基础

    法制建设在人类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9~14题:

9.主张“明主悄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嬴政

10.商鞅变法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的规定 ①目的是加强对民

    众反抗活动的镇压 ②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 ③保证了法令的施行  ④导致了受车

    裂而死的下场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1.                对《大明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 

    B.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C.增加了经济立法,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 

    D.“谋反”罪判决“陵迟处死”,祖孙三代也要株连斩首

12.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反对“人治”,提倡“法治”的进步思想家是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的历史背景是             (  )

    A.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后       B.1913年就任正式大总统后

    C.1914年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后    D.1915年称帝后

14.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总结了中国人

    民革命胜利的经验 ④ 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5.《上海学联告同胞书》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

    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说明了

                                                               (  )

    A.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起了主力作用

    B.五四运动中上海学生率先起来斗争

    C.北京商界罢市迫使政府释放学生

    D.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16.文化大革命是中共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其“左”倾是指(  )

    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   

    B.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C.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处理方法不当 

    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

17.以下各项不属于促成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因素的是

    A.俄国工业落后于西欧国家    B.俄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俄国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    D.俄国与日本争夺远东失败

18.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                                     (  )

    A.以武力巩固普鲁士的统治       B.镇压新兴的工人运动

    C.以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D.以武力维护维也纳体系

19.在以下各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任务中,日本明治维新没有完成的是      (  )

    A.消灭封建割据势力            B.建立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C.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D.建立起近代化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2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宣言》     (  )

    A.表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B.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

    C.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D.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

21.相对于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最突出的进步是    (  )

    A.加强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建设       B.注意维护统一战线的内部团结

    C.加强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D.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斗争纲领

22.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思想方面准备的是                            (  )

    A.延安整风运动                B.党的七大 

    C.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3.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德日两国政府的相同做法是           (  )

    A.谋求国家的法西斯化            B.进行对外战争,转嫁危机损失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扩大内需,增加就业

24.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地区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是

    A.二战后东欧实际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B.东欧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条件

    C.苏联体制完全符合东欧各国的国情 

    D.东欧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被根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1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共计31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6分)

    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1936年12月16日)

材料二  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饬纪纲起见……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

   ——《行政院奉发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1936年12月17日)

(1)回答:西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分歧。你支持上述哪种观点?(2分)结合史实

说明之。(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远征西西里前夕,加里波第写信给撒丁国王说:“我们的战斗口号是:‘统一的意大利万岁!维克多—埃曼努伊尔—意大利第一名最勇敢的战士万岁!’……如果我成功了,我将骄傲地为陛下的王冠上缀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新宝石。”

(撒丁王国)任命加里波第为司令,却不拨给军饷和武器;支持他去远征西西里,却反对他进军那不勒斯;当加里波第进军那不勒斯并取得胜利后,他们又公然要他交出权力,并进行威胁……这一切加里波第是清楚的,并非被蒙在鼓里。革命派的一些人也劝过他,要他自己掌握大权。……(他)主动地将权力移交给了对方。埃曼努伊尔二世曾专门约他交谈,要委以高官,赐予豪华府邸,赠送巨额财富,为其长子、次子安排官职等等。加里波第一一婉言相拒,不受半点封赏,交出权力后飘然而去。

              引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回答:

针对上述两段话就“加里波第与意大利的统一”为题,写一篇短评。

文中应包括加里波第的政治主张(2分)及其历史背景(2分)、结果(2分)和评价(4分)。评价时对他基本肯定和基本否定均可,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同等得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8,第29题14,第30题15分,共计47

28.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法于法者民也。”黄宗羲却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治人。”这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

    同?(6分)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种不同认识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各自的影响。

    (12分)

2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前景作了规划。试从历史背景、

    奋斗目标、主要决策与影响几个方面比较其相同点。(14分)

30.19世纪初期和末期,英、美两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与它们在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法治

    社会有着一定的关系。试比较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两国政治与经

    济的异同点(15分)

历史参考答案(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C

C

A

B

C

D

C

A

A

B

C

A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D

C

B

A

C

C

A

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1分,第26题11分,第27题11分,共计31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

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分) 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3分)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

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

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3分)

26.材料一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

盾。国难当头,全国人民纷纷要求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4分)“一二·九”运动

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涨。而蒋介石则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退让,集中

精力“围剿”共产党。(张、杨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民利益,因而是正确的。)(4分)

27.背景: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的旨在自下而上完成统一的多次武装起义连连受挫,撒丁王国领导的统一战争已经开始。(2分)

主张:在撒丁王国的领导下,实现意大利的统一。(2分)

结果:组建了起义军队,解放了两西西里王国。(2分)

基本肯定的评价:加里波第不计较撒丁王国对他的利用和处处限制,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以统一大业为重,并激流勇退自愿交出权利,使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大大加速,这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所望的壮举,既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4分)

基本否定的评价:加里波第本可以领导人民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但他却为了自己的所谓清白,把革命的胜利成果拱手让给了撒丁王国,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因此也使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4分)

(如果既肯定又否定,且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8,第29题14,第30题15分,共计47

28.不同:管仲认为法律应由君主制定,让臣民遵守,其核心观点是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却认为封建国家的法律是君主“一家之法”,应当先有“天下之法”,其核心观点是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6分)

必然性及影响:

①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管仲的观点适应了建立新的政治权威的需要。管仲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完成局部统一;他的思想成为后来法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和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都有重要影响。(6分)

②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他的思想具有民主色彩,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6分)

29.历史背景:都经历了比较大的动荡,社会经济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前者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后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2分)都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条件,前者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条件下召开,后者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2分)

奋斗目标:实现工业化,建成富强的国家。(2分)

主要决策: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分)

影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前者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的准备。后者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分)

30.相同点:都从法律上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4分)都是政治势力相妥协的产物,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环境。《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美国1787年宪法》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3分)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1分)

不同点:确立的政治体制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境地。美国为民主共和制,《1787年宪法》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特点。(4分)

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政治体制,保障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