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2)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政府自古以来就注意加强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建设活动,据此回答1~4题:
1.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开始于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2.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建设活动有①任命东突厥的贵族做都督管理本部人员
②建立行政机构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③建立最高的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④开凿了敦煌莫高窟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朝前期领导平定回部反动贵族叛乱的是 (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4.新疆与东部地区连接起来的兰新铁路建成于 ( )
A.民国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有关制度,曾经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据此回答5-6题
5.对“番汉分治”制度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保机称帝时开始设立南面官和北面官
B.辽境内的一国两制
C.南面官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
D.适应了辽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差距
6.下列是关于“八旗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表述,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①建立于清朝 ②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 ③对满族的壮大和经济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7.下列有关中央政权与西南地区关系的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首先统一了西南地区
B.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管辖
C.元朝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省级行政机构
D.明“改土归流”后,西南大部分地区由“流官”直接管辖
8.土尔扈特部的首领说:“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
席不瑕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这表明土尔扈特
部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 ( )
A.俄罗斯的残酷压迫 B.对清朝皇帝的敬仰
C.强烈的民族意识 D.清朝开明的宗教政策
9.到唐朝求学的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是 ( )
A.新罗 B.日本 C.天竺 D.波斯
对外贸易的状况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0-13题
10.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仅相当于洪都拉斯人均消
费量的一千二百四十六分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的通商口岸太少 B.中国人贫穷,洪都拉斯人富裕
C.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D.中国国内商品丰富
11.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导致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C.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D.列强的资本输出迫使中国清政府鼓励开办民办企业
12.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长趋势
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消费者都能购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13.清朝后期中国开埠通商和当前对外开放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关税税率不同 B.国家行使主权权限不同
C.对外开放地区不同 D.外资投入规模不同
14.1895年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对此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目的是为中国主持正义 ②说明了法俄德在全球利益一致 ③体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
协约的对抗和联合④反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A.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造成中国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胜的原因关键在于 ( )
A.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在国际援助下实现全民族抗战
联合国当今世界是规模最大、最有权威的国际性组织。回答16-19题。
16.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区别 ( )
A.都是世界大战后的产物
B.建立后初期为少数国家所操纵
C.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D.都为实现其宗旨做出了较大的成绩
17.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国之所以能够打着“联合国军”
的旗号,是因为 ( )
A.为了维护《联合国宪章》 B.西方国家都拥护美国的政策
C.苏联默认美国的行动 D.美国控制着绝大多数成员国
18.下列历史事件,与联合国有关的是 ( )
A.东、西德分裂形成 B.印、巴分治出现
C.南、北朝鲜分裂形成 D.以色列建国
19.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咒骂联合国内存在着“多数暴政”后来还表示
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并拖欠联合国巨额会费。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联合国内力量对比已发生了变化
B.美国决定不再履行联合国会员的义务
C.联合国已逐步成为正义的讲坛
D.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斗争日益走向深入
20.1942年1月26日,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宣言有美、英、苏、中四国领衔,
其余22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材料。这表明: ①国际关系分化的结果 ②
消除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内部矛盾 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中国抗战得到了国
际社会的认同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令世界瞩目
C.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 D.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22.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是促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和平演
变”战略的主要内容有 ①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 ②策动苏联的“八一九”事件
③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诱压 ④提出“民主的社会主义”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23.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区别是
A.大国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 B.宗旨是维护和平与安全
C.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尖锐导致体系瓦解 D.调整了欧洲版图
24.“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美苏形成实力均势 B.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C.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 D.西欧各国的普遍衰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共计32分。要求:分析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注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的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材料三: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规定:“中国政府海关之统一制度,通用于各通商口岸”,“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咸丰九年(1859),英人李泰国被清廷任命为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概括15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后期我国政府沿海管辖措施的演变过程。(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04和1644年所制定的沿海管辖措施的出发点是什么?(4分)它
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1946年1月17日。美国国务院将财政部的急电转至马歇尔(美国驻华大使衔总统特使)将立即谈判商约作为美国给予中国贷款的条件之一,同时还要考虑中国在下列问题上的态度:……3,为外国在华公司创造与在其他商业国家相似的条件;4、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使外国公司进入各种实业领域;……等等。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
材料三: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1)概括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和中国经济政策的相同目的。(2分)
(2)分析形成这一时期相同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10分 )
(3)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与西欧经济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6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共计46分
27.与汉朝相比较,唐朝的中外关系有了哪些发展?(4分)与唐朝相比较,清代的对外政
策有了什么变化?(2分)试分析唐、清两朝不同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和影响。(10分)
28.举例说明新航路开辟和亚、非、美洲联系的加强,在明末清初的中外关系以及中国人民
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各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15分)
29.从中日两国经济政治背景的角度,分析日本制造1931年“九一八”事变对日本、中国
和世界政局的影响?(15分)
历史参考答案(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B | D | D | B | A | C | D | C | A | C | B | C | B | B | D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
|
|
|
|
D | D | D | B | B | A | C | C | A |
|
|
|
|
|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共计3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
(1) 从15世纪起,明朝政府“禁民下海”,严格禁止海外贸易与海外交往。(2分) 从17世纪中期起,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并“禁民下海”,禁止海上贸易。(2分)从19世纪中期起,清政府建立海关制度,派外国人管理中国的沿海贸易。(2分)
(2) 出发点:明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2分)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2分)
影响:这种政策意在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2分)但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4分)
26、
(1)通过经济援助扶植,稳定和控制其政权,渗透经济势力。(2分)
(2)历史背景:①二战后初期,西欧的衰落和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2分)②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政府阴谋发动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分)
影响:①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对西欧的控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分)②对中国内战的爆发和美国对中国的掠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分)
(3)美欧之间从依附关系向竞争关系发展;(2分)原因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和美国经济的衰退。(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6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共计46分
27、
(1)唐朝对外交往的发展: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种类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4分)
(2)唐代与清代对外政策的不同
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原因:因为唐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所向往。对外交通比以前发达,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2分)清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加紧对外扩张掠夺,中国也遭侵略。为保持封建经济,巩固统治,抵制西方国家,清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3分)
影响:唐朝的开放政策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造成了统治者的闭目塞听,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最终造成了被动 挨打的局面。(3分)
28、
中外关系上,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3分)如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的台湾。(2分)
经济生活上,各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交流以及商品贸易联系加强。(2分)如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明代引进我国,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改变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主食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3分)
文化生活上,西方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的现象出现。(2分)如明末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先进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3分)(答《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欧洲的先进的水利技术也同样给分)
29、
日本在军部的推动下,并通过“九一八”等事变逐渐建立了受军部控制的军事法西斯政权,国民经济纳入了军事化的轨道,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等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活动。(4分)1931年国民党军队加紧“围剿”红军,中国的内战为日本发动战争(3分)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向中日民族矛盾转化,政治格局也由国共内战向民族解放战争过渡。(4分)
国际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亚洲的战争策源地在日本形成,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瓦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