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历史同步测试(4)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宗教的产生与传播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6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盛行有关的文化现象是①田园诗产生 ②宗教画流行 ③石窟艺术
发展 ④无神论思想发展 (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以下对道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汉时在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的基础上形成
B.《太平经》是道教初创时的主要经典
C.东晋的葛洪结合佛教教义使道教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
D.南朝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3.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 ②佛经浅显易懂 ③使用雕版印刷 ④人们期盼安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历史上曾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灭佛”的故事,造成佛教与世俗政权
严重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 )
A.佛教传播危及儒学正统习俗 B.佛教教义不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C.佛教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利益 D.佛教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5.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市有这样一幅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
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历史事件是 ( )
A.玄奘西游 B.马可·波罗来华
C.郑和下西洋 D.成吉思汗西征
6.基督教直到近代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主要是因为 ( )
A.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衰落 B.西学东渐成为一股社会潮流
C.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D.基督教给深重灾难的群众精神安慰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7—10题
7.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哀悼基督》和《最后的晚餐》作为人文主义的名画是因为( )
A.抨击了教会的贪婪 B.倡导宗教改革
C.提倡崇拜基督 D.反映了多彩的世界
8.伽利略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天上的哥伦布”,主要因为他 ( )
A.提出了太阳中心说 B.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C.通过望远镜发现许多新星体 D.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9.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事实上 ①否定了专制特权 ②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③揭示了人
类不平等的根源 ④否定了宗教的权威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1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等都把天主教会作为斗争对象,这主要因为 ( )
A.教会是欧洲封建主义势力的主要代表 B.教会势力发展严重损害世俗政权利益
C.罗马教会势力扩张损害各国民族利益 D.当时多数西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据此回答11—16题
11.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取决于 ( )
A.思想内容变化 B.统治阶级观念变化
C.社会环境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变化
12.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主要是因为它倡导 ( )
①君权神授 ②“大一统” ③“民贵君轻” ④“讲信修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以下对宋、明两代的理学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实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B.明朝的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
C.王阳明“心外无善”“心外无理”的观点实为反抗封建统治的压迫
D.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14.康有为指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 D.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15.袁世凯上台后大搞“尊孔复古”的主要目的是 ( )
A.复兴中国优秀古典文化 B.利用孔子权威巩固统治地位
C.为复辟封建帝制制造舆论 D.与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对抗
16.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愚之信共和,必排孔教”。这表明他 ( )
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
④代表无产阶级的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中国社会的思想近代化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回答17-19题:
17.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化的思想突出体现在 ( )
A.“新思潮”的有关内容 B.洋务派的有关主张
C.早期的维新思想 D.洪秀全的有关天国的设想
18.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 )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的无知状态
B.论战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教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9.中国近代洋务派思想、维新派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
C.以救亡图存为主要宗旨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据此回答20—23题
20.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相对突出的原因是 ( )
A.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B.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C.封建迷信盛行 D.劳动人民的智慧
21.与创作《清明上河图》有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 )
A.当时绘画题材广阔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要
22.私人兴办的书院在清代逐渐消失,这说明了 ( )
A.封建教育制度的日益发展 B.官办教育的日益兴盛
C.封建教育制度的日趋没落 D.著名学者的影响衰微
23.发电机和无线电报的问世,突出反映了
A.英国的科学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B.电学的发展落后于电的应用
C.科学理论对技术和生产的指导作用增大
D.科学理论的发展一定先于技术的应用
24.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 )
A.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B.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共计37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下列的材料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一—一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无之。” ——引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若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别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不用之于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引自梁启超《利用外资年消费外资之辩》
请回答:
(1)在上述材料中,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3分)
(2)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4分)
(3)简要评价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1801年首次普查,该郡(英国的约克郡)只有15个城镇,其人口总共2万多人;而到1891年,已经有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以上,这是增长最快的10年。而在1851年到1901年间,曼彻斯特的人口又几乎增长了一倍(而其邻近的索尔福德则几乎增加两倍)。
——[英国]A.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农村第一步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解放出一大批劳动生产力,第二步农村购销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又为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良机。于是以集体经营为主并有个体、私人经营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人数已达到8850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改革开放20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801—1900年英国社会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到1987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和影响是什么?(8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5分,共计41分
28.宋元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个时期科
学技术的具体表现和特征,(8分)并分析形成明清时期科技停滞局面的社会原因。(4分)
29.举例说明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简要概括这次科技发展的前提
条件和重要影响。(11分)
30.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革命派的反封建主义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差异?(4分)新文化
运动中的激进派与他们相比有哪些更进步的主张?(6分)分别指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之处。(5分)
历史参考答案(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A | C | A | C | C | C | D | C | D | A | C | B | C | D | C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
|
|
|
|
C | C | C | A | B | C | C | C | D |
|
|
|
|
|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共计37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传统的轻视商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2分)商业
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2分)民主平等的社会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
变化。(2分)
原因: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开始,西方民主、平等的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2分)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提高。(2分)清政府开始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2分)
26.(1)经济思想:发展工业,以工立国;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工业生产。(3分)
(2)历史因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派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的 主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学、经济学传人中国; (4分)
(3)梁启超的思想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富强,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是爱国和进步的思想。(4分)
27.19世纪以来,英国的城镇数量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非常迅速,近代城市大量兴起,城镇化运动加速。(3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1765年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的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3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迅速发展。(2分)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2分)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采取了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决策和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企业的措施,使农村的劳动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2分)结果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第30题15分,共计41分
28.1.主要成就:①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②建筑技术的提高。③科技著作《梦溪笔谈》。④郭守敬主持全国天文测量,主持编定《授时历》。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4分)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4分)
明朝中期以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在强化国家机器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严酷的专制政策,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思想活力。对外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文化无法与世界交流,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地步。(4分)
29.基本特点: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紧密,在能源、机器(或交通)、信息传播领域取得突破,
迅速用于工业生产。(4分)
前提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的相继确立和发展为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2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殖民掠夺的不断加剧为科技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需求。(3分)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积累了经验。(1分)
重大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使资本和生产日益集中,产生垄断,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帝国主义。(4分)(如回答: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更加成熟;或使落后国家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可以各给1分,但本小问最高不超过4分)
30.政治方面,革命派反对改良,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方面,反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4分)
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和道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一批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6分)
不足之处:维新派的思想没有涉及反对封建的土地制度,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激进派没有注意同群众运动相结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