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训练题(9)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本卷共90道选择题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填入答题栏内
答题栏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1.灭夏的商部落居住在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长江流域
2.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对象不包括
A功臣 B王族 C先代贵族 D外戚
3.商和西周时期关于农业发展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青铜农具普遍使用 B人们已懂得使用绿肥
C“五谷”都已种植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4.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主要是因为
A青铜器生产水平较高 B青铜铸造是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C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D青铜器生产规模大
5.奴隶社会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分散劳动不便于管理 B生产力低下
C劳动中需要分工配合 D防止奴隶逃跑
6.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是
A秦国 B燕国 C魏国 D齐国
7.长平之战发生在
A东方各国衰落之后 B春秋后期
C赢政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之后 D江南地区
8.《考工记》反映的是哪一国的手工业工艺
A 齐国 B 燕国 C 楚国 D赵国
9.春秋战国时期对民族融合起促进作用的是
A各国的变法 B诸侯的争霸 C百家争鸣 D私田的出现
10.春秋时期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 B井田制的瓦解
C奴隶不愿耕种公田 D国家政策的鼓励
1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A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青铜制造上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C人们已能用曲造酒 D冶炼上发明了灌钢技术
12.齐国“相地而衰征”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A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B防止了土地兼并
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改变了以人为主的征税标准
13.秦商鞅变法中“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了法制教育 B加强了思想控制
C安定了社会秩序 D由人治开始转为法治
14.战国时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诸侯割据
C言论自由的政策 D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
15.诸子的下列思想,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
A兼爱 B无为 C仁政 D法治
16.韩非子主张的法治与我国今天的法治相比,差异在于
A法律体现统治者意志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要向全国公布 D使法律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17.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墨子
18.叙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著作是
A《春秋》 B《墨经》 C《诗经》 D《道德经》
19关于秦朝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土地按亩纳税 B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C全国统一车轨 D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20.自身不服役而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这种税叫
A更赋 B庸 C 调 D杂税
21.对秦始皇确立的皇权至高无上的解释,不准确的是
A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
B政事无论大小,最后由皇帝裁决
C一切官吏由皇帝任免
D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22.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汉武帝时期 B西汉后期 C东汉初期 D元朝时期
23.两汉时期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其措施是
A和亲 B设郡县 C设都护 D设都督府
24.与汉匈边境贸易兴旺起来有关的是
A昭君出塞 B张骞通西域
C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 D西域都护的设置
25.下列主张最具反封建性质的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兼爱、非攻
C民为贵、君为轻 D均田免粮
26.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 日本 B印度半岛南端
C非州 D欧州
27.秦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辰韩被称为“秦韩”,反应的史实是
A辰韩是秦国的属国 B辰韩与秦的语言、称谓等方面与秦相似
C辰韩由秦姓人建立 D与秦朝同时
28.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的是
A《缀术》的出现 B圆周率的精确推算
C《九章算术》的出现 D十进位计数法的出现
29.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C南方超过北方 D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大规模开发
30.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的人是
A西晋葛洪 B东晋葛洪 C南朝陶弘景 D北朝陶弘景
31.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会周期性地发生,其根源是
A封建土地制度 B封建经济的发展
C封建皇朝的更替 D贫富不均
32.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是
①张衡 ②刘徽 ③祖冲之 ④ 裴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3.王充与范缜都主张精神与形体不可分,但出发点不同,范缜的出发点是
A针对鬼神迷信思想 B针对佛教形神分离观点
C针对道教神仙观 D针对儒学“天人感应”观
34.汉字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末年 D曹魏时期
35.隋时营建两都的建筑师是
A宇文恺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36.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其相应措施是
A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B量才受用
C轻徭薄赋 D 虚怀纳谏
37.瓷器中的精品秘色瓷属于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红瓷
38.作过我国古代统一皇朝都城的是
①开封 ②南京 ③北京 ④杭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9.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巩固隋对全国的统治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去江都游玩
40.隋朝大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局的主要依据是
A洛阳是政治中心,粮食需求量大 B洛阳附近盛产粮食
C洛阳交通便利,便于粮食的集散 D洛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长久地储存粮食
41.对开元盛世的出现作出过贡献的皇帝,下列哪一组说法最准确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D唐太宗、唐玄宗
42.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者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43科举制发展到武则天时期出现了
A进士科 B殿试 C 糊名法 D“自存”求官制度
44 隋文帝对军事制度的改革表现在
A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 B废府兵制
C实行募兵制 D增加军府的数量
45关于两税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收田亩税 B 按资产交纳户税
C把杂税并入田亩税 D分春、秋两次交税
46唐高祖后,唐朝通用的货币主要是
A五铢钱 B半两钱 C开元通宝 D白银
47.唐朝时出现了具有银行功能的
A邸店 B柜坊 C草市 D店肆
48.唐朝时有句谚语“扬一益二”其中“扬一”是指
A扬州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B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C扬州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 D扬州的丝织品质量全国最高
49.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0.与唐朝政府有使节往来的国家是
①日本 ②东罗马 ③大食 ④西罗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51.从实测里得到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科学家是
A张衡 B僧一行 C祖冲之 D郭守敬
52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
A唐朝中期 B唐朝末年 C北宋初年 D元朝
53.与北宋官吏多相关的是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②科举制的发展 ③统治面积的减少 ④人口的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4.仿照汉字偏旁创造的文字是
A 契丹文字 B西夏文字 C蒙古文字 D吐蕃文字
55. 管形火器的出现最早是在
A唐末 B北宋 C 南宋 D元
56.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
A整顿吏治 B解决财政危机
C改革税收制度 D改革军事制度
57.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原则是
A有利于科举制的公正性 B 有利于防止形成宗派关系
C最大限度扩大统治基础 D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
58.北宋实行更戍法的目的是
A防止武将专权 B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C使士兵得以轮流休息 D防止士兵造反
59.元朝澎湖巡检司管辖的琉球即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库页岛 D澎湖
60.元朝的宣政院除统领宗教事务外,还管辖
A蒙古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域地区 D西藏地区
61.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的政治措施着重于
A加强君主专制 B消除地方割据因素
C加强边防力量 D镇压人民的反抗
6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63同为女真人创立的、兵民合一的制度是
①猛安谋克制 ②府兵制 ③八旗制度 ④租调制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①④
64元朝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被称为
A元曲 B 话本 C散曲 D水调歌头
65以反映市民生活面貌为主的词作家是
A苏轼 B辛弃疾 C 柳永 D陆游
6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实际是
A宣扬“君权神授” B宣扬禁欲主义
C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宣扬客观唯心主义
67明朝时俗称的“省”是指
A承宣布政使司 B 提刑按察使司 C 都指挥使司 D大都督府
68.陆游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他终生的渴望是
A把中国诗歌发扬光大 B祖国的统一
C解除人民的疾苦 D国家的强盛
69.与明成祖无关的是
A迁都北京 B派郑和下西洋 C设贵州布政使司 D推行一条鞭法
70.明朝时管理东北的是
A奴儿干都司 B辽阳行省 C黑龙江将军 D岭北行省
71.在清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是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
72.明朝时,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 D政府的推广
73.对一条鞭法叙述错误的是
A以田亩为征税标准 B一年只收一次税
C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收取 D用银两收税
74 清朝的“更名田”是指
A国家把荒地分给农民 B允许土地转让
C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D归还原明朝藩王霸占的土地给农民
75.“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反应的现象应在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76.明清“改土归流”政策主要实施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 D 西北地区
77.清朝“摊丁入亩”最重要的意义是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驰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78.导致清朝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市场的是
①农民极端贫困 ②地主和商人把剥削来的钱财用来买田置地
③国内关卡林立,限制手工业规模 ④闭关政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9.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是
A建立僧官制度 B设立卫所
C册封达赖和班禅 D设置驻藏大臣
80.与清朝政府有关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是
A抗击倭寇 B击败荷兰,收复台湾
C打败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 D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81.郑和下西洋不能长久继续下去的原因是
A闭关政策的影响 B 西方国家的入侵
C不计经济效益导致负担沉重 D郑和的逝世
82.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
A《四库全书》 B《永乐大典》 C 《古今图书集成》 D 《坤舆万国全图》
83.在农与商的关系的看法上与商鞅观点截然不同的是
A孔子 B黄宗羲 C 李贽 D顾炎武
8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点是
A反理学 B有唯物主义思想
C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重视科技
85.与《水经注》相类似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86.小说成为明清时期文学的主流,这种变化是由于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文字狱的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几经变法,据此回答87-90题
87.关于汉初的侯国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相当于县 B无治民权
C 可拥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D受所在郡监督
88.北宋的通判
A 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B负责监督知州
C管理地方财政 D管理地方司法
89.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是
A蒙古族居住区 B女真人居住地区
C首都周边地区 D新疆地区
90.清政府设立的地方行政单位不包括
A省 B将军辖区 C办事大臣辖区 D理藩院
高三历史训练题(9)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参考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C | D | A | B | B | D | A | A | B | A | D | A | B | D | A | B | C | B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D | A | C | B | B | A | D | B | B | C | B | B | A | B | B | D | A | C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A | B | B | C | C | B | B | A | B | C | B | B | D | B | B | B | A | A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C | A | D | A | B | D | B | D | C | C | C | C | A | B | D | A | D | A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B | C | D | B | C | B | D | C | C | A | B | A | D | B | C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