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出发点都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西洋沿岸,这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商路的终点都在大西洋沿岸

  B.伊比利亚半岛离美洲、非洲最近

  C.葡萄牙、西班牙的造船技术最发达

  D.葡、西两国王室都支持开辟新航路

  2.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  )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B.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圣地位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

  D.“地心说”谬论被哥白尼“日心说”推翻

  3.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结局是  (  )

  A.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D.内阁制开始形成

  4.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  )

题号

1-35

  36

  37

  40

  41

  42

总分

评分

  A.宣传天赋人权  B.提倡自由平等

  C.反对教权主义  D.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5.法国大革命中,被列宁称为“用真正革命的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的行动,指的是

  (  )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

  C.国民公会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国家 年份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英国(1851)

约1800万人

48%

52%

法国(1851)

约3600万人

75%

25%

俄国(1851)

约5900 万人

93%

7%

美国(1851)

约2300万人

87%

13%

  6.下列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  B.宣称种族之间平等

  C.立足于三权分立学说  D.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7.对该表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①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②《宅地法》促进了美国农业人口的增加

  ③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化的程度低于英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C.①③④    D.②③④

  8.19世纪中叶,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A.资本主义发展步入工业社会  B.无产阶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国富论》倡导自由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9.下列有关近代德意志统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俾斯麦是统一战争的领导者  B.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

  C.民族起义促进了德意志统一  D.萨多瓦战役对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影响重大

  10.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其主要特点有  (  )

  ①普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  ②有的国家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③没有形成先进的斗争纲领  ④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封建主义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①③④

  1l 19世纪中期,英国在海外疯狂拓展殖民地和市场;而俄国则不断蚕食周边国家领土

  造成两国对外扩张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

  A.两国地理、气候条件不同  B.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发展不同

  C.两国的民族秉性存在差异  D. 两国的军事力量相差十分悬殊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

  A.亚洲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拉美完全成为英美的势力范围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3.20世纪初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梦想的最重要的发明是  (  )

  A.滑翔机  B.飞艇  C.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  D.热气球

  14.近代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不同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是  (  )

  A.垄断集团同军事集团相勾结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政府大力扶持私人垄断组织  D.带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15.19世纪末,英国某官员说:“我们若失去了印度,我们帝国将日暮途穷了。”这表明随

  着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  (  )

  ①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②英国把印度视作帝国生存的重要条件

  ③印度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关键因素④殖民地对英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这是主要是因为  (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  B.个别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进行扩张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17、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结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18、马克思指出:(在印度)不管英国是干出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

   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表明  (  )

   ①英国在印度的活动具有双重的历史作用

   ②英国资本主义冲击了印度的封建制度

   ③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不具有侵略性质

   ④既谴责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又肯定其客观进步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列有关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反抗斗争的方式多种多样

   C.均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D.有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新格局被称为  (  )

   A.雅尔塔体系   B.美苏两极格局

   C.凡尔赛体系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其主要内容是用余粮征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

 22.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  )

   A.通过实践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找到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确立了市场和商品经济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23.20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社会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  (  )

   A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B.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的矛盾

   C.世界各国人民与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

   D.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4.二战期间,苏美两国达成了许多决议,其中未能实现的一项是  (  )

   A.战后德国民主化  B.战后建立联合国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战后实行战略合作

25.下列二战期间的国际会议,其中明显体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他国主权的是

   (  )

  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6.雅尔塔体系实质上反映了  (  )

   A.倡导和平、民主和国际合作  B.美苏力图独自控制欧洲

   C.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D.美苏力图维护和扩大各自的既得利益

27.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

   ①稳定欧洲资本主义制度  ②推行“遏止共产主义”的战略

   ③帮助西欧各国经济复兴  ④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8.二战后50至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 政局稳定,经济基础雄厚  B.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经济生活

 C.美国资本的大力扶植  D.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9.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对“滞涨”的含义,理

 解准确的是  ( )

 A.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  B.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D.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30.勃列日涅夫之所以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主要是为了  (  )

 A.增强军事力量  B.改善人民生活

 C.发展民用经济  D.建立工业体系

31.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  (  )

 A.东欧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B.东欧国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苏联模式在东欧的影响  D.广大人民关心并支持社会经济改革

32.下列各项能表明两极格局解体后,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加剧的事件是  (  )

 ①朝鲜战争  ②第一次中东战争  

 ③海湾战争  ④前南斯拉夫地区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3.多极化是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产生这一趋势的根源是 (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第三世界作为重要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世界军事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34.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表现为  (   )

 ①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②国际贸易的大幅增长

 ③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④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35.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  (  )

 A.自由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6题18分、37题16分、38题14分、39题18分、40题14

   分,共计80分)

 36.阅读下列英国近代历史大事,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8分)

   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10个国家的产品参展。

   1854年,英法军队在克里米亚登陆,围攻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1856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从英国开始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欧洲各国,成为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同年,英国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1870—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从32%-F降到14%。

 (1)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2分)

 

(2)首届世博会的举办和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反映出19世纪中期世界经济

 发展的什么特点? (4分)

 

(3)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联合法国对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以及镇压印

 度民族大起义,就其目的来说,三者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前两者与后者又有什么

 不同之处? (2分)

 

(4)1870—1913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

 因何在? (4分)

 

(5)综合上述英国近代历史大事,能得出什么结论? (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806年,拿破仑宣布:“凡与不列颠岛的一切通商以及一切通讯均禁止之.”

 材料二 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称:“法国政府声明,它不以要求确定英国占领的期限

 或其他方式妨碍英国在埃及国内的活动;英国方面承认,法国有权维持摩洛哥国内秩

 序……”

 材料三 1945年,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戴高乐声称:“新时期使我有可能着手执行我为祖

 国制订的庞大计划了……从政治、经济和战略观点出发,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

 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

 和盎格鲁萨克森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 注:①盎格鲁萨克森:戴高乐用以泛指英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分析材料一,法国对英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其目的是什么? (2分)

 

(2)分析材料二,法英两国通过什么方式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 (2分)

 

(3)分析材料三,应如何理解戴高乐所说的“新时期”? (2分) 戴高乐的这番言论表

 达了什么思想? (2分) 其目的何在? (2分) 试举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戴高乐的这

 一思想在法国外交实践中的运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法国近现代外交政策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

38.阅读下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14分)

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示意图

(1)读图,从世界经济方面看,图例所列的有关数字说明了什么? (2分)

(2)在APEC成员中,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几乎同时崛起。回溯历史,两国的经历有什么

 相似之处? (2分) 两国的经济崛起,又有哪些相似的成功经验? (4分)

(3)1991年,中国加入APEC。十年后的2001年,APEC系列会议即在中国成功召开。这

 说明了什么? (2分)

(4)在APEC成员中,中国和美国、日本的经贸往来居重要地位。但在中美、中日交往中,

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指什么?请分别指出来。(2分)

(5)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APEC的成立,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鲜明体现。这一重大国

际经济发展变化,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9.两极格局的本质是美苏对峙和争霸。试根据有关史实简要说明,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

   和壮大,美国和苏联在争霸的不同阶段,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各自先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

   化?其原因何在?  (18分)

 

 

40.从19世纪末的工业强国,到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连

   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何在?请据有关史实,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之。

   (14分)

  

西城区高三世界近现代史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01.D   02.C  03.B  04.D  05.C  0 6.B  07.C  08.A  09.C  10.D

   11.B  12.C  13.C  14.C  15.C  16.D  17.D  18.A   19.C  20.D

   21.A  22.B  23.C  24.D  25.C  26.D  27.A  28.D  29.C  30.A

   31.B  32.C  33.D  34.A  35.B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6题18分、37题16分、38题14分、39题18分、40题14

   分,共计80分)

   36.答案要点(18分)

   (1)“世界工厂”。(2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4分)

   (3)针对海外市场和原料卢地。(2分) 前两者:扩大、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后

   者:巩固已占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4)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旧工业部门设备陈旧,用于更新设

   备和采用新技术的投资严重不足);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资本家仍能从殖民地获取巨额利润。(4分)

   (5)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最早完成和对海外的扩张、掠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经济发展缓慢,失去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走向衰落。

   (4分)

   37.答案要点(16分)

   (1)封锁英国。(2分) 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和霸权。(2分)

   (2)彼此承认对方的殖民特权。(2分)

   (3)法国光复后。(2分) 西欧国家联合。(2分) 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之成为美

   英与苏联之间有力的第三种势力。(2分)  1967年,法国主导的欧共体成立;20世纪90

   年代进而发展为欧盟。(2分)

   (4)维护本国(统治阶级)利益,提高本国国际地位。(2分)

   38.答案要点(14分)

   (1)经济实力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分)

   (2)遭受列强殖民统治。(2分)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和

   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的影响日益重大。(2分)

   (4)中美:台湾问题:中日: 日本右翼否认侵略战争。(2分)

   (5)由于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逆一步加深:为求自身经济发展,促

   使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2分)

  

39.答案要点(18分)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分)

   美:敌视、孤立中国。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和实行霸权主义,对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发

   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 苏:由友好变为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破

   裂。原因: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6分)

   美:由敌视转变为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与苏争霸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入困境,遂实行对外战略重大调整。 苏:加大对中国压

   制和军事威胁。原因:与美争霸暂处上风,加大全球扩张和争夺的力度。

   (3)20世纪80年代(6分)

   美:与中国关系正常中有波折。原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力、影响日增,中美经贸

   发展不断扩大;而美坚持霸权政策,利用台湾等问题遏制中国。 苏:与中国的关系逐步

   改善并实现正常化。原因:苏经济政治体制弊端丛生,与美军备竞赛力不从心,从对外扩

   张转向全面收缩。

   40.答案要点(14分)

   (1)美国建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共和政体,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奠

   定了基础;西进运动的推进以及《宅地法》的颁行,既促进了西部开发,又普遍造就了有

   利于机械化生产的个体农场和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特别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美国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普遍产生了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局部

   调整:由此,19世纪末,美国跃入工业强国行列,一战后又进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20世纪30年代,在克服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

   式,收到成效,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局部调整:二战后,在第三次工业革

   命的浪潮中,再次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经济的持久发展;另外,自建国以来不

   断的(欧亚)移民,既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科技和充足劳力,也有利于美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上述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有利条件、有

   利机遇及其对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所做的重大调整,稳定和促进了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领先

   地位:而这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或缺或迟滞一步的。(14分)

   以上各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不必拘泥于答案表述。言之成理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