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据此回答1-2题。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应出自: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2、下列制度或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募役法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C、总结南朝农牧业生产经验D、发展农业以保障生活需求

4、西汉武帝和元世祖都:

A、加强对新疆的统治 B、重视对官吏的监察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5、辽国(契丹)能够维持与北宋政权长期对峙书面的根本原因是他们:

A、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 B、迫使北宋政府订立丧权和议 C、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D、培养了一批亲辽官员

近代列强侵华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据此回答6-7题。

6、19世纪40年代,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动力是:

A、清朝顽固奉行闭关政策 B、率先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C、扩大对法国的优势地位 D、维护走私鸦片的高额利润

7、《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台湾后,台湾人民:

A、要求清政府迁都再战 B、希望叛国干涉还台 C、被迫接受日本殖民统治 D、组织军队抗击日军

8、导致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列强各国都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②提倡国货运动的高涨 ③实业救国等爱国思潮的推动④涨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各项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清政府不公正地解决国人与洋教间的矛盾 B、西方在华教会活动猖獗肆意欺压中国人民C、各国侵略军公开抢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D、在列强抓起瓜分狂潮中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10、中共二大《大会宣言》指出:“这种协同的侵略,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使四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都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改变了既定的革命任务 B、调整了对帝国主义的态度 C、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开始领导世界革命运动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据此回答11-12题。

11、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A、以国民党身份发动和组织工农运动 B、成功地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C、组建国民革命军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 D、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

12、1941年皖南事变:

A、标志着国民政府开始积极反共 B、严重削弱了中国抗日力量 C、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使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

13、1933年底临时党中央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这些口号说明当时的临时党中央:

A、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情 B、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艰巨性 C、要求红军准备进行战略转移 D、看到了反革命力量异常强大

14、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日军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 B、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改变内外政策 C、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D、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革命公开投敌卖国

15、下列有关1949年上半年中国革命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基本结束 B、国民党假和谈骗局被彻底揭穿 C、美国始终坚持援助蒋介石集团 D、中共解决了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6、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其中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①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②实行区域自治 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④推行改革开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7-19题。

17、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都:

A、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由盛转衰 B、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加强世界各地间经济文化交流 D、引起金银贬值和商品价格猛涨

18、法国《人权宣言》提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见,《人权宣言》认为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保证: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议会是立法机关 C、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D、人们的绝对自由

19、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 B、多次解散了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D、颁布了多部法典

20、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德国和意大利在19世纪70年代初都:

A、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B、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C、涌现了传奇色彩人物 D、打败了法国的武装侵略

21、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A、以工场手工业为经济基础 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C、指导了英国宪章运动 D、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暴力夺权

22、与匈牙利大规模改革不同,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纲领》提出:

A、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 B、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23、下列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发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裁减军备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 B、经济滑坡与民族分离活动使局势动荡 C、实施战略收缩并逐渐退出东欧地区 D、政治改革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24、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主要原因是政府:

A、实行社会经济私有化政策 B、推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政策 C、与产油国一起提高石油价格 D、实话农业集体化以保证工业发展

25、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

A、萌发于世界范围的战争过程 B、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D、突出技术革命与产业的结合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1:“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唐代后期,江南地区成为唐政府的粮食基地。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古代史》

材料2:(清前期)江浙是缺粮最多的省份。江苏的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等府厅缺米,是由于棉田多于稻田。苏州府九县原是稻的高产区,年产米达2200万石,但因工商业发达,外省“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浙江南部温州、处州,所产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北部杭、嘉、湖原是高产区,但因桑蚕发达,“每岁产米不敷数月口粮。”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3:江浙皖人口与耕地面积估计:

1661年

1724年

1757年

1812年

人口(万人)

3086.6

3505.5

5969.7

9826.9

耕地面积(万亩)

18654.7

19829.2

20080.8

21237.1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1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3分)

(2)    比较材料1、2,概括清朝前期江南地区经济发慌的主要特点。(3分)

(3)    概括材料2、3中的矜持现象。(2分)

(4)    根据材料1、2、3,概括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27、阅读下列我国人大不同时期通过的三部宪法的节选内容,回答所提问题(13分)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第七条:……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并且以发展生产合作作为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主要道路。

第八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它生产资料所有权。

第十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它资本所有权。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2: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七条: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

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一般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

              ——摘自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3: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的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产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历史背景,评述我国宪法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过程。(13分)评述内容应包括背景、内容以及简单评价。限200字,超过220字要扣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1888——19894年日本工厂和蒸汽机数量:(为柱形图)

1888年:工厂数:1691家,蒸汽机数:409台

1894年:工厂数:5985家,蒸汽机数:1808台。

材料2:1901年,日本八幡钢铁厂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八幡钢铁厂的比例),其原料主要是从中国掠夺的湖北大冶铁矿石。

八幡钢铁厂钢产量占全国比例的82%;铁产量占全国比例的53%。

回答: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日本此时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    此时,经济的变化对日本政治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

三:问答题

29、“以民为本”是唐太宗施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结合隋朝末年的相关史实,说明唐太宗倡导“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4分)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分)

30、文物是历史文字记载的重要补充,仔细阅读下列文物资料,回答问题:(13分)

(注:三件文物分别为:太平天国时期的田凭;《民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给农民的耕田证书。)

(1)    判断文物一出现的大致时间,你认为这一文物是否很普遍?说明理由。(3分)

(2)    结合史实说明《民报》创刊的主要目的。这实现这一《民报》的最终目的,报纸的创立者们进行了哪些努力(至少两个史实)?结果如何?(4分)

(3)    与文物一相比,文物二的出现说明了哪些历史进步?(2分)

(4)    文物三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与文物一、二相比,文物三有何特点?(2分)

31、大国崛起实际意味着国际格局的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    试述一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表现。(3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    为改变旧的国际格局,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3分)

(3)    举例说明美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3分)这些变化导致了哪些相同的结果?(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