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
B、 镐京与东都洛邑由周王统辖
C、 周王是天下诸侯的共主
D、 诸侯国是西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有关的是①汉初休养生息 ②解决王国问题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实行独尊儒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④三省六部制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6、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
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
7、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8、下列城市,在近代史上最晚开放为商埠的是
A、南京 B、厦门 C、天津 D、杭州
9、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不包括
A、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大机器生产
B、 洋务派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
C、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
D、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机器工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10、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①首先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②其核心主张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中国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④使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政治领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
B、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看法存在全盘否定和倾向
C、 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 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1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主要原因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D、井冈山具备开辟根据地的条件
13、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出现两个战场,最早形成两个战场战略格局的地区是
A、东北 B、华北 C、华东 D、华南
14、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下列对发出这一号召时所面临的形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战略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北平已处于和平解放的前夕
C、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划江而治" D、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
15、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性地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下列对该政策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B、使被改造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6、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初步建成东北重工业基地 ②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下列科技成就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前取得的是
A、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同步实验通迅卫星发射成功
C、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D、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8、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19、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南方种植园经济被废除 B、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转变
C、产生了垄断组织 D、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20、19世纪以来的30年中,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革命,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已普遍建立并趋稳定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B、 亚非拉民族运动尚未出现新的领导阶级 D、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
21、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A、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D、 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22、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这是因为①各国政府干预经济 ②国家间争夺世界市场 ③各国政治丑闻迭出 ④各国加强对外掠夺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23、马歇尔计划使美国得到的经济利益主要是
A、控制西欧国家的经济命脉 B、使欧洲成为重要的原料产地
C、扩大了美国在欧洲的销售市场 D、收回了战争中在欧洲的贷款
24、东欧剧变第一阶段经济困难的主要表现是
A、市场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 B、发展速度慢,人民生活水平缺乏改善C、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D、产业结构不合理
25、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白领工人"阶层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A、工人地位提高 B、劳、资矛盾缓和
C、工为素质提高 D、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变化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26题10分,和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纺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中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时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擅自《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摘自《中华民国约法》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2分)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2分)
(2) 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2分)
(3) 根据材料二,归纳〈〈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2分)
(4) 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和〈〈约法〉〉的认识和评价。(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300 87% 13%
回答:
(1) 从世界历史看,城市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2分)
(2) 比较统计表中的各国城市化程度的不同。(3分)
(3) 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7分)
三、 问答题:本大题共3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3分,共计41分。
29、清朝前期(1644-1840年)统治下的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西欧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诸方面有何不同?(10分)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观察,两者的根本区别何在?(2分)这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有何影响?(2分)
30、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3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5分)
(3)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分)
(4)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分)(提示: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
31、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欧国家、东欧国家、东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各呈现什么特点?(6分)同期的中国与之相比有何缺陷?(3分)这些缺陷在后来是如何弥补的?(3分)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A 5B 6C 7B 8D 9D 10、A 11C 12C 13B 14D 15C 16D 17A 18C 19B 20A 21C 22A 23C 24B 25D
二、26、(1)变化: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丝绸的产地主要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时代植桑、丝织技术开始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期以后,南方的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丝绸业的中心已经在四川和东南沿海地区。
(2)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殖;历代帝国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
27、(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大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体现了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共性和民主性。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一手炮制的,是对《临时约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28、(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3) 英国人口中城市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高于其他各国。法国、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所发展,但水平与英国有较大的差距。俄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没有展开,农村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处于绝对优势。
(3)原因:英国于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通过推行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城市代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法国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美国独立后,南方存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也使大量人口无法自由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尚未开始工业革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三、29、政治: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康乾盛世后清朝统治走向衰落;西欧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英、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欧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英法等国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发展转为停滞,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欧洲产生近代自然科学,启蒙运动兴起(或人文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对外:清朝奉行闭关政策,西欧进行殖民扩张。
当中国仍在封建末世徘徊之际,资本主义已在西欧兴起,西欧进入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明显落后于西欧兴起的资本主义时代潮流,这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
30、(1)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3) 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特点:西欧各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先进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国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 东欧各国着手改革,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或扩大企业自主权,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改革大都无成效、经济依然陷入困境。 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的缺陷:没有适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固步自封,缺乏与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经济建设。
弥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积极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