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此回答1-3题
1.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 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2.太平天国时期,其统治区内普遍存在的土地制度是
A.农民土地所有制 B.地主土地所有制
C.集体土地所有制 D.太平天国土地国有制
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作用有
①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 ②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④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回答4-7题
4.19世纪40-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设银行,目的是
A.独霸中国金融 B.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加紧资本输出 D.适应洋行贸易需要,方便汇兑
5.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抢得修筑铁路权产生的危害有
①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 ②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③便于掠夺财富,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④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一战期间,在华经济势力位居首位的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7.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在中国得到恢复和发展,它与近代外资企业的主要不同是
A. 采取中外合资经营 B. 必须向中国政府纳税
C.采用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D.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私人资本主义是近现代中国最活跃的经济因素。据此回答8-10题
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定义包括
①是国内资本,而非外国资本 ②是民办,而非官办 ③是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④产品在国内销售,而非国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9.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③受封建经济的束缚 ④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10.过渡时期政府采取的以下措施,不针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是
A.稳定物价 B.五反运动 C.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先后产生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据此回答11-13题
11.19世纪中期,在中国创办的外商企业
A.依据不平等条约开办 B.以掠夺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目标
C.生产商品销往内地 D.主要为中外商品贸易提供服务
1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共同点有
①受西方侵略影响而产生 ②以“求富”为目的 ③属近代企业 ④属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②③
13.对官僚资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僚资本就是“四大家族” B.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C.是一种垄断性的资本 D.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经历曲折的过程。据此回答14-17题
14.新中国建国初,建立国营企业的主要意义是
A.消灭了官僚资本主义 B.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C.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实现国家财政的稳定
15.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其实质是
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B.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继续调整生产关系
C.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部分调整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
16.与西方工业化相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业化的最突出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机械化
C.突出国防工业的地位 D.国营经济是工业化的主导
17.改革开放后,对城市经济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实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 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 ④优先发展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②③④
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据此回答18-20题
18.英国实现扭转对华正当贸易逆差目标的最终实现,是通过
A.走私鸦片 B.第一次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加大资本输出
19.二战结束后,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其原因是
①欧洲、日本普遍衰落 ②美蒋勾结 ③美国商品享有比其它国家更低的关税 ④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0.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最主要表现是
A. 引进外资数量剧增 B.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C.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D.进出口总额进入世界前列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人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象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朱镕基“新加坡讲座”
回答:(1)材料一:“这是历史上形成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观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西部开发目标上各有何侧重?
(4)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为何毛泽东把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邓小平则放在沿海?
22.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和有利影响?
(3) 两次工业革命给中、日两国哪种相同的机遇?为何结果不同?
(4) 第三次科技革命前期,中国为何没能抓住机遇?后期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
答案:1.A 2.B 3.A 4.D 5.D 6.A 7.D 8.A 9.C 10.C
11.D 12.B 13.A 14.B 15.B 16.D 17.C 18.C 19.B 20.D
21.(1)近代以来,沿海地区受西方侵略时间早、程度深,自然经济解体快。近代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
(2)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利用东部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的发展。
(3)前者侧重于实现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需要;后者侧重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五十年代,两大阵营对峙,沿海局势紧张,从国防战略出发,工业发展重点放在内地。七十年代后,中国国际环境改善。沿海在投资环境上具有明显优势,从迅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出发,率先发展沿海经济,以此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22.(1)资本主义侵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近代经济成份相继出现。
(2)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展开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争夺,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阻碍民族经济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又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也有利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相同机遇: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提供较快发展的可能性。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掠夺、封建顽固势力的阻碍;日本已经明治维新,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4)前期:国共内战;新中国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国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后期: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