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历史高考模拟测试题(一)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始社会中陶器的使用表明了
A生产工具有了重大改进
B原始人群扩大了活动范围
C氏族公社扩大了生活领域
D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2以下诸侯国中属于最早分封的是
A齐 秦 吴  B鲁 宋 卫  C赵 魏 秦  D燕 楚 越
3以下朝代治理淮河流域有一定成效的是
①战国时期②西汉时期③东汉时期④三国魏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历史上所出现的“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①目的都是为加强思想控制;②实施的过程、方法相同;③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不同
A①②③均正确B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5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北凉、南凉、后凉、前凉、西凉的民族是
A匈奴、鲜卑、羯、氐B匈奴、鲜卑、氏、汉
C鲜卑、氏、羌、羯D匈奴、羯、氏、羌
6以下历史事件,属于农民起义性质的内容有
A巨鹿之战B垓下之围C李渊父子统一全国D朱温废掉唐朝皇帝
7南宋建立后,同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契丹族的辽②党项族的夏③女真族的金④蒙古族的政权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中国古代的改革类型有:奴隶社会内部改革、地主阶级推进封建主义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以下内容符合以上改革顺序的是()
A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周世宗改革
B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周世宗改革
C管仲改革、周世宗改革、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
D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9明朝时,加派“辽饷”的原因是为了()
A增加军费,同辽作战B筹集给辽的岁币银
C筹集同后金作战军费D加强同蒙古族友好往来
10今台湾在历史上的名称有所变化,先后称为夷洲、流求、流球、台湾。以下朝代名称的排列顺序分别同以上名称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A东汉、两晋、隋、宋B三国、隋、唐、元
C三国、唐、元、清D唐、五代十国、元、清
11鸦片战争时,正确反映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的是()
①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②法国仍处在封建的七月王朝统治之下
③德国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帮凶④美国处在“西进运动”时期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反映太平天国全盛时期的历史内容有()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太平天国进行北伐
③太平天国进行西征④洪仁提出振兴太平天国的新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20世纪初,在论战过程中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中国人“既缺乏政治习惯,又不识团体公益”的是()
A洋务派   B维新派  C保皇派   D革命派
14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没有识别袁世凯的真正目的B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松懈D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没有战胜封建经济
15袁世凯称帝后,支持帝制的有()
A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B西方列强国家
C“筹安会”的成员    D西南实力派
16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的目的是()
A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反对张勋拥戴溥仪复辟D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17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
①领导阶级②指导思想③革命目的④革命前途
A①③   B②③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1933年签订的《抗日停战协定》的双方是()
A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央红军
B南京国民政府和人民革命政府
C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红军
D东北抗日联军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近卫文NFC32发表声明,声称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近卫三原则,各种势力对其声明的反应有()
①汪精卫投敌叛国②英国驻华大使充当“调停人”
③美国驻华大使支持日本声明④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解放初期,我国建立国营经济的来源是()
①没收的国民政府的财产②没收的官僚资本
③接收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④接收的帝国主义在华的财产和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表现在()
①市场上的物价稳定②市场物资供应比较充足
③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④建国初期三大运动胜利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以下内容属于在“文革”时期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抵制和斗争的有()
①“一月革命”②“二月逆流”
③“四五”运动④“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⑤批判极左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其中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一国两制”的原则④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15世纪欧洲出现了“商业危机”。对其造成了①商品社会化和盲目性生产矛盾的尖锐;②欧洲人开辟新航路;③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③均正确   B①不正确②③正确
C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②③均不正确
25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这本著作指的是()
A《乌托邦》   B《十日谈》
C《哀悼基督》  D《天体运行论》
2617世纪与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说明了()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统治面临危机
②开明君主认识到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③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多样化
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英法在印度和北美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最后较量是在()
A七年战争期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D拿破仑统治时期
28下列有关对《国富论》一书不正确的评述是()
A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首次阐述了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C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推动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
29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表明()
①英国进一步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②阻碍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
③确定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秩序
④表明封建势力在欧洲占据优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机构在法国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①国民公会②立法议会
③三级会议
④制宪会议⑤救国委员会
A③②⑤④①B③④②①⑤C③④⑤②①D④③②⑤①
31以下历史事件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时期内容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爆发了“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
C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巴黎公社成立
32标志英法等国所执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
A西班牙内战   B吞并奥地利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
33“鲁尔危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美苏之间矛盾       B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C法国严格执行凡尔赛条约  D德国反对英国和法国占领鲁尔
3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
A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B莫斯科保卫战
C苏德战争爆发     D德国占领巴黎
35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实质是()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C维护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D两个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36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B没有党的领导
C重点放在农业改革        D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
3770年代西亚产油国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中不包括()
A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    B建立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C积极发展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摘自《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宫城”和“皇城”、“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盖主战固须先求国内统一,即主和亦非求国内统一,决不能言和。”摘自《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一) 国民党同意了中国共产党送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红军改编开赴山西前线后发表,并由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二) 国民党同意红军改编后设总指挥部 ,由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摘自1937年8月《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协议》
材料三:“对中共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共不好像十五六年前那样,而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应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摘自1939年1月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2)根据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邓小平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材料三:对小平说:“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20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时期变成了经济大国。”以上材料均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引自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
《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邓小平和钱其琛总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不得抄原句)(6分)
(2)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文革”后进行了怎样的新探索?(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41题14分,42题13分,43题13分,共40分)
41简答公元3世纪至公元6世纪,中国历史上经历的朝代和时期。概括指出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政局呈现的总趋势。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14分)
42试说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13分)
43概括指出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各国力量消长的总趋势。试举例说明其表现形式。(13分)







高考模拟测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C 2B 3 D 4 D 5 B
6A 7D 8 D 9 C 10C
11A 12A 13C 14B 15C
16C 17D 18C 19C 20C
21A 22D 23C 24B 25D
26C 27A 28B 29B 30B
31C 32D 33C 34A 35B
36A 37C

二、材料解析题
38(1)唐朝长安(1分)。“宫城”为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1分)。“皇城”为政府各部官署(1分)。“市”为繁华的商业区(1分)。“坊” 为住宅区。(1分)
(2)北宋东京(1分)。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肆”(2分)。
(3)清朝,丝织业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加多(1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3分)。
39(1)1931年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1937年实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39年国民党又提出“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3分)。
(2)1936年,当日本帝国主义将要侵占整个东北时,蒋介石对外实行不抵抗主义,对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采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2分)。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仅直接威胁了蒋介石的统治还损害了英美的利益。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下,不得不联合共产党,采联联合抗日的政策,这是蒋介石反共政策的重大变化(3分)。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采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而对共产党则以军事进攻为主。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认为国民党的政权又可以保存下来了,因此又加紧进行反共活动,分裂国共合作,这就是在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溶共”的反动政策(2分)。可见蒋介石的政策的变化,是在保住国民党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反共政策(2分)。
40(1)邓小平首先总结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否定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2分)。总结了我国的教训,在闭关自守的20年里,同日本的差距加大(2分)。钱其琛总结了东欧剧变的教训,照搬苏联的一套,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2分)。党的“十三大”总结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分)。“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强调了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中国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1分)。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分)。
三、 问答题
41朝代: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中国经历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的统一(2分)。
趋势:中国政局的发展是从统一到分裂,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2分)。
东汉中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一方,最终形成三国分裂局面(2分)。
分裂局面长久存在的原因:豪强地主和后来的士族地主势力迅速发展,这些势力世代把持政权,成为割据分裂的历史根源。东汉灭亡后,众多豪强地主变成割据一方的军阀王朝。北方的战争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北方缺乏统一的人力物力。淝水之战是有力的证明。此时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使中国政局长期处于分裂(4分)。
从分裂到统一的原因:①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打下了物质基础。②各民族的融合和人民渴望统一,为统一准备了条件。③北周的改革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④士族势力削弱,杨坚夺取政权。杨坚顺应了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使中国从分裂达到统一(4分)。
42一战中,日本利用战争的机会,扩大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势力。一战后,美日矛盾加深,为了缓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日等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反对日本独霸中国,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20年代,由于美国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而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制造济南惨案,阴谋扶植新代理人,制造皇姑屯事件。美国对日本的侵略,奉行绥靖政策。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推行南下政策,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排斥了美国的在华权益,美国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3分)。
 “二·二六”兵变后,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的日本,不仅侵华,还计划发动太平洋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美日在华矛盾更加尖锐(2分)。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要建立亚洲霸权。美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但对日本的侵华战争仍采取绥靖政策,避免卷入战争(3分)。1941年12月,日本侵略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彻底反法西斯,直到日本投降(3分)。
43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美国独霸逐渐向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发展(2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因此,二战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2分)。美国推行全球称霸战略,控制战败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上取代英日势力,成为世界宪兵,掌握核武器,操纵联合国,控制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机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4分)。
经过20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日本在60年代末,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使美日、美德之间的关系从主外关系到伙伴关系,两国成为了美国经济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使美国的霸主地位遭到挑战,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