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知识检索六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知识检索六(版权所有,翻录不究

一、新罗和唐朝交流极为频繁,表现为:1.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    人最多。以  最有名。2.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在唐都长安和沿海等地设有“     ”“    ”,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新罗立国参用唐制,还设立国学,教授     。新罗从中国引进茶种、        和制  和制   技艺。新罗人好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都受我影响。

二、   朝时中日互遣使臣,日本的       是留学唐朝回国者发动的。新政中的许多制度以唐为蓝本(政治影响)都城营建仿中国    城(建筑影响)中日贸易频繁,中日来往者有中国的      ,倭国的      等。

三、以    为纽带,中和天竺的往来大大加强,太宗时天竺遣使来华, 中国的   进位记数法传之,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著名人的        (和尚)。波斯即是今伊朗,在我国古书中也称之为安息。丝绸之路开通后,波斯同中国交往密切。张骞通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班超出使西域,97年派   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   。后来    朝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时由于受阿拉伯的侵扰,   王和其子先后来华。许多波斯商人开设    ,从唐高宗起,    (阿拉伯)和中国通使,中国的造纸术在  朝时传到  。

唐以前中国史书上称罗马为   ,他们把中国丝绸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公元166年,安敦王朝首次派使臣来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唐前期,东罗马来使达五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都喜爱穿戴中国的丝织品,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东罗马的        更多。东罗马的        也传到了唐朝。

中国和非洲有交往。(唐文化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四、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时候,雕版印刷术就已经出现了;  朝中期的书籍里,记载了制成火药的配方。③火药用于军事,始于   朝末年,其中最早使用火药的武器是    。天文和历法的显著成就。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    通过实地观测,把地理纬度的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历法的有益成分,创制了系统周密、符合天文实际的《    》,它表明了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及其著作《   》,吐蕃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宗时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编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呢)。建筑的成熟。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令建筑师    建 “大兴城”。在此基础上,唐朝将其进一步扩展,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长安城对日本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及平安京(今日本京都)的设计、建造,都有较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②隋代留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河北赵县     (又称安济桥)。它的设计者是民间工匠李春。

六、.唐   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其有了丰富的内容。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  

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     为代表的      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诗人   、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       。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      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        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

七、敦煌    有一千多个洞窟,所以又名千佛洞,现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它位于    省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    时期开凿的占了十分之六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彩塑和壁画。隋唐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扩大了,除原有的宗教人物故事画为主要内容外,    画   画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绘画的主题。宗教画生活气息    ,人物画注重用    表现人物的神态,透过变化的线条,可以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这一时期杰出的绘画家有隋朝的       与唐朝的          。巅峰时代的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是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南朝的秀美,也有北朝的雄健。关于这一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代表作及其所处的时代。唐初三大书法家为            

     基本上继承了王羲之书法潇洒飘逸的风格以及“瘦”的特点。盛唐的书法家   突破了王氏书体,笔法遒劲,方严正大,形体敦厚,尤其是点画较肥,甚至偏向于圆。中晚唐之际的      则吸收欧颜诸家之长,自成一体,时称 “颜筋柳骨”。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       

八、唐朝受西域文化及周边邻国文化的影响,隋唐乐舞集历代乐舞之大成,集各民族优秀乐舞之大成,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宋、元、明、清的乐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音乐方面,隋代的宫廷宴乐有  部乐,唐太宗时扩充为   部乐,其中著名的乐曲有《秦王破阵乐》。唐  宗创的《霓裳羽衣舞》是著名的软舞。

试概述并说明隋唐文化的特点

九、      大将赵匡胤发动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宋太祖采取“      ”“      ”战略方针,基本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不是全国统一。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因此教材只是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     ”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权的集中。由    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禁军统领权(直接原因是吸取了         的教训);设立    ,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利用    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定期换驻地的是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制”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驻   ,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②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

    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    “事无不统”的局面,设副相,即       分其     ;设     分其军权,设      分其财权:在地方,主要是派      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通判的职能是             。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即设      ,规定地方赋税留       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     运转中央,作用是以消除                 ;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    担任,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十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唐末       ,维护国家    ,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   的发展。有宋一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晋代“八王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但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严重削弱了       ;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      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        负担,   财政尤其困难。这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二、科举制度的发展。考试分为            三级。严格了考试程序使

   成为定制,录取者成为天子门生。减少考试科目,    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同时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     法,防止考官舞弊等;增加录取人数,不断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北宋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起了加强集权的作用,但也带来    局面,加重了国家的         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