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检索四(版权所有,翻录不究)
一、东晋 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南北朝时一种新的民歌即
大为盛行,南方民歌多为恋歌,短小清新,婉转缠绵,代表作有 。北方民歌,虽也有描写爱情的,但比南方民歌直率,而且多为牧歌、战歌,粗犷雄浑,慷慨爽朗。最有名的是 和 等。书法艺术始于 末年, 独辟蹊径,将 化为楷书 并称书法“二王”,又分别被人们称为“书圣”与“小圣”。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进步很快,出现了一批大画家,画往往带有 色彩,其中以东晋 最为著名。 是孙吴的著名画家,善绘佛像,是中国佛教画的始祖。魏晋以来,因为 的传播,在一些地方修建了石窟寺,石窟艺术的出现与石窟艺术本身都反映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摄入、包容,并使它本土化。山西 的 、河南 的
石窟,都有名。
二、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它不仅开创了隋朝的繁荣局面,而且为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既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又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短暂的朝代。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样是由于暴政。
年 外戚杨坚建隋,定都 , 年杨广率军攻入 (今南京)灭 实现统一。.隋统一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1、从人民愿望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2、从民族关系看, ,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步缓和并趋于消失;3、从南北方经济状况看, 隋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4、隋文帝即位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 建设,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这是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3)隋朝的强大与此时南方 的腐朽形成明显对比,隋灭陈是历史的必然。
隋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打击了魏晋以来南方的士族势力,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并为隋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 “隋朝的建设”1.兴建两都。隋文帝时修建的 和隋炀帝时营建的东京
建筑师都是 。2.开通运河。开通运河的时间从 年至 年。开通了(从北至南) 、 、 、 。运河南起 ,中经 (中心),北到 ,贯通南北,因此有利于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修的目的是
这些建设项目无疑巩固了统一,繁荣了经济。隋朝统治者进行的发展经济的建设,是通过压榨人民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繁荣之际,阶级矛盾也日趋激烈了。隋炀帝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 役和 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大量的劳动力用于非生产上,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他还采用 残酷镇压人民。 年 长白山农民首先民动起义。 年隋亡。(隋秦相似之处。)隋的建立和实现全国统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建立后采取的各项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至于隋的短暂,其根源在于隋的暴政,这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唐朝的统治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唐朝的建立的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 起兵,势力发展迅速。 年称帝,建国号为唐,定都 。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贞观之治”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 ,社会 ,经济 较快,国力 ,百姓生活 ,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的主要政绩,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 (1)政治方面:① 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② 唐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如 和 )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 。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 。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 。以 为师,大办 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 是继承隋制,以 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五、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 懦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 族地主衰落、 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 和发展 ,自创 的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 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 继续发展 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六、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 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②唐太宗、武则天的基础③本人的政绩。④ 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第一, 。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第二,大力发展 。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 教。第四,实行 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 治。发展 。设 院,广聚学者。七、三省六部制始于 而发展、完善于 。中央最高政府机构是 , (皇帝)时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职权,按运行顺序依次为 ,负责 和 ,二是 ,负责 三是 ,负责 ,六部为
有下设机构,含 、 、 、 、 、 ,其中 负责管户口和赋税等。 管官员的考核和任免。三省的长官都 是 。1、三省六部既有 ,也有 ,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 和互相 ,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相权被一分为三,且大都品级较低,皇权大大加强。2、提高了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八、随着 势力的衰弱, 势力日渐兴起(阶级关系的变动),魏晋以来注重 选官的 名存实亡。 帝,废旧选官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 帝,始建 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完善了科举制。唐承隋制→ 宗,增加考试科目,以 和 为主,→ 时,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 和 → 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 主考以后成为定制。科举制的进步作用:①抑制 势力;(它冲破了 的局面。)②扩大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吏的 素质(使 和 结合起来。);④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把 和 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历朝沿用”。
九、北魏 帝时推行均田制,目的是为了保证 和 ,这是一种按 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 的土地。不触动地主原有的土地。与此相应的赋税制就是 制,后来隋增加了 ,即“民年五十,免役收 ,”同时说明 有年龄限制,它规定交纳一定的 代役,以 代役的制度部分地推行。租调数量也有所减轻,服役时间也缩短了。唐在隋的基础上以 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男子每年向政府交一定量的 叫“租”,缴纳定量的 和 叫做调,不去服役的可交 或 代役,叫庸,唐时的庸不再有
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