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面关于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法币政策的实行在客观上对当时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B.法币政策的实施使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
C.法币政策的实施过程是对人民的掠夺过程
D.法币政策的实施制造了通货膨胀
2.“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几次大规模起义均以夺取城市为目标,这表明( )
A.我党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B.我党对敌我形势估计错误
C.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D.我党尚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3.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4.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几次大战役相继失败,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军队武器装备不如日本军队 B.国共两党军队没有配合作战
C.国民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D.国民党军队多数将领贪生怕死
5.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分析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已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义是( )
A.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B.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持悲观态度
C.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
6.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B.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C.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败
7.下面史实,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的是
①红军改称国民革命军 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③《双十协定》的签订 ④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抗战胜利以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 )
A.确保蒋介石集团控制中国 B.在中国扶植一个亲美反共政府
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D.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9.下列关于国共重庆谈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C.“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D.重庆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局面
10.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中共中央对战略反攻做出“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这里的两翼牵制是指( )
A.解放军在陕北和山东战场拖住重点进攻的国民党军队 B.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大量歼敌
C.挺进中原的三路大军密切配合 D.解放石家庄,使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11.三大战役的根本作用在于( )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B.为渡江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C.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12.以下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策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A.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B.坚持以游击战为主,创建敌后根据地
C.执行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D.发动人民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13.抗战时期和抗战后,反映解放区农村巨大变化的优秀小说有
①《小二黑结婚》 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③《暴风骤雨》 ④《倪焕之》 ⑤《李有才板话》(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14.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在性质上属于( )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摧毁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
15.下列各项中,既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又是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镇压反革命 D.没收官僚资本
16.1950年,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说:“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镇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话语中用“经济力量”压住的事件是指( )
A.银元事件 B.没收官僚资本 C.土地改革 D.米棉之战
17.1953年公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规定的建设任务而言,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变革上层建筑相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统一 D.发展科技教育与改造资本主义相统一
1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最严重不良后果是( )
A.挫伤了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B.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C.破坏了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 D.损害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20.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1.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22.“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其“左”倾是指( )
A.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错误 B.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处理方式不当
C.建国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毛泽东个人专断的领导作风
23.“文化大革命”后,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 )
A.系统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B.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调整的表现
25.中共十三大规定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部署是
①第一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②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③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④实现现代化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翻(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6.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多党合作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2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日建交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建交(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28.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事件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重新回到联合国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2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民族区域自治 ④共同发展繁荣(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兼顾
①民主党派工作 ②政治协商工作 ③祖国统一大业 ④落实民族、侨务、宗教政策(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1题8分,32题8分,共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指示,我们都始终不谕地遵循。”
——引自1977.2.7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材料二:“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通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引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引自邓小平致中央的一封信
材料四:“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弄清是非。
——引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回答:
①“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是什么?(2分)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
③材料四中的“精神枷锁”和“禁区”分别是指什么?(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必须尽一切努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
——引自中共十二大报告
材料二:“对于中共提出的爱国统一战线,作为我们民主党派来说,是竭诚拥护的。因为我们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引自雷洁琼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一看,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其意义何在?(4分)
②材料二中的“总目标”指的是什么?(2分)
③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爱国统一战线中的关系。(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3题8分,34题16分,共24分。)
33.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8分)
34.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扼要指
出这两次决策的实践结果有何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6分)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C 6.B 7.C 8.B 9.A 10.A 11.C 12.B
13.B 14.C 15.D 16.D 17.A 18.D 19.B 20.B 21.D 22.A 23.B
24.C 25.C 26.C 27.B 28.A 29.D 30.D
31.①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实质仍在坚持“文革”“左”的错误。(2分) ②一致,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思想,应注重精神实质,掌握体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运用。(2分) ③指搞现代迷信,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禁区是纠正文革及以前“左”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4分)
32.①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意义: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4分)②总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分)③关系:从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方针看,共产党将民主党派看做最重要的同盟者,从材料二看,民主党派是共产党坚定的支持者。(2分)
33.①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蒋介石打内战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2分)②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制定了正确的策略方针。(以下举一例即可)初期,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经过一年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后,适时展开主力决战,经过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敌人的主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分)③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2分)④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组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2分)
34.(1)实践结果:①“八大”以后,正确的探索被打断,党的工作重心由经济建设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被急躁冒进所代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4分)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4分)(2)原因:①“八大”后,一是由于经验不足;二是由于不少领导人不谦虚谨慎、急于求成,违反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三是过重估计阶级斗争形势。(4分)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