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2014-5-11 0:26:39下载本试卷

高三年级历史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河姆渡氏族与半坡氏族的文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种族不同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体质进化程度的差异

  2.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春秋    B.秦      C.西汉     D.东汉

  3.隋朝大运河沟通淮河和长江的一段是( )

  A.江南河   B.邗沟     C.通济渠    D.永济渠

  4.北宋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大量措施,其中首要措施是( )

  A.削夺大将兵权        B.削弱丞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扩大科举规模

  5.以下属于编年体通史的是(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6.下列赋税制度中,明确规定赋税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是( )

  A.编户齐民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7.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资金短缺  B.市场狭小   C.劳力缺乏   D.原料不足

  8.19世纪80—90年代与19世纪40—5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

  A.割取中国领土面积更大    B.索取赔款数额不断增加

  C.开放通商口岸更多      D.列强获得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9.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其共同特点是( )

  A.与封建制度衰落有关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

  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 D.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10.中国历史上首次确定三权分立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1.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①学习西方文化 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④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运动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是( )

  A.五四运动          B.省港大罢工

  C.五卅运动          D.国民会议运动

  13.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内最强的两个政治派别是( )

  A.宁汉两派          B.宁沪两派

  C.汉沪两派          D.宁桂两派

  14.下列各项与蔡廷锴无关的是( )

  A.一·二八上海抗战

  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C.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D.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15.关于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打击了敌人的后方      B.配合了正面战场

  C.抗击了日军的主力      D.加速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16.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C.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D.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17.有人说:“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份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8.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明确公开提出( )

  A.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构想

  19.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于(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0.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     B.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三个世界理论的形成

  21.西欧宗教改革后,宣布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的国家是( )

  A.德意志   B.瑞士     C.法国     D.英国

  22.在争霸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这种结局实质上反映了( )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   D.英国海军力量的胜利

  23.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意义在于( )

  A.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B.都是争取自由独立的战争

  C.都冲击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D.都鼓舞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24.20世纪初,人类可使用的最新交通工具是( )

  A.汽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

  2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经济发展不平衡        B.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C.列强开始疯狂瓜分世界     D.帝国主义间矛盾冲突加剧

  26.证明造物主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且把“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思想发生跃进的伟大学说是( )

  A.细胞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太阳中心说         D.相对论

  27.下列事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有①俄国二月革命 ②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③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④德国十一月革命(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和扩张

  C.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29.规定印度支那三国独立的国际协议是( )

  A.《日内瓦协议》        B.《开罗宣言》

  C.《埃维昂协议》        D.《波茨坦公告》

  30.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经济发展的排斥性    B.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C.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D.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33小题各12分,共34分)

  31.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2)说明上列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民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二: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的影响。

  ……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四: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照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作用。(4分)

  (2)材料三中某些农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3分)

  (3)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判断谁的观点正确?并说明理由。(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削弱……这种状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也极为复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了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了一种理解的态度,对30年代德国的违约行动采取了一种宽容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的英法等国中出现一种鼓吹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还有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将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2)综合你所列出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4小题13分,第35、36小题各14分,共41分。)

  34.汉唐两朝出现过哪些封建盛世?(3分)归纳并以史实分析说明汉唐初期经济繁荣和长治久安的共同原因。(10分)

  35.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6分)分析相同点产生的原因和影响。(8分)

  36.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促使世界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4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D 6.D 7.A 8.D 9.B 10.A 11.D 12.C 

13.A 14.B 15.C 16.C 17.B 18.A 19.A 20.C 21.D 22.B 23.A 

24.D 5.B 26.B 27.D 28.C 29.A 30.D

  31.(1)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6分)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32.①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佃、高利贷盘剥等现象。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生产资料困难和自然灾害的较大影响。实行农业合作化,可以防止农村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的重新出现,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4分) ②说明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过快,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以及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适应。(3分) ③焦点是合作化的速度问题,邓子恢的观点正确,理由是材料三表明合作化速度过快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5分)

  33.①英法两国实力削弱;部分居民对德国持宽容立场;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政局动荡影响外交政策的坚定和连续性;对苏联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7分) ②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推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要求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具有明显的反苏性质,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基础上的。(5分)

  34.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分)①战乱结束,社会趋向统一安定。 ②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③重视水利,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④积极进行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之间的友好经济文化交流。 ⑤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10分)

  35.不同点:中法战争中国军队在陆战中节节胜利,在战局有利于中国方面时结束;而中日战争时中国方面节节失利,被迫求和而结束。 相同点: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6分) 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错误的战略方针,避战妥协,贻误战机。(4分) 影响:都有利于帝国主义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大大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成为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4分)

  36.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60年代,西欧国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70年代以来,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欧共体和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5分)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50—6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希望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5分) 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形成,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开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