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测试(三)
一、选择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最主要的相同点反映在
A.实质上 B.标准上 C.背景上 D.作用上
2、下面描述的是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公元前350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予以田地的赏赐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粮食获得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地主
④十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重奖
A. ①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A.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B.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4、.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然而经济却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意发展生产
B.农民的社会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5、下列有关东汉思想家王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天人感应之说盛行 B.撰写《论衡》批判君主专制
C.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 D.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
6、我国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最早开始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 东汉
7、佛教传人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却没有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C.民间道教的抵制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8、结束分裂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秦朝、汉朝、西晋、隋朝 B、西汉、隋朝、北宋、元朝
C、秦朝、唐朝、北宋、元朝 D、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9、.北魏“租调制”规定的“调”是指:
A. 户税 B. 田租
C. 徭役 D. 兵役
10、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11、唐朝时某人在中央负责政令审批工作,那么他应任劳任怨供职于: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户部
12、募兵制与唐初的府兵制相比,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驻守位置 B.兵士待遇
C.农民的负担 D,兵将的隶属关系
13、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大量土地分配给皇室、贵族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北宋采取“守内虚外”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先南后北”战略的需要 B.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C.防范和镇压人民的需要 D.征辽战争的失败
16、王安石变法措施中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是⑴青苗法 ⑵募役法 ⑶方田均税法 ⑷市易法 ⑸将兵法 ⑹整顿太学
A、⑴⑵⑶⑷⑸⑹ B⑴⑶⑷⑸ C⑴⑶⑸⑹ D⑴⑵⑶⑷⑸
17、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的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王朝实行闭关政策
B.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
C.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
D.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的应用
18、下列有关中日关系史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交往开始于东汉光武帝
B.隋唐文化对日本影响最为深远
C.明朝中后期中日矛盾最尖锐
D.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开始主宰中国
19、我国管形火器的出现是在
A、五代时 B、北宋时 C、南宋时 D、辽代时
20、《资治通鉴》中无法查到
A.东京城乡居民用煤作生活燃料的史料 B.有关治乱兴衰的史料
C.古代君主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得与失 D.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此消彼长
21、宋朝张择端能画出《清明上河图》,最根本的是因为 ( )
A.当时绘画题材广阔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要
2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B、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以失败而告终
23、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方是 ( )
A.陕西 B.甘肃 C.河南 D.山东
24、西周实施分封制、秦朝实施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共同目的是 ( )
A.巩固封建统治 B.控制边远地区
C.防止地方割据 D.巩固本朝统治
25、从根本上说,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能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和“汉法”,适应和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及。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材料2 《唐摭言》载:“文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科举制的选官特点是什么?
(3)简要评价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承嗣(田承嗣,唐节度使)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甲兵;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十年间,其众十万。乃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户籍记录)不稽于天府(中央政权),赋税不入于朝廷。
——《旧唐书》卷141
材料2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接受教训)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山泽之利,悉入县官(中央政府),以资禀赐(开支);将帅之臣,入奉朝请,以备指踪(调动、驱使);犷捍之民,收隶户籍(军籍),以给守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措于其间。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无犬吠之惊。
——《文献通考》卷152
材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回答:
(1)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藩镇割据赖以维持的基本条件。
(2)结合有关材料说明宋初统治者为消除藩镇割据的条件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
(3)你如何看待北宋初年的措施?如何评论朱熹的看法?
2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2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3 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3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三、问答题
29、:战国思想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说明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
30、依据史实,概括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相同之处。你认为两人在民族关系问题上谁处理得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并说明他们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31、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请回答:
(1)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D、 5、B 、6、C 7、D 8、D 9、A 10、C 11、C 12、D 13、D 14、A 15、D 16、D 17、A 18、B 19、C 20、A 21、C 22、A 23、D 24、D 25、C
二、材料题:
26、答案:(1)背景: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
(2)特点:自愿参加,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开性和相当大的竞争性、公平性。
(3)作用: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笼络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7、答案:(1)藩镇的首领掌握军事力量和当地官吏的任免权,控制当地的全部税收。
(2)把精兵收归中央掌握,使将帅和军队分离;驻防军队轮流更换;控制地方的经济收入;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保证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3)北宋的改革导致了地方力量的削弱,造成在少数民族进攻面前的失败。正确地认识到宋太祖改革不利的一面。
28、 答案:(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转化。
三、问答题:
29、主要思想主张:(1)历史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不断改革。(2)社会治理:主张法治。(3)国家政体: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产生根源:(1)阶级根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2)社会根源:大国争战,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中国社会进入划时代的变革时期。(3)思想根源:各阶级或阶层在划时代变革时期根据自身的需要,纷纷发表自己的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30、(1)相同之处:①同破坏民族友好关系和边境安宁的行为作斗争;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③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6分,要求结合史实)
(2)唐太宗做得更好些;因他更好地推行民族政策,在以军事手段平息边患的同时,更注意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减少边患。(4分)
(3)积极意义:①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②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分)
评分说明:如学生讲汉武帝做得更好,言之有理,亦可同样得分。
31、答案:(1)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列出其他类似特点,文字有差异的也可)
(2)影响 概括
说明
(1)发展趋势 ①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如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如辽、西夏、金等民族的封建化。
(2)民族关系 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如宋辽战争,“榷场”的出现。
(3)科技文化 ①为了战争的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 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与生产得到发展
武器。
②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
如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的社会现实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