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历史复习

2014-5-11 0:26:40下载本试卷

高三历史复习

1、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答: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够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客观原因: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清朝腐朽没落,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军备     废弛,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对战争的发生缺乏准备,在战备中,组织抵抗不力。

2、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思想领域出现的变化。

答:1)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促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林则徐时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一部分人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实际问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姚莹写的《康 纪行》。徐继 写的《嬴环志略》。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答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4、  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内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还派遣留学生。

   影响: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但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源。

答:特点:既有革命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

   根源: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变化)及其影响。

答:1)洋务运动。2)中国资本主义在上海、广东等地兴起。

7、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答: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8、  19世纪末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的意义。

答:问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意义: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9、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进步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2)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失败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

        2)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

        3)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4)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0、简评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答:同盟会最早的政治纲领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11、1905~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双方阵地和三个主要问题。

答:革命派阵地:《民报》     保皇派阵地:《新民丛报》

   论战基本上是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

   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12、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答:1)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

   2)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军。

   3)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

   4)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

    ,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总之,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就是仇视革命,破坏革命。

13、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答:功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

   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

   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