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政治专题练习2
一.选择题
国家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3题
1.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统一的朝代,秦实现统一的主观条件是
A.春秋战国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B.人民饱受战乱,渴望统一
C.商鞅变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D.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
2.以下对秦统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础 B.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C.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生活水平提高 D.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3.秦、隋、元统一的相同点有
①由社会发展程度高的政权完成统一 ②用战争方式完成统一 ③统一后都创建了新的政治制度 ④都为以后长期的统一发展奠定基础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④ D.①②③
建立对各级官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重要途径。依据所学内容,回答4-7题
4.汉武帝时,设置剌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中央各部门 B.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C.监察军队将领 D.掌管各州军政大权
5.以下对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省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 B.相权一分为三
C.通过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相互牵制和监督
6.北宋初,为加强对军权的制约,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 设枢密院 B. 禁军统领一分为三
C.实行兵将分离 D.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7.与汉、唐和北宋相比,明朝在制约和监察制度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进一步分割相权 B.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 强化监察立法 D.采用非常手段进行监察
特权与反特权斗争是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一个焦点,回答8-10题
8.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特权被废除,主要是通过
A.新兴地主自下而上的夺权 B.诸侯国君自上而下的改革
C.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D.平民、奴隶的反抗斗争
9.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否定了奴隶主世袭特权 ②否定了贵族地主世袭特权 ③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和压迫的要求 ④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0.中国古代官场有“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现象,直接限制这种现象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C.汉武帝“推恩令”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思想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表现,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1-12题
11.秦、汉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根本原因是
A.秦的“焚书坑儒” B.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儒家、法家思想的逐步融合 D.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2.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直接目的是
A.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 B. 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C.禁锢思想,培养忠顺奴仆 D. 以满洲文化取代汉文化
在封建王朝,处理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首要问题。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3-16题
13.秦朝对中央权力进行分工,兼管国家监察事务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诸卿
14.隋唐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对其职能分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尚书省负责国家行政事务 B.中书省负责国家政令的审核和颁发
C.六部直接属于尚书省管辖 D.兵部负责的事务相当于秦朝的太尉
15.北宋对相权进行重新的的分割,形成“三权分立”,这三权除行政权外,还有
A.立法、监察 B.司法、军事 C.立法、监察 D.财政、军事
16.清朝初期,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是由于
A.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和六部 B.丞相的权力过大
C.沿用了后金时期满洲的旧制度 D.军机大臣权力过大
中国封建制度是经过不断的改革而逐步确立和发展的。依据所学内容,回答17-19题
17.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18.庆历新政的核心是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哪一方面?
A.土地兼并严重 B.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B.辽、西夏的威胁 D.冗官、冗兵、冗费
19.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A.变革地方行政制度 B.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遭到大地主阶级的反对 D.变法取得一定的成效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关系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依据所学内容,回答20-22题
20.以下对秦朝设立郡县制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直接任免 B.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在当时已经设立
C.郡县制的实行,加速了秦的灭亡 D.县制的设置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
21.汉初的分封与周初的分封,相同点有
①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②封地和爵位可以世袭 ③封国的经济收入归受封者 ④受封的各级王侯均拥有对封地人民的统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22.北宋处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措施中,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都很明显的是
A.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设通判监督和牵制知州 D.中央派文官掌管地方司法
军事成本、军队作战能力和军权可控性之间的矛盾,是困扰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所学内容,回答23-24题
23.唐朝的府兵制最终被募兵制取代,主要原因有
①国家无法负担沉重的军费支出 ②军队作战能力较弱 ③军队指挥权被将领长期把持 ④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24.宋的保甲法与金的猛安谋克制度主要相同点,不包括
A.采用兵农合一的方法 B.节省政府军费支出
C.是正规军的一种补充 D.与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的背景相适应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材料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记载:征发徭役时,农民不按期到达,要杖打五十。私自移动田界,要处“耐”刑(剃去头发)。偷盗一百一十钱者,要判六年徒刑。
材料3:《唐律》把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特标篇首。
材料4:《大明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交结朋党者斩,凡擅离职守┅┅或笞、或杖、或罢职,甚至斩首。┅┅隐匿田赋、商税,逃避差役,私贩茶盐等,处以重罪。┅┅奴婢殴家长者斩,骂家长者绞,家长殴无罪奴婢致死,杖六十,徒一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回答:
⑴材料1主张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试举出这一主张在战国时实施的两个例子。
⑵材料2反映了秦朝法律的哪些特点?
⑶依据材料3,分析制定唐律的主要目的。
⑷依据材料4,分析《大明律》的特点。?
26.科举制创立于隋朝,至清末废止,历经了1300多年,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选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关于科举制的问题。
⑴科举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隋、唐科举制如何形成和发展?
⑵北宋殿试取士成为定制,取士名额大大增加,与北宋政治制度的变化有何联系?
⑶王安石变法对科举考试进行哪些改革,试分析其社会原因。
⑷当今,考试方法选拔官员(公务员)仍然受到推崇,你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A 6.D 7.D 8.B 9.D 10.C 11.D 12.A
13.B 14.B 15.D 16.C 17.A 18.D 19.D 20.C 21.B 22.B 23.C 24.C
25. ⑴①核心:主张“法治”。②例: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秦国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⑵加强对人民控制;保护地主利益(私有财产);刑法严酷。
⑶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等级制度。
⑷加强对封建官吏的制约,严惩违法乱纪的官员;加强经济立法,保障国家财政收;不同阶级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26. ⑴①原因:士族衰落,士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后成为定制。
⑵殿试取士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反映了强化皇权专制的要求。取士名额大大增加,是由于北宋时期中央、地方机构分立,对文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⑶①废明经诸科,进士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原因: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迫切要求官员有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考试选拔官员,具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特点,体现了权利、机会平等的原则,可以减少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同时,可以让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参政,提高执政水平。当然,重点应该是考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其它答法言之有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