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不断加深。据此回答1—5题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
A.西方列强第一次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战后中国萌发了新思想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主要原因是 ( )
A.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B.都与对华贸易和鸦片有关
C.战争的发起者相同 D.战争的进程方式相同
3.《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欧美列强最直接的影响是 ( )
A.改变了列强的侵华方式 B.改变了列强在华力的量的对比
C.加强了列强联合对日的决心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4.武昌起义后,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这表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基本态度是 ( )
A.保持绝对中立 B.调和南北矛盾结束冲突
C.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 D.扶植和保护清政府
5.《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21条”因为 ( )
A.条约内容与二十一条完全相同 B.美国取得在华的各方面特权
C.条约巩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D.美国取代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地位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据此回答6—11题
6.之所以把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由于 ( )
A.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首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C.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它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7.在甲午战争中率部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时与义和团同守天津而抗敌阵亡的清军将领是
( )
A.邓世昌 B.聂士成 C.左宝贵 D.丁汝昌
8.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维护临时约法
C.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D.维护辛亥革命在果和民主共和政体
9.最能明确地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成为主力
C.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0.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最大成果是 ( )
A.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高潮 B.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C.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
11.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型是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枣宜会战 D.平型关大捷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据此回答12—17题
12.林则徐成为第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是因为 ( )
A.最早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而上书皇帝 B.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C.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D.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 B.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C.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D.促成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
A.挽救民族危机 B.推翻清朝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D.发展资本主义
15.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要 ( )
①废除君主 ②实行暴力斗争 ③兴民权 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文中的这种“潮流”是指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传播
17.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C.三湾改编 D.土地革命战争开始时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其产生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据此回答18—21
题
18.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说明 ( )
A.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B.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兴办企业
C.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 D.沿海地区适宜使用机器生产
19.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 )
A.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0.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说明了 ( )
A.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B.民族工业开始同外国资本义义工业竞争
C.民族工业摆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D.帝国主义从此放弃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1.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是由于 ( )
A.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
B.民族资产阶级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做出贡献
C.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拥护宪法
D.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很弱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
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据此回答22—28题
22.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的纲领主要是由于 ( )
A.党能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B.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国情
C.代表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D.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
23.十年对峙时期,红色政权能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建立于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 B.当时新旧军阀混战激烈
C.得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物资 D.坚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七大 D.七届二中全会
25.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是因为
( )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C.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D.资产阶级将要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26.中国八大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 ( )
A.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C.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日益加强
28.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本质是 ( )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虽然有过失误,但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断地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据此回答29—36题
29.中共三大最大的缺陷在于 ( )
A.没有制定党的独立自主方针 B.没有提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权
C.没有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D.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30.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C.开辟陕北根据地 D.为了北上抗日
3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 ( )
A.解放南京,推翻国民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除台湾和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D.三大改造完成
32.1959年庐山会议后,反右倾斗争的后果最严重的是 ( )
A.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受到迫害 B.直接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
C.阶级斗争扩大化并引向党内 D.民主法制建设开始遭到破坏
33.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建设项目集中在 ( )
A.东南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
34.1958年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 ( )
A.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民族区域自治
35.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拥有比港、澳更大的自主权,主要是指 (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C.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D.外国资本不受侵犯
3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具体体现是 ( )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不结盟政策 D.坚持长期对外开放
高三历史检测题
第Ⅱ卷(主观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28分)
37.(共9分)政党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者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级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或纲领),采取共同行动,是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请回答:
(1)在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里,中国诞生了哪两个性质不同的著名政党?(2分)
(2)试分析这两个政党各自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5分)
(3)从中你应该得出的结论是:政党诞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分)
38.(共10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民主革命时期,为解决好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请回答:
(1)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怎样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有何作用?(5分)
(2)此后我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通过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制度的不同的土地政策,说明了哪些问题?(3分)
39.(共9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特点?这些措施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