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4-5-11 0:26:41下载本试卷

专题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点材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决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角度分析】

(一)政治学科

1、经济常识

(1)现阶段吴广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扩大非公有资本的投资范围,有利于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挥劳动和资本的整体效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平竞争。

(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6)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需要,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是实现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2、哲学常识

(1)物质和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观点。

(4)坚持发展的观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和发展观。

(5)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3、政治常识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管理经济的能力。

(2)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

(4)加强和改进内党的廉政建设。

(5)国际竞争的实质。

【命题预测】

这一专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和教材重点内容,可以肯定地说,这一专题一定会在今年的高考中出现。如:结合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决定》中的一些亮点。如:“五统筹”与新的发展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依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等。或者结合《决定》中的亮点内容,从历史和政治结合的角度,考查改革、民营经济、私有财产、土地制度、党的建设等知识,从而印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大局的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必将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回答1----6题:

1、改革开放中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B.以国营经济为主体

C.坚持土地国有化     D.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之所以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形成      B.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D.平反了冤假错案

3、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多种经济体制改革

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①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②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上关系③是剔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④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    )

A.经济领导    B.政治领导   C.思想领导    D.组织领导

6、我国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这说明(    )

A.生产实践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B.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回答7----12题:

7、“五个统筹”的改革要求(     )

①体现了经济、上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 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④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道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统筹城乡发展,这是由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决定的。这表现在(     )

①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为城市居民提供副食品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③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④农业的兴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上的稳定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也要关注公共管理,关注社会保障,关注健康、教育和文化事业等。这表明国家具有(      )

A.直接参与经济管理的职能    B.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         D.管理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职能

10、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是( )

A.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客观要求     B. 市场经济开放性的客观要求

C. 市场经济法制性的客观要求    D. 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客观要求

11、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基本前提是(     )

A.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其哲学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火车头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宗旨      D.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总是正确的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回答13—15题:

13、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利于(    )

①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机结合  ②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③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④推动公有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    )

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②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公有资本的组织形式  ③公有制本身就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实现的。这说明(     )

A.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D.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参考答案:1.D 2.C 3.B 4.C  5.B 6.D 7.A  8.C 9.D 10.B 11.B 12.A 13.C 14.D 15.C

【能力训练】: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说明(  )

A.党行使了管理经济的职能       B.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政策决定的领导

C.党作为立法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  D.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

①我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③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从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到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到迈向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这体现了(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道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回答4—9题: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社会制度的变革        B.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呢矛盾 

C.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D.摆脱危机的政治改革

5、当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与罗斯福新政基本相同的是(      )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变生产关系  D.加大科技投入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D.统分结合,包产到户

7、我国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政企分开,扩大经营的自主权       B.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

C.发展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8、我国的工业体制改革是从东南沿海开始,该地的区位优势主要有(   )

①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  ②交通、通讯便利  ③地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    ④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⑤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9、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这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知道作用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改革就是要突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回答10—13题:

10、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其主要原因是(     )

A.领导阶级不同            B.对旧制度的变革程度不同

C.改革的措施不同           D.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

11、造成苏联剧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       B.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共产党脱离群众           D.党内出现了反对派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B 6.C  7.C 8.B 9.D  10.B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