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考热点分析——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2014-5-11 0:26:42下载本试卷

高考热点分析——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材料

一、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对外工作的阐述

1.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3.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4.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上述阐述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二、我国的重要的外交活动及政策

1.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十六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2003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亚洲政策目标。——我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和思想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2.   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稳步发展

(1)       中美关系总体上是好的:胡锦涛主席两次会晤美国总统布什;温家宝总理访美。在中美关系上,中国采取的对策。中国始终坚持以两手对两手,在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合作,在有分歧的领域坚持原则、坚持斗争、把握策略。——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继续深化

(3)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

(4)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日本是对亚洲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要继续根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敦促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努力扩大新的利益汇合点,加强双方协调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振兴亚洲的责任。——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    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

(1)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合作:2003年10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此外,温家宝总理还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与此同时,双方还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等文件。——中国加强与东盟的全面合作有何政治、经济意义?

(2)中非合作进一步发展

(3)胡锦涛主席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上海合作组织;2003年5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元首会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毫不动摇地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安全和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步带动其他各领域全面合作的发展思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广泛交往、广为合作的对外开放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高效、务实、稳健、创新的组织建设方针。”——坚持“上海精神”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三、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1.  2003年9月的墨西哥坎昆会议上,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议,努力推动中非的合作与发展。

综合分析

一.       政治常识角度

1.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是坚持独立自主基本立场的体现;中国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体现了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把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础,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同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发展友好关系体现了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2.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怕基础。中美、中俄、中日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中印关系的突破,是由交往双方的国家利益和力量决定的。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推动东亚合作,既是由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又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和力量。

3.  我国的对外职能。

我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筑新型的大国关系,努力推动

区域合作,体现了“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对外职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反对武力手段,主张用政治与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弘扬“上海精神”;在反恐问题上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解决地区冲突如巴以冲突问题上所坚持的态度以及积极倡导和促成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对外职能。我国的对外职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 我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思想的分析

(1)   体现我国政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睦邻、安邻、富邻”思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其目的在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促进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加强了同东盟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和基本国策。

(2)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睦邻、安邻”保证了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富邻”有利于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一思想的实施符合国际关系的总趋势,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3)体现了当前国际经济中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睦邻、安邻、富邻”思想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5.   党和国家在对外工作中坚持执政为民。

妥善处理好齐齐哈尔日军遗弃化武泄漏事件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火灾事件,尽力实实在在地维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对外工作中贯彻“执政为民”的精神的体现。

二、       经济常识角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国积极参加区域合作,努力构建与大国的新型伙伴关系,发展周边外交,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三、        哲学常识角度

1.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当今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在国际交往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睦邻、安邻、富邻”等。

2.   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我国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关键,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体现。

3.坚持发展的观点,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继续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关系,坚持了发展的观点;我国根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展中日关系, 坚持发展观点的体现。

4.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紧密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为了共同利益开展合作,但也存在不同利益,各国之间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国际关系中存在合作与冲突、和平与战争、共处与竞争等不同的矛盾。因此国际社会应和平共处,“和而不同”

热点演练
1.材料一:2003年8月27-29日,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钦成功地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穿梭外交取得的成果。通过会谈,多国坐到谈判桌前,走上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道路,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扬。
材料二;2003年月10月7-8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指出:1972年中美建交,开始了两国和平相处的历史,尽管风风雨雨,跌宕起伏,但两国关系还是前进的。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点 ?

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2)简要分析中美关系变化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我们对美国的外交政策。②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国家间的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国家利益的相悍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中美两国存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之能与美国加强合作。(能回答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可酌情给分)

(3)中国正式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有何意义?

中国正式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任凭条约》,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思想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又一重要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向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必将大大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其意义十分重大。

2.材料一 在时代潮流和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驱使下,中美两国在朝鲜核问题、不扩散问题、反恐以及其他地区性事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合作潜力,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材料二 中美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如美国对中国的崛起的疑虑,双方所存在的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在自由、人权、平等、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贸易关系上纠纷频生。

材料三 2003年12月7日—10日温家宝总理对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温家宝在致词中指出,中美关系正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形势的变化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中美加强合作,增进互信,推动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布什表示:美国方面理解中方的关切。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湾独立,这一政策不会改变。最近从台湾传出一些试图改变现状的信息,令人不安,美方不赞成,我们反对单方面试图改变台湾现状的做法。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    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材料一表明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相互统一性;材料二表明中美之间的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斗争性。

(2)    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学角度说明中美关系。

第一: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各国间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国家之间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国家之间磨擦或冲突的根源。第二:材料一表明,中美在一些关系到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这决定了中美有走向合作的一面;材料二表明,中美之间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这决定了中美关系存在磨擦和矛盾的另一面。

(3)    中美交往中,中国应坚持怎样的外交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坚持以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台湾问题上要坚持原则、坚持斗争。第二: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以中美双方的三个联合公报为妥善处理两国分歧、不断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指导原则。第三: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合作。

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专题

一、考向指南

  外交工作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焦点和热点。2003年我国外交工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坚定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保持了对外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努力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开创工作新局面。一年来,我们稳定地发展同大国的关系,推进周边外交,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参与多边外交,为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强有力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外交成就令人关注。本热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查的问题,如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上海卷(29题)出了一道考查中国外交政策的简答题,2003年全国文综卷(31题)出了一道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选择题。2004年高考仍有可能出一道以我国的外交工作为背景考查我国外交政策的题目。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首先应注意分析中国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怎样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其次要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看中美关系;特别注意分析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二、背景材料:1.十六大报告对我国对外工作的阐述

2.   我国的重要的外交活动及政策:

(1)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巨大成就(我国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思想。)

(2)    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稳步发展①中美关系总体上是好的;②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继续深化;③中欧全面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共同点增多,互利合作加强;④中日关系总体向前发展,经贸合作保持良好势头

(3)    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

①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合作:

②中非合作进一步发展

③胡锦涛主席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上海合作组织

3.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合作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

三、综合分析:

1.政治常识角度:

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专题从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政治关系式——大国关系;大国行为;我们应对;局部冲突;

第二类:经济合作式——对外开放;经济合作;(想想: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

Ю:与这类题目相关的套路:

一类是“政治关系式”,要么是评价“大国关系如何如何”,要么评价“超级大国如何如何”,要么评价“我国的态度如何如何”。这类题目,所用知识点无非是“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外交政策决定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点”……。

凡是评价“我国的态度”的,用上原理后一律可加上这样一些词汇:我们决不干涉别国内政,决不侵犯别国主权,也决不允许别国侵犯我们的主权;我们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另一类是“经济合作式”,也就是“走出去”“引进来”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所用的知识点大多是这几个知识点的迁移:“对外开放必然性”“对外贸易意义”“经济全球化趋势”“入世的意义”“对外职能”……。当然也会用到“国际关系决定因素”“外交政策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外交政策基本点”……等。(想想: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试问答一下)

最简明扼要的、用得最多的几句话是“为国家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发展多边贸易与合作、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的稳定、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也贡献”

2.       经济常识角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国积极参加区域合作,努力构建与大国的新型伙伴关系,发展周边外交,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 哲学常识角度

1.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当今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在国际交往中“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睦邻、安邻、富邻”等。

2.坚持发展的观点,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我国继续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关系,坚持了发展的观点;我国根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发展中日关系, 坚持发展观点的体现。

3.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紧密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各国既有共同利益,为了共同利益开展合作,但也存在不同利益,各国之间存在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国际关系中存在合作与冲突、和平与战争、共处与竞争等不同的矛盾。因此国际社会应和平共处,“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