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政治同步测试(11)—认识论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指出:政绩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这三把“尺子”的检验。据此回答1—3题。
1.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政绩的尺子是因为实践是 (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历史性活动
2.官员的政绩应切实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这表明在政绩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评判标准是 ( )
A.看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B.看其是否符合党组织的需要
C.看其是否能把个人利益和群众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D.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许多事,在当时看来也许很有道理,但放到历史中检验,就失去了其合理性。”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
B.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时因地制宜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4.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这主要是因为 (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具体更正确更深刻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能动的飞跃
D.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局部”“有时”“零星”等词汇将逐渐被请出气象预报业务,天气预报将加强在时间精度、空间精度和量级精度上的准确性。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目前北京市已经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据此回答5—6题。
5.天气预报越来越精细表明人们 ( )
A.对天气变化的规律认识越来越准确 B.已经能控制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世界 D.只要认识了规律就能预测事物的未来
6.天气预报之所以要更加准确,除了2008年奥运会每个场馆需要具体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细。这表明 ( )
A.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发展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最好检验。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强调了 ( )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实践的重要性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D.理想的是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京剧是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源远流长的戏剧“国粹”,回答9—10题。
9.京剧脸谱是京剧的特色,演员脸上不同颜色以象征角色的不同性格和品质。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这一特色 ( )
A.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想象
C.是源于客观实在的艺术抽象 D.是对人类性格和品质的真实反应
10.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 )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精粹 B.全面挖掘和抢救古代优秀剧目
C.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D.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11.谢皮罗能把南北半球澡盆漩涡的方向不同与地球自转相联系,魏格纳能从世界地图和蚯蚓的分布提出“大陆漂移”说。这是因为他们 ( )
①运用了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自觉创造必要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③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 坚持“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的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离不开实践 ②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学习屠龙之术,可学成之后,世间却无龙可杀,他学的本领最终无可用之处。据此回答13—14题。
13.学屠龙之术,从唯物论角度看 ( )
A.没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B.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的要求
C.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D.没有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脱离
14.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
A.要树立崇高的理想推动社会进步
B.个人的活动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能动的影响
C.职业理想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15.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初等具有丰富个性的典型形象。而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以上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共同的认识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④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国家组织人力开垦了“北大荒”,使之成为年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的“北大仓”。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旱涝灾害,水土流失。现在国家决定实施退耕还林,重造一个“北大荒”。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C.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客观世界 D.事物的发展总是循环往复的
17.有人说:“诗只能凭感觉去领悟,而不能去分析和判断”。在你看来,这一观点 ( )
A.正确,诗的意境朦朦胧胧,说不清楚,却又感悟至深
B.错误,诗的意境无须感觉即可用理性思维去领悟
C.错误,要凭感觉,更要借助理性思维,才能领悟诗的主题
D.正确,感觉到的东西,就能够理解它
18.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其坚持唯物论的表现是 ( )
A.坚持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19.坚持辩证法的表现是 ( )
A.坚持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
C.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20.人们曾对火星有过种种猜测,美国宇航局于2004年3月2日公布“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详细资料,称有明确证据表明,火星过去曾有丰富的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还存在过生命。这段材料表明 ( )
A.猜测都是符合规律的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
( )
A.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历史的正确反映 B.说明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C.是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D.否定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据此回答22—23题。
22.“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认识的是实践发展根本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巨大反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掌握科学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被称之为“经济邪教”的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自1998年被禁以来,虽屡遭“严打”,但却一直难以做到真正有效根除,反而不断在各地以各种衍生形式出现,近来更有甚嚣尘上的态势。据此回答 24—25题。
24.“经济邪教”屡禁不止,从经济学角度讲主要是因为 ( )
A.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B.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C.组织传销活动巨大利益的诱惑 D.国家打击的力度不够,制度不完善
25.传销不断变换形式,以利益诱惑一些急于发财的人上当受骗。要避免上当受骗,从哲学角度看就要 ( )
A.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主观主义
B.透过复杂多变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放弃追逐个人的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6.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三百六十行虽然不可跟学堂学,但学堂实在应当跟着三百六十行学才好。这是在告诫我们,青年学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应该 ( )
A.热爱所有的行业 B.多读书 C.好好学习 D.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7.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8.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实践永远应当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上,透视学就是正确理论的向导和门径,没有它,在绘画上就一事无成。”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C.实践和理论始终是统一的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9.“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不但在实践的事情上,甚至在感情和思想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今天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这段话表明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科学争端最终都是由实践来评判的 D.实践和认识是密切不可分割的
30.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开发方式,更要求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这是因为 ( )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③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有一个冰淇淋试验,假定有两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起来满满的;另外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起来冰淇淋装得不满。人们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也就是不把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据此回答31—32题。
3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 )
A.感性认识具有欺骗性,是假象 B.感性认识不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觉
32.一些商家利用人们的上述弱点,达到多赚取不义之财的目的。为了防止上当受骗,从哲学角度看我们应该 ( )
A.对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认识事物本质 B.舍弃感性认识,多学习科学消费知识
C.减少盲目消费,坚持勤俭节约 D.多深入生活,积累更多的感性材料
33.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4.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 ( )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
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5.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坐在家中,总揽世界,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从认识论上看这说明( )
A.认识的来源不一定是实践
B.认识是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C.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D.实践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二、非选择题
36.在学习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某校一同学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只有科学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获得科学的认识,尽量避免任何错误。
结合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14分)
37.修改宪法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修改宪法的建议,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依照法定程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完善对私有财产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增加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规定。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6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修改宪法?(8分)
38.列宁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
鲁迅说:“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1)上述各段言论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6分)
(2)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理论对上述观点简要加以评析。(8分)
39.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仅1992年,因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0多亿元。我国有关专家精心科研,目前已培育出17个转基因抗虫棉。,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占我国棉田总面积的25%以上,每亩可节省农药用量80%,节工6—10个,增产皮棉7公斤,棉农每亩地可增收节支约140元。
请回答,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制与推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14分)
40.某市地处苏南地区,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过去以单一的农业种植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几年,该市市委、市政府加强了自身建设,不搞“形象工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实际出发,调整了工作思路,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走科技兴农之路,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农民进行结构调整。该市还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兴民营经济,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使该市税收多了起来,企业强壮了起来,群众腰包鼓了起来。
(1)该市的发展对我国大力振兴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经济启示? (12)
(2)请你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对该市的做法进行评判。(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B | A | A | B | A | B | C | B | C | D | A | D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D | C | A | B | C | A | C | D | C | D | D | C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
B | D | A | D | B | D | C | A | A | D | D |
二、非选择题
36.(1)“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同时既看到了科学的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了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阻碍作用,是正确的。因此,该同学主张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获得科学的认识是必要的。(2)由于主客观的限制,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可能经过实践到认识的一个过程就获得,而是需要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有经过不断纠正错误,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3)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挫折,自觉纠正错误,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
37.(1)中共中央提出修宪建议,通过全国人大作出决定,体现了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修宪内容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全国人大严格按照立法程序修改宪法,确保各项事业有法可依。宪法的修订,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①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我国的宪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故需要修改它、完善它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宪法的修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若学生从实践决定认识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38.(1)列宁的思想指出脱离实践的认识是没有价值,毫无意义的;鲁迅认为即使天才,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孔子是说人的知识生来就有。表现出他们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上的不同立场。(2)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是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列宁和鲁迅的观点坚持了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的。孔子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反科学的。
39.(1)针对我国棉铃虫成灾的状况,有关专家进行实验,研究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2)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应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体现了科学实验对生产发展的作用,即由科学实验中获得的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可以提高人们物质生产的水平,使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
40.(1)①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规律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③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同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④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使各种经济成分的效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2)①该市市委、市政府不搞“形象工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该市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体现了在认识和解决矛盾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问题的中心和关键。③该市政府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通过调整工作思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坚持走群众路线,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