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政治试卷 - 高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2

2014-5-11 0:26:44下载本试卷

高三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2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是指导今后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此回答1—8题。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就制定 “十一五”规划,通过《建议》,是由于: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A、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纲领性文件  B、《建议》的形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C、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   D能够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

3、从1953年的“一五”计划算起,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十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次改“计划”为“规划”,其经济学依据是:

A、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B、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将逐步弱化    C、企业是唯一的市场主体  D、政府将不再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

4、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建议》将由国务院提交明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体现了:

A、党对国家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最高执行机关    D、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5、《建议》的形成过程中,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可见,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就是:

A、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集中制制度

6、根据上题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不正确关系:

A、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   B、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上一律平等

C、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这表明中国共产党:①对经济发展提出指令性计划   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两者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都处在“最高地位”,但也有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A、前者是从国家性质上讲的,指的是党的执政地位,后者是从国家政体上讲的,指的是国家机构中的地位    B、前者对国家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后者对国家实行立法、决定、任免、监督领导    C、党的领导要通过全国人大,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实现   D、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据此回答9—27题:

9、“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10、科学发展观:①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实质    ③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上述材料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是:

A、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B、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    C、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D、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2、上题的结论说明的经济常识道理有: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②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  )的轨道。

A、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B、科学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C、以人为本   循环发展       D、发展  集约型增长方式

14、落实“五个统筹”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①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②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③抑制通货膨胀   ④保持社会稳定   ⑤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③⑤⑥

15、“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①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②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③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④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俗地说,就是:

A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B、增长方式粗放,必然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C、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D、为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

17、“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的主体是(  ),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是(  ):

 A、国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B、企业   企业创新   C、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   D、工业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18、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都取决于:

A、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    B、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9、“神舟六号”飞船飞行成功告诉世界,中国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袜子、打火机的国家,还可以制造宇宙飞船,“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底气也因此而变强。由此可反映出的经济学道理是:

A、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B、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    C、科技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D、高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消费和投资信心起决定作用

20、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大会,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圆满成功。胡锦涛讲话指出,伟大的时代,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强大动力。会议要求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这是因为:

A、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C、国家必须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21、从经济常识上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告诉我们:

①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   ②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  ③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④要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2、神舟六号的研制和飞行成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靠财政拨付,这说明:

A、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B、财政可以促进科技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C、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D、财政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3、“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城乡协调发展来看,重点在于: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   D、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4、“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等四个着力点。把扩大就业作为一个着力点,是因为:

A、强化就业服务,大力开展就业培训    B、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C、要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力   D、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25、“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下列与这“三器”含义都不相符的是:

A、社会保障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还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26、“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理顺分配关系。为此必须:①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③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机制   ④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