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精编例题1
【例1】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的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干扰着中国社会稳定,也对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
(1)请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2)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政府应当如何协调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答案】(1)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以合理的方式组合的时候整体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2)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做到依法行政;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建设,运用有效的手段协调化解内部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例2】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因此,党的“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1)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应怎样解决“贫富过分悬殊”的问题?
(2)党的“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的主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党重视贫富差距问题的客观必然性。
【答案】(1)加强国家宏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经济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的力度,以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收差距;行政上,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注重社会的公平;法律上,在保护公民合法收入的前提下,加大打击不法收入的力度。
(2)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先富论”认同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和不和谐的现象也存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党的“十一五”规划将“先富论”转变为“共富论”正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认识随实践而发展的角度回答亦可)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贫困差距问题。
【例3】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主要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纷纷告缺,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当务之急。
(1)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2)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谈谈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正确性。
【答案】(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从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现状和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面临的矛盾这一实际出发的。②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尊重客观规律,从能源资源的客观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例4】材料一:我国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第82位,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材料二:浙江省估计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约为300亿立方米,这一上限在2014年左右即可达到。而与此同时,用水量却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20年,我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近70亿立方米。而且,我省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09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水的困境,浙江的第一反应是节流。与此同时,对全省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已成必然。
材料三:2005年我省不少地方已经对居民家庭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据悉,玉环县规划了三个“阶梯”,第二级水价大约为基本水价的3倍左右,第三级水价则达到了基本水价的近5倍。实行阶梯式水价,目的在于应用价格机制,借用市场手段,使用户自觉节约用水。
运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
(2)结合我省的水资源状况分析树立节水观念有什么重要意义?
(3)当地政府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答案】
(1)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水是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调节配置。市场通过价格杠杆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对资源的配置。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树立节水观念,符合我国(省)的资源国(省)情,能促进人们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3)①当地政府能从当地水资源的实际出发进行决策,符合执政为民的宗旨,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②当地政府通过市场,运用经济手段配置水资源,是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③通过提高水价,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注意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5】材料一: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材料二: 2004年,我国GDP达到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总量占到世界GDP比重的5%。但我国每创造l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6倍。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
(1)从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企业应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材料三: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1)①企业要依靠科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狂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②企业要加强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②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利用自然,更要保护自然。③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人类。
【例6】山西是全国能源基地。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27%。但由于采掘方式落后,20年内累计浪费煤炭资源量近300亿吨。1999年以后,山西转变生产方式,走煤焦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道路,使每吨原煤的产值提高10至20倍。同时为使山西焦化企业每年排放的200亿立方焦炉气得到循环利用,山西省组织有关专家历时8年,以焦炉气为原料研制开发出廉价清洁燃料甲醇,既创造了可观的产值,又减少了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改善了环境善状况。回答:
(1)上述事实反映了山西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运用哲学常识,分析山西是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
【答案】(1)①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支撑,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优化经济结构,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了焦化企业经济效益。④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山西立足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山西省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历时8年,以焦炉气为原料研制开发出廉价清洁燃料甲醇。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关专家经过努力,研制开发出廉价清洁燃料甲醇,把原来污染环境的焦炉气变为制造燃料的资源。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山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整体出发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开放性练习
近些年来,日本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据此回答1—2题。
1.循环经济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循环经济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B.联系是可以改变和利用的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政治学角度看,体现了国家机关的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对人民负责原则
C.依法治国原则 D.独立自主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据此回答3—5题。
3.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的
C.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因为
A.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C.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5.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党对国家的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D.经济领导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据此回答6—8题。
6.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
①坚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靠改革促发展 ③坚持协调发展、以人为本 ④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的做法,结果是投资效率的持续下滑、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告诫我们,必须
A.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B.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C.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D.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8.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
①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 ②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发展理论 ④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阅读漫画“人与自然”。据此回答9—10题
9、漫画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C.杀害鸟类就是谋杀人类自己 D.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10.解决漫画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要
A.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B.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C.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观察事物
D.放弃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源的错误做法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表l: 2001-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 GDP | 工业增加值 | 占GDP比重 |
2001 | 95933 | 42607 | 44.40% |
2002 | 102398 | 45935 | 44.90% |
2003 | 116694 | 53612 | 45.90% |
表2 :2003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单位:亿吨标准煤)
总量 | 比上年增长 | |
一次能源生产 | 16.03 | 11.00% |
全年能源消费 | 16.78 | 10.10% |
注:①我国能源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日本的10.3%;我国1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美国的2倍,日本的6倍。
②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中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
(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
12.材料一:中国几项经济指标占世界的比重
经济指标 | 煤炭消耗 | 钢材消耗 | 水泥消耗 | GDP产出 |
占世界比重% | 31 | 27 | 40 | 4 |
(1) 图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GDP从1978年的3642亿增加到2003年的11.67万亿,年均增长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几乎接近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2)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B 7.A 8.D 9.A 10.B
11.(1)①2001-2003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这与工业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②2003年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保持较快增长,已出现供不应求现象。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的产出效率和利用效率还比较低,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率刻不容缓。
(2)①我国的工业发展必须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②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12.(1)我国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不高,有待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主旋律,是主流。清醒地认识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低消耗高增长之路。
(3)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出台绿色GDP考核体系体现了国家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出台绿色GDP考核体系体是以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国家出台绿色GDP考核体系也体现了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正绩观”的必然要求。